作文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作文教学论文 >

作文教学中的因果思维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5 共7098字
摘要

  一、因果思维与作文教学

  因果思维一直是人类认识史上最具魅力的思维之一。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曾经说:“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胜过当上波斯人的国王。”[1]

  事实上,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活动,因果思维存在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叶圣陶说:“无论什么主张,决不能没有理由地建立起来。譬如你主张常常运动可以增进健康,必然由于你懂得了运动和健康的关系。”[2]将因果思维运用到作文中,是对作文内在思维的一种提升。

  作文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当前作文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这直接损害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不仅指文字的表达能力,还有更深层的思维能力的表达。文章的深刻,关键是思维的深刻。写作能力高,实质上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强。一个学生没有熟练的写作技能,最多只是感到 “不知怎么写”;但如果他的思维能力低下,那么他不仅会感到 “不知怎么写”,还会出现 “没有什么可写”的更大的困惑。“至于文章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表述乏味的问题更是屡见不鲜。”

  写作中 “没什么可写”“不知如何去写”的困难在当代中学生中普遍存在。

  面对一篇优秀的作文,我们总能发现蕴含在文章中的明暗起伏的思维脉络,其立意总是趋于感性经验与理性主题的统一。因为作文的 “主题”不是凭空的创制,不是孤立的结果和总结,作者在构思过程中展现的心理走势总是离不开对主题作前因后果的推理和判断。

  任何一种文体,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以及杂文等,只要是优秀的文章,其中都会蕴含着因果思维的脉络,而议论文尤其明显。

  我们将学生的写作视为材料与观点两个层面的构思与表达。学生 “没什么可写”是材料的贫乏,是因为学生缺乏生活以及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学生 “不知如何去写”是基于材料的立意困难,是因为学生不善于从众多材料中,发现材料与观点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写作困难的重要原因在缺乏生活积累,但我们必须重视思维水平在其中的作用。对于中学生的作文指导来说,提高其作文的思维水平是重点。如何帮助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来提高其作文构思的思维水平,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成为当前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体现学生作文思维的核心是其中的因果思维---关于事物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方法。因为,因果思维是连接文章脉络的内在纽带,因为它的存在,作文才更具有对事物的存在特点和矛盾的揭示能力。

  二、作文教学中的因果思维应用

  当前,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作文分析中见识的独到和严谨的思维越来越被强调。

  2008年,语文考试大纲写作内容有一处修订,即发展等级 “深刻”一项中 “揭示问题产生的缘故”,改为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强调对学生运用因果思维进行思辨分析这一能力的考查。此中的 “问题”改为 “事物”,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扩大了内涵,又使写作变得更有针对性;“缘故”改为 “因果关系”,则是加大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可见,重视因果思维训练,考察理性的思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成为今后中学作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要求学生行文中注意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外,近年来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中,许多命题本身就体现了明显的 “因果关系”.

  考查学生认知事物 “内在的因果关系”,就是考查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探究事物真实层面的机制,厘清事物的前因后果。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因果关系的探究不能只停留在 “事件序列间的经常联结”的关系或 “事件序列间规律性伴随”的关系,而应探求 “产生”或 “造成”某一结果 (或事件)的变动关系。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命,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性、准确地运用因果思维进行作文构思,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注意因果思维的运用,学生就可以写出逻辑缜密、内涵丰富的优秀作文。

  (一)寻找因果思维对提高作文构思能力的价值与机制

  因果关系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一个理解事物和预计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法则。“比较一下在人类思想史上人们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因的,就会得出无可辩驳的确凿的认识论”.

  1.激发作文分析的创见性

  运用因果思维分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思维角度的过程。如果说结论是“果”,那么,论证结论的过程就是 “因”.正是两者之间这种有机的因果联系,才使分析具有推理的逻辑力量,展示出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同时也使分析具有独特的视角、独到的思维,从而使文章的分析具有创见性。因而,指导学生进行因果思维分析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对写作的主题产生逻辑性见解的时候,是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深入追问,进而对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和精神文化等 相 关 联 系 深 入 挖 掘,产 生 创 意 分 析 的过程。

  如2012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以三位网民对“做一个在路边鼓掌还是在路上奔跑的人”的讨论为话题,让学生选择其一作文。作文的立意大致有四种: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做一个在路上奔跑的人;做一个既在路上奔跑也在路边鼓掌的人;在路上奔跑和在路边鼓掌的人是相对而言的,是可以转化的。无论你选哪一种立意为论点,若要拓展作文的深度就必须运用因果思维进行自我追问。相对于前三种立意,第四种立意本身就充溢着因果思辨的色彩。这是因为 “在路上奔跑的人”和 “在路边鼓掌的人”的 “转化”背后有深层的原因,如果作文仅仅停留在对 “转化”这种现象的表述上,文章的分析就会停留于表面。只有围绕 “转化”,对 “转化”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作进一步揭示,才能体现文章的深刻性。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