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日语论文 >

从隐性知识角度探讨日语理解和翻译中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6 共6184字
论文摘要

  1 问题的提出

  从知识的角度上来看,可以粗略地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指的是有一定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文字内容。而语言中的意会知识则是存在于个人、团体的特殊关系中,或存在于特定的规范、态度、信息流程以及决策方式之中,它没有独立的载体,因此,意会知识更难理解掌握。同样,语言也可以同样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对于日语,即由假名、汉字、外来语等构成的句子或文章的字面含义可视作显性部分;而字面以下所包含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等,都可以成为沉淀在显性意义之下的隐性部分。语言来源于社会,是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理解语言就必须从了解语言背后的隐性知识着手。

  近年来国内外已出现了一些关于从隐性知识理论研究教育改革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学及教学改革领域:一是从宏观角度探讨意会知识对教育改革的作用。其中有代表性的著述有:石中英的《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唐京、冯明的《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石中英的《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等。另一个角度是从隐性知识探讨具体领域的教学改革。主要成果有:杨金鑫的《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申继亮等的《提高小学教师教学水平途径的内隐理论研究》、张怀建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教学》、张东波、赵守辉的《隐性及显性语法知识与第二语言阅读》等。

  这些研究成果,对隐性知识在正确理解和翻译日语的方面关注并不多。本文希望从隐性知识的角度来探讨日语理解和翻译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日本从弥生时代开始,长期受大陆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有些是外在的,但更多是作为隐性因素,在无形中发挥着深刻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日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应该准确把握隐性知识,在语言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理解语言。能否更深程度地把握语言后面的日本文化,是正确理解日语的关键。

  2 内外之分

  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身边的各种社会关系划分为由近及远的三个范围,根据范围的远近,来选择适当的使用语言。这就是所谓的“内”与“外”的区别。根据中根千枝的研究,日本人通常将与自己交往最为密切(或天天见面,或保持最紧密联系)的人群划为第一集团;时常有交往,但联系不太密切的人群划分为第二集团;从来不交往,或没有可能交往的人群认定为第三集团,见图 1。【图1】

论文摘要  
  而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内”和“外”的划分,则基本上与以上三种集团的划分标准大致吻合,不一致的地方在于:语言使用中的“内”和“外”是相对的。如某个团体中的人与人,他们相互视之为“外”人,而当这个团体面对其他团体时候,这两个人则又成为“内”的关系。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自己的家族为核心,由里向外,按照交往的密切程度划出很多同心圆。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分出的“内”和“外”,关键在于对方对于共同话题来说是处于“内”还是“外”的位置。比如对于办公室的同事,如果聊到家族的话题,对方自然是“外”。可是如果去其他公司谈业务,那么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同事又成为“内”。同样,日本人之间自然有“内”“外”分别,但是在面对一般外国人的时候,又形成了一个大的“内”与大的“外”的关系。但是,如果外国人是自己的同事,那么情况就又和第一个例子相同了。

  也就是说,相对第一集团来说,第二集团是“外”;但是相对第三集团来说,第二集团又变为“内”了。这种“内”与“外”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所以,对于同一个人,有时候使用尊敬语,有时候又使用自谦语。

  例:皇太子妃雅子さまの体調に関し、宮内庁の林田英樹?東宮大夫は13日の定例会見で、「散策など積極的に体を動かすことが増え、気持ちの切り替えも早くなってきている」との医師団の見方を紹介、「ゆっくりではあるが、着実に快方に向かっていらっしゃる」と現状を説明した。

  その一方で「まだ波がある状況で、医師団としては運動や私的外出を通して心身のエネルギーを高めることを求めている」と強調。今後、運動や外出に際し、「お元気そうに見える様子」が報道される機会が増えることで、元気なのに公務を休んでいるといった誤解が生じる懸念があるとして、「まだ回復の途上であることをよく理解し、静かに見守っていただきたい」と述べた。

  对于皇室成员的太子妃,作为东宫大夫的林田使用了尊敬语形式“……ていらっしゃる”,而在同一场合,他作为宫内厅官员,相对于记者们,他又把自己的位置定在与皇室成员更为接近的立场上,所以才在接下来的话语中出现了自谦语“見守っていただきたい”。即,“内”和“外”的定位,是随着参照物而变化的。

  3 上下之分

  在处理自身周围各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除了以上横向的划分方式之外,日本人也习惯于将自己身边的关系分为“上”和“下”。这种划分方式虽然不一定和尊卑有太多关系,但也是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级别高的、年龄长的人为上,级别低、年龄小的为下,而判断标准是自己。

  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按照“年功序列”的秩序维持着各个企业机构的正常运转。相应的年龄大多有相应的职位,很少见有年轻人能够破格晋升的例子。

  这种情况虽然现在正在被渐渐打破,但在人们的头脑中,仍然保留着这样的想法,即“前辈”是要被“后辈”尊敬的,而“后辈”理所应当地要受到“前辈”的指教。这是一个成熟的系统,每个人都在其中运转,头衔和地位也是不容逾越的。除此之外,东方社会传统道德中敬老意识,依然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另外,有些职业也是受到尊敬的。

  如医生、律师、教师等。总之,在日本人的观念中“上”包括“年龄、地位、职业、身份、能力等”方面的判断。对于这些被划归为“上”的人群,就可以确定处于“下”位置上的人群。

  区分“内”和“外”、“上”和“下”,就是日语的隐性知识。这种划分对于语言的意义之一,便是敬语的使用。日语中的敬语大致分为自谦语和尊敬语两类。所有跟“外”人有关系的词语,几乎都要使用尊敬语;而面对“外”谈及“内”时,则常常很内敛地使用自谦语。并且这种区分不仅反映在语法上,在个别的单词上也很明显。当然,对于日本人个体而言,能否用好敬语还要受到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但正确使用敬语已经成为日本人审美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日本テレビを離れることに、福澤アナは「やはり僕の心のふるさと。寂しい」としながらも、「局のアナウンサーとして今までできなかったことをやりたい。テレビ作りにも関与させていただければ」と夢を語っていた。

  上文在最后使用了“……させていただければ”这种表现形式自动地将所有和他有工作上的合作关系的人,置于比他高的位置上,满足了他要表达的尊敬的意思。

  例:竹内が公式ホームページで「中村獅童さんと結婚を前提にしたお付き合いをさせて頂いていることをご報告致します。なお、女優業は変わらず続けていきますので、今後とも長い目で見てやって下さい」などと報告した。

  文中使用了“……てやって下さい”的表现,将所有对他们表示关心的人,放在高位上,而把对他们的关心表现为由上而下的关系,使自己站在比较低的位置上,处于一种接受的状态中。这种表现方式在日语中很常见,也很能反映日本人对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4 共同认识的语言基础

  现代日本社会阶层认同感很强,年龄资历相同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收入很相似,他们的家庭状况大致相同。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试图去理解对方,寻求相互融合的感觉。在不能避免的矛盾中也尽量圆滑地处理,不至于使对方太难堪。所以我们看到日本人在对话的时候总是微笑着,一方在说话的时候,另一方不住点头附和并会心微笑,但实际上亲切的表情并不代表完全赞同对方的观点,而只是在表明一点:我在听你说呢。

  同时,这种较强的社会同一性使日语在使用时常常被省略很多。有很多在语法上判断不完整的句子,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却丝毫不影响传达意义,而且由于省略的存在,反而更加柔和、更加和谐了。

  例「このこと、どうしたらいいかな。」「ええ、そうね、なんとかしなきゃね。」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和答,一方面不是有目的的问,另一方面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答。但说话双方在简单的对话中确认了几个事实:1)存在一个问题,也许是共同面对的问题;2)双方认为有必要解决这个问题;3)双方至少表明都在关注这个问题。表露于外的语言在这个时候成为冰山一角,没有表现出来的含义,要通过双方的语气、表情、语速、语调等细细揣摩。每个因素都会影响语言所要传达的含义。

  5 主语或责任者缺省

  日本人的潜意识或生活、做事习惯中,经常有意或无意地模糊责任,所以在他们的语言表达中也存在暧昧性。用自动词来表述就避免了对动作、或造成状态的执行者的追究,同时,又完成了描述状态或动作后果的作用。当然,使用被动也是不同于汉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

  例:氷川は「この日が来るのを楽しみにしていた。屋根付きドームの会場が明るくて、ファンのみなさんの顔が丸見えでドキドキした」と白い歯を見せた。

  冰川的话语中,始终没有出现动作的主语“我”,但这句话翻译成汉语的话,如果同样将动作的主语省略,就不符合汉语的习惯了。所以,在将日语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必须及时补充日语中省略了的动作主语;例:そのニューヨークで、母国から忘れられた戦争花嫁たちと出会ったことが「負の昭和史」を見詰めるスタート台となった。

  上文同样没有出现“出会った”的主语,但在日语的表现中非常自然、也非常常见,在很多时候,第一人称的缺省成为日语的一个明显特征。

  例:遺伝子検査により、妊娠継続の可能性が高いと判断された受精卵を子宮に戻したところ、12人が妊娠した。

  此文用“判断された”这种被动形式省略了做出“判断”这一动作的主语。

  例:北朝鮮による拉致被害者の曽我ひとみさん(45)が、平壌の遊園地付近で、拉致されたとみられる日本人男女を目撃していたことが12日、分かった。

  此文则用“ことが12日、分かった”这种自动词表现形式,代替了第一人称复数的出现。也就是说,汉语表达中“我们”等在翻译成日语的时候,有很多情况可以采取相类似的处理方式,以避免在日语中多次重复出现第一人称。

  例:中国の李肇星外相は14日、日中政府間の「総合政策対話」出席のため北京を訪れている谷内正太郎外務事務次官と会談した。この中で同外相は、胡錦濤国家主席が先月23日にジャカルタで小泉純一郎首相と会談した際に示した「3つの政治文書順守や、歴史?台湾問題の適切処理」などを掲げた日中関係の「5項目提案」について、「一つ一つ着実に実行に移していくことが重要だ」と求めた。

  上文中“実行に移していく”使动作的责任人、即执行者被省略。如果直接翻译为汉语的“付诸执行”,则最好使用被动形式,即“被付诸实行”,更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例:外務省幹部は今回の大使会議について「本省の問題意識を共有してもらうのが狙い」と説明するが、「大勢集まった場では議論は深まらない」(同省幹部)と冷ややかな見方も出ている。

  此文中同样用“……見方も出ている”自动词缺省了“持有……看法”的主语或者说责任人。

  汉语在表达时,如果省略了主语,则使句子失去了被描述的对象,尤其描述第一人称,“我”“我们”是最不能省略掉的,因此,中国人在说日语的时候,也总是习惯于将“私”放在句子前。

  日本人对这样的日语感觉是太“自我主张”,而这一点正是他们努力避免的。同样,日本人对“你”也非常少用。在这个方面,日本人通常借助有授受关系的助动词来帮助表明动作的执行者和接受者。

  6 对自然的敬畏

  日本是个岛国,岛国的自然风土和由此而建立的农耕生产方式,使日本人形成了对自然感恩和依赖的心理。但终年不断的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自远古以来就一直陪伴着这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使他们不得不敬畏自然的力量。

  这使得他们对自然、对生物、对生命都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在日本人的观念中,自然从来不是被改造的对象,而是值得依赖和崇敬的。他们总是在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中寻找内心的安宁。他们善于从细微之处体验大自然带给他们的愉悦,并因此对大自然抱有一种感恩的心情。这种心情在日本的文学作品和日语的日常生活表达中都十分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日本的“演歌”的歌词中充斥着“人生”、“命”、“恋”、“男人”、“女人”、“风”、“雨”、“雪”等字词以及相关内容。

  日本的和歌很多都以描写自然景色为题材。日本最广为流传的和歌选集《小仓百人一首》中有32首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

  例:秋風に たなびく雲の 絶え間よりもれ出づる月の 影のさやけさ①8]和歌是日本民族值得自豪的诗歌艺术,也是日本民族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识的反映。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和歌众多,正是日本民族热爱自然,敬畏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的体现。和歌如此,俳句就更加甚之了。

  例:名月や 畳の上に 松のかげ②五月雨を あつめて早し 最上川③涼しさや ほの三日月の 羽黒山④日语的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这里的「名月」(中秋月)、「五月雨」(阴历五月的雨,一般开始时是绵绵细雨,后期是连续的强降雨)、「三日月」(阴历每个月第三天的娥眉月)都是季语,季语不仅表现日本某些特定的季节现象,其本身更是饱含情感的美的形成物,也蕴含着各个时代的俳句诗人丰富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日本人对自然,特别是季节的变化非常敏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从中享受快乐。这不仅仅体现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也处处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日本人见面时候的寒暄语,多以天气情况为话题。日本人写书信的时候,书信的开头必定会写上一两句与季节相应的词句。同样表达下雨,会因季节不同名称各异。比如,夏季傍晚的雷阵雨是「夕立」,秋冬之交的阵雨叫「時雨」。就连老百姓们司空见惯的鱼的叫法,也随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比如,他们称初夏最早上市的松鱼为「初鰹」、称盛夏到秋天时节的海鳗为「名残鱧」等。从名称上就可以判断出是什么季节。这种审美情趣同样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日本的饮食文化中。日餐在装盘盛碟时也必定会配上应季的枝叶或花瓣。

  以上谈到的,只是与日语语言学习紧密相关的、可以充当背景的隐性知识,另外还有大量的、隐藏于语言之后的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等待日语学习者去了解领会。通过合适的方式学习这些隐性知识是学好日语,理解日语阅读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笔者主张从知识理论出发,加强对日语的根源——日本社会文化的学习,同时充分借鉴并综合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期待能对日语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探讨。

  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一方面应当注重“明确的”、“清楚的”显性知识的学习,如用言的活用规则、敬语的使用规则等;同时,一定要注重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隐性知识(即意会知识)的学习。即,将语言与环境结合起来,综合理解。

  这并不是单独的语言知识学习所能掌握的,而是从生活行为、交往实践中对实施的非语言的感悟和体味才领会到语词的意义,从而学会语言的。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EinAusdruck hat nur imStrome des lebens Bedeutung”。——一种表述只有在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2.
  [2] 唐京,冯明.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2):18.
  [3] 石中英.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36.
  [4] 杨金鑫.内隐学习研究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3):43.
  [5] 申继亮,等.提高小学教师教学水平途径的内隐理论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40.
  [6] 张怀建.背景知识与阅读教学J].外语界,1995(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日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