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国际化发展难点与解决策略(3)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作者:文秋芳
发布于:2017-06-12 共11206字
4. 应对难题的建议。
上文阐述了中国学界和我个人所面临的两个难题。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如果政府能够调整学术评价政策,完全可以有效解决这两个难题。下面是我的两项建议。
4. 1 采用”质量优先“和”分类卓越“评价政策。
究竟选择什么课题进行研究? 我认为,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有着不同的专业特长,处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国内“”国外“来区分质量,将”国外“成果看作高人一等,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文化不自信“和”理论不自信“的表现。对任何研究的评价都应该是”质量优先“.衡量质量最基本的标准是创新性。创新性可大可小,它可以是新概念的构建、新理论体系的建立,也可以是解决”真“”热“”急“问题的新方案。
由于各人精力有限,我们可以采用分类”卓越“政策,各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本土性“和”国际性“问题的研究中有所侧重。建议从海外归来不久的学者积极参与”本土性“问题研究,尽快了解国情、社情和人情,融入到国内学术共同体中,建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同时利用自己的海外经验,继续开展”国际性“问题研究; 建议在国内学术共同体中已有影响的”海归“研究者,成为”本土“问题研究的核心力量,同时要积极将中国富有成效的实践理论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 建议我国本土培养的学者争取去海外”访学“,拓阔眼界,在国际研究的大背景下,开展”本土性“问题的研究,同时也要逐步加入到”学术国际化“的行列中,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简言之,学者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无论他们做出何种选择,社会都应该给予尊重。而作为学者本人,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研究,都应牢记应用语言学研究者的社会责任。从国家层面来看,只要让各类不同类型学者的特长得到最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就整个群体而言,我们就能做到,中国的”本土性“问题研究朝着国际化方向迈进,”国际性“问题研究也能够为本土问题的解决提供服务。
4. 2 采用”双语发表“的鼓励政策。
上文我们已经讨论了中文和英文发表的不同功能,但目前的奖励政策将英文发表置于优势地位。为了避免这一奖励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建议政府应该奖励用英文和中文分别发表论文。如此做法,能够克服单一语言传播新知识的局限性,既能满足国内国民的需求,又能让中国的学术成果走出国门。
有人可能认为上述做法是”重复发表“或者”自我剽窃“.他们的理由是: 学术研究没有语言的区别,无论用中文,还是用英文发表,都算作公开发表; 有的国际杂志在刊发论文前,明确要求作者申明,该文未公开发表过,例如 TESOL Quarterly.我不赞成这一看法。我曾经与高一虹在《国际应用语言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上,以《双语发表与学术不平等》为题发表文章,阐述了我们的观点( Wen & Gao,2007) .首先我们说明了双语发表的必要性。如果只允许用一种语言发表,不仅剥夺了某些人接受新知识的权利,而且限制了新知识的流动范围。然后我们以中英两种语言的语篇格式受到本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说明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报告同一项研究成果,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实际上作者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有些杂志主编也赞成我们的看法。例如,2008 年我们在召开第六届亚太地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论坛时,与时任 Language Learning 的主编Nick Ellis 和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的主编 Roger Haw kins 探讨了这一问题,他们俩都赞成”双语发表“,让不同受众得益。
英文论文的发表一般需要 2 -3 年时间,而中文发表一般只要 1 -2 年时间。由于中英文发表所需时间有差异,这个时间差就为中文优先发表提供了机遇,这样既可以避免我国最新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国际学界的认可,又能让国内学者优先获得新知识。
5. 结语。
本文将学术国际化简单地等同于论文国际发表,认为在目前我国应用语言学国际发表论文数量极其有限的阶段,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因为缺乏基本数量,国际化根本无从谈起。但从长远来看,学术国际化的本质不应该是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的数量。几十年来,我国应用语言学界一直跟着西方研究话题的套路走,很少对中国的实践智慧进行理论概括。中国的应用语言学根本出路在于理论和实践创新,否则,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者难在国际学界赢得真正的话语权。***总书记 2016 年 5 月 17 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应该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体现继承性、民族性; 第二,体现原创性、时代性; 第三,体现系统性、专业性。“我认为这三个方面、六个特点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对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应用语言学理论有着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建立理论自信,深入挖掘中国几千年教育实践智慧和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同时要有国际视野,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为世界应用语言学界贡献中国智慧,这才是我们学术国际化的奋斗目标。
注释:
①应用语言学的定义有宽窄之分。宽泛的定义涵盖对一切与语言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狭窄的定义仅限于对语言教与学的研究。由于本人研究经验所限,本文采用其狭义定义。
参考文献:
[1]Belcher,D. 2007. Seeking acceptance in an English-only research world[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Writing,( 1) : 1 - 22.
[2]Belcher,D. ,F. Serrano & H. Yang. 2016. 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academic purposes[A]. In K. Hyland &P. Shaw ( eds. ) .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C]. Abingdon: Routledge.
[3]Casanave,C. 1998. Transitions: The balancing act of bilingual academics[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Writing,( 2) : 175 - 203.
[4]Curry,M. & T. Lillis. 2004. Multilingual scholars and the imperative to publish in English: Negotiating inter-ests,demands,and rew ards[J]. TESOL Quarterly,( 4) : 663 - 688.
[5]Feng,H. ,G. Beckett & D. Huang. 2013. From”import“to”import – export“oriented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impact of national policy on scholarly publication in China[J]. Language Policy,( 3) : 251 - 72.
[6]Flowerdew,J. 2000. Discourse community,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and the nonnative-English-speaking scholar[J]. TESOL Quarterly,( 1) : 127 - 150.
[7]Flowerdew,J. 2001. Attitudes of journal editors to nonnative speaker contributions[J]. TESOL Quarterly,( 1) : 121 -150.
[8]Flowerdew,J. & Y. Li.2009. English or Chinese? The trade-off between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 amongChinese academic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 : 1 - 16.
[9]Flowerdew,J. 2013. English for research publication purposes[A]. In B. Paltridge & S. Starfield ( eds. ) . TheHandbook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C]. Malden: Wiley-Blackw ell.
[10]Gao,Y. & Q. Wen. 2009. Co-responsibility in the dialogical co-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discourse[J]. TE-SOL Quarterly,( 4) : 700 - 703.
[11]Hyland,K. 2007. 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academic purposes: Writing for scholarly publication[A]. In D.Belcher( ed. ) . Teaching Language Purposefully: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C].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Kwan,B. & H. Chan. 2014. An investigation of source use in the results and the closing sections of empiri-cal articl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 In search of a functional-semantic citation typology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14) : 29 - 47.
[13]Lee,D. & J. Swales. 2006. A corpus-based EAP course for NNS doctoral students: Moving from availablespecialized corpora to self-compiled corpora[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 : 56 - 75.
[14]Li,Y. 2006. A doctoral student of physics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A sociopolitically-oriented case study[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4) : 456 -478.
[15]Lillis,T. &M. Curry. 2006. Professional academic writing by multilingual scholars: Interactions with literacybrokers in the production of English medium texts[J]. Written Communication,( 1) : 3 - 35.
[16]Lillis,T. ,A. Magyar & A. Robinson-Pant. 2010.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ttempts to address inequalitiesin academic publishing: developing a w riting for publication program[J]. Compare,( 6) : 781 - 800.
[17]Olsson,A. & V. Sheridan. 2012. A case study of Swedish scholars'experiences with and perceptions of theuse of English in academic publishing[J]. Written Communication,( 1) : 33 - 54.
[18]Passi,A. 2005. Globalisation,academic capitalism,and the uneven geographies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pub-lishing spaces[J]. Environment & Planning A,( 5) : 769 - 789.
[19]Salager-Meyer,F. 2008. Scientific publish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J]. Englishfor Research Publication Purposes,( 2) : 121 - 132.
[20]Salager-Meyer,F. 2014. Writing and publishing in peripheral scholarly journals: How to enhance the globalinfluence of multilingual scholar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 : 78 - 82.
[21]Wen,Q. & Y. Gao. 2007. Dual publication and academic inequa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Linguistics,( 2) : 221 - 225.
[22]邓惟佳。 2016. 中国学术”走出去“的现状与发展[J]. 对外传播,( 1) : 51 -53.
[23]李正风 曾国屏 林组贻。 2002. 试论”学术“国际化的根据、载体及当代特点与趋势[J]. 自然辨证法,( 3) : 32 -34.
[24]汪品先。 2015. 英语汉语之困[N]. 文汇报,2015 -2 -27.
[25]文秋芳。2016. 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23 -31.
[26]***。 2016.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OL]. http: / /politics. people. com. cn/n1/2016/0518 / c1024 - 28361421 - 2. html,2016 - 11 - 23.
[27]徐昉。 2014. 非英语国家学者国际发表问题研究述评[J]. 外语界,( 1) : 27 -33.
[28]张广勇 王俊菊。 2015. 中国外语教学研究者国际期刊发表回顾与展望[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3) : 54 -58.
[29]中共中央。 2004. 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OL]. http: / /www. people. com. cn/GB/paper39 /11604 /1045804. html,accessed 11 /12 /2016.
[30]朱剑。 2009. 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热潮的冷思考[J].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5) : 126 -137.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文秋芳. 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国际化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01):9-17+145.
相关内容推荐
-
利用认知冲突理论实施应用语言学教学的策略
认知冲突的基本定义及应用意义所谓认知冲突,指的是大学生群体在应用语言学的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观念,在和新接受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矛盾冲突。合理利用冲突理论,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加深入了解应用语言学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
应用语言学的生成与外语教学
应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交叉理论,在各个学科方面的发展方兴未艾,尤其是已经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外语教学的过程。尤其是国际交流的普遍化能使应用语言学更详尽细致地指导外语教学。一、应用语言学的生成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语...
-
应用语言学的定义、范围、方法论及发展前景
引言应用语言学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很多人觉得基于交际理论的应用语言学并不具备独立性的特质,仅仅是一些语言学上的理论应用,因而没有实质性的价值。还有观点认为应用语言学只是语言教学上的另一种形式或视角,并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应用语言学...
-
从文化学视角来分析我国应用语言学
所谓应用语言文化学,是指学界根据语言学科与文化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方面的实际需要而确立的,并将语言学、文化学、教育学、交际学等学科进行交叉、互动和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其也被称为外语语言文化学。当前由于应用语言与文学语言具有一定的差...
-
应用语言学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我国将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发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在起步上就落后了一大截。但应用语言学自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它已经成为一门发展速度快、广受关注与议论的语言学科之一。笔者...
-
应用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作用
应用语言学的目标之一是通过理论语言学的知识来指导对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学习一种语言的目的应该是能用其进行交际,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而满足语言在社会各种活动中沟通、传递、宣示、传承等的需要。语言知识基础水平的高低和语言技能掌握的熟...
-
《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评介
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进行及时梳理和客观检讨,能有效推动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而且是应用语言学趋于成熟的标志,而目前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存在唯量独尊的倾向(刘艳春,2010).应用语言学中的研究特意强调使用定量分析,导致很多文章与研究对统计数字盲...
-
应用语言学中隐喻的本质分析
近年来,隐喻得到了文学批评、社会学、哲学、语言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关注和重视,并且成为这些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是隐喻在我国国内语言学领域中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少。应用语言学的概念如果从狭义上分析,主要是指语言的教和学,或者习得第...
-
应用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语言学是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学科内容,其与语言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国教育专家看到了其与英语教学之间的融合意义,并开始对应用语言学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开展研究。目前,我国在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的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应用语...
-
应用语言学中质化研究的定义与报告规范
1.引言量化与质化研究范式之争一直是应用语言学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早在1999年,高一虹对西方应用语言学领域四种重要国际期刊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时发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量化研究一直处在统治地位,九十年代中期,质化研究的比例开始逐年增加...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