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刻意曲解是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刻意选择的一种语用策略。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交际主体有时会刻意歪曲对方话语意图,在这个过程中,特定的语境因素和交际者的某些不确定的表达方式往往被利用。
学界对刻意曲解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顺应论、关联理论等角度进行。钟声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编码的词语、语法结构、指示语和语境的层次,探讨了刻意曲解策略的实施。他认为交际者应该遵循关联原则,注重语境因素,对其恰当地使用能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纠纷。
陈彧和胡芳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实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等四个方面对某些刻意曲解的实例进行分析,认为顺应性是刻意曲解的属性之一。也有学者提出刻意曲解是误解的一种,是误解的有标记形式,而无意误解是无标记形式或默认形式。何自然和申智奇则探讨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运行机制及语用功能,认为不能过度使用这一语用策略,否则会产生负面效果。
尽管研究者众多,但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对刻意曲解的界定并不严谨,这影响了研究的深入开展。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所引用的语料并非是刻意曲解的语料,而是误解的语料,这势必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偏颇。另外,纵览当前对刻意曲解这种语言现象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角度都局限在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等,研究维度过于单调。
1、理论基础:模因论
1976年RichardDawkins在《自私的模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模因”这一概念。他指出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复制基因推动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同时,在文化进化过程中,也存在一种类似于基因的复制因子,这种复制因子就是“模因”,它是文化传播的单位。模因的传播通过模仿实现,即模因通过模仿从一个生命体传播到另一个生命体。模因从一个人的大脑通过模仿传达给另一个大脑,这样,人脑便成为了传播模因的媒介或工具。
Blackmore提出“模因的传递在于模仿,模仿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这种模仿并非是简单的联想或学习,而是能动的积极的一种学习过程。”模因的载体也不仅仅局限于人脑,“任何信息,只要能够通过广义的‘模仿’过程得以复制,那么,这种信息就可以被看做是模因”。
Gatherer认为模因是一种可观察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可以通过思想进行传播。此处的文化现象是指在文化体系内被复制、模仿或者学习的某种行为。这些行为可以是法规、风俗、纪律、社会惯例等可被观察到的现象,这与基因为基础的生物遗传不同。
模因论在中国学界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2003年,现代外语刊登了何自然与何雪林的《模因论与社会语用》,文中分析了汉语语言仿制的四种类型:引用、移植、嫁接和词语变形,还介绍了社会语用中模因的表现型所导致的语言感染。这是模因论与汉语语言界面研究的首次尝试。近年来,国内对语言模因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语言模因与语言教学;(2)语言模因与翻译;(3)模因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4)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5)关联与模因等。
2、误解和刻意曲解
刻意曲解与误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对方话语中的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说话意图的语言现象。交际中,编码一方往往依据交际意图选择恰当的策略思想和手段,拐弯抹角地诱使解码一方“上当”,构成幽默的表达。那么,刻意曲解就是解码的一方根据交际意图选择恰当的策略和手段,刻意回避对编码一方的正确理解,有时也可以产生幽默效果。与此不同,在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人的编码过程没有被听话人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向进行解码,误解往往产生,因此,误解是在交流交际过程中,由于听者没有准确地理解说者意图而产生的语言现象,并不是刻意为之。例如下面一段对话:外地游客:请问,您知道豪门宾馆在哪儿吗?当地路人:当然啦!我当然知道在哪儿。(随后就走开了)外地游客的提问意图在于获悉关于豪门宾馆具体地理位置,为了表示礼貌,他使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礼貌的请求和提问这种间接言语行为。但是当地的路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游客的这种说话意图,把提问者的间接言语行为(请求)简单地理解为直接言语行为(提问),因而导致他错误地解读,这是一种误解,而不是刻意曲解。那么什么是刻意曲解呢?让我们再看如下一段对话:
小沈阳:大爷,您好!
王小利:没好!
赵本山:他说生活美好!
当赵本山说出“生活美好”的时候,他并不是没有听清楚王小利的话,也不是不理解王小利话语的真正意思,他就是通过这种特意的歪曲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一是岔开话题,二是产生幽默的语用效果。这是一种典型的刻意曲解。
3、模因论视角下的刻意曲解语言
模因论将进化论和思维方式应用于对语言发展的分析,为我们探讨语言的进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模因理论对于语言中许多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借此理论来观察社会文化语用问题很有意义。刻意曲解作为一种常见又特别的语言现象,是否也可以从模因论找寻解读的角度呢?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3.1刻意曲解也是一种语言模因
在模因论的视角下对刻意曲解进行语用研究,深入探析刻意曲解这种独特语言现象的表象形式及运作动机,这一切在一方面有利于语言使用者充分了解语言的高度复杂性,促进交流交际的顺利进行,进而从新的视角和维度为交际双方构建交流的桥梁;另一个方面,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的本质和内涵。
根据Blackmore的观点,模仿他人的时候,必然会有某种东西被传递了,这种东西在人与人之间不断传递,从而获得其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称其为“模因”。那么根据该观点,只要是经过模仿而传递的东西,就可以看做是模因。
就语言单位来说,语素、词、词组、句子、话语、篇章这些单元都可以作为整体通过模仿而传递的信息,自然可以分别看做是模因。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这样的观点,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语用策略的刻意曲解在人与人之间不断传递的过程中,正是扮演了语言模因的角色。交际者之所以刻意做出这样的选择,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产生某种特定的交际效果。
3.2作为模因的刻意曲解的表现形式
模因作为一种复制因子,能够支持以变异、选择、保持为基础的进化的规则系统。模因在复制的过程中会产生变异,对变异后的文化单位的自然选择或人为选择及其保持促进了文化的进化。新模因可以通过变异而衍生出来,也可以通过旧有模因的相互结合而成。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往往借助人们熟知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来传递新的信息。恰当地运用这些表达方式,既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新颖性,又能给人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通常语言模因的合并传播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义偏离、构型偏离。
(1)语音偏离
语音偏离是指交际者利用同音或近音联想的方式,将某个熟悉的词语、句子的语音形式换成与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其他词语、句子的读音形式,巧妙地构成新的表达形式或新的表达意义。例如下面这段对话:
A:当今社会处于高度发展中,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年轻人必须跑步前进啊!
B:是啊,不“跑部钱进”也不行啊!
对话中,B借用同音异形词“跑步前进”,创造出“跑部钱进”这个新表达,刻意地把A的意义曲解为走后门、拉关系。从模因论传播的角度看,它让这个新的语言模因受到关注,增加了其传播的机会。事实上,“跑部钱进”已经成为一个新产生的强势模因,被大量复制,并且它已经成为社会中形容某种普遍存在的潜规则的特定表达。
再看这样一段对话:
甲:天气不好,这是事实,但是毕竟我们还是要为人民服务啊!
乙:嗯,有道理!喂人民服雾!
近年来,雾霾天气不断加重,乙对甲的话语进行刻意曲解,这种曲解正是通过对两句话在语音方面的相似表现出来,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情绪,又不露声色。类似的例子还有把“盲流”曲解为“流氓”,把“情调”曲解为“调情”等等。
(2)词汇偏离
交际者有意通过改变一个词或固定短语中的某个成分来传递不同于原来词语的新意义。通常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幽默喜剧效果,这一点在刻意曲解这种语言现象中体现的特别明显。上面提到的小品中,赵本山刻意曲解的一句“生活美好。”恰恰是对“没好”的一种词汇偏离和变形。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字和近音字,使用者巧妙利用这些同音字和近音字,同时又刻意曲解其中的某些字词,往往能够达到幽默的语言效果,这也往往是喜剧小品创作过程中常常应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小品《烤羊肉串》中的一段经典对白:
朱时茂:你有执照吗?
陈佩斯:有……你说什么?
朱时茂:执照!
陈佩斯:知道!
朱时茂:营业执照!
陈佩斯:应该知道朱时茂:营业执照!!
陈佩斯:你应该知道什么呢?
朱时茂:我说的不是知道也不是应该知道我说是营业执照。
在这段对话过程中,陈佩斯扮演的小贩为了达到蒙混过关的目的,刻意曲解了对方的每一个表达,正是通过刻意曲解这一语用策略,不仅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小贩形象,也产生了幽默的喜剧效果。另一个例子也具有类似的效果,甲说:“这恰恰是我们开会的效果!”,乙接着复述到:“是啊,可不就是开会的后果吗!”乙刻意曲解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两个同义词传达了特定的含义。
(3)语义偏离
交际者有意把一个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语义放在新的语境中以传递新的意义。这种用法往往也适合为了达到特定的语用效果,如讽刺、幽默等等。在很多喜剧小品中,演员为了达到特定的喜剧效果,就会刻意曲解某个表达的真实意图,特意转移话题,或者佯装不懂。例如小品《卖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范伟:我是天天找、月月找,足足找了你一年啦!
赵本山:非常对不起,别激动!我们做好事是从来不留名的。
范伟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一年以前我被你欺骗,今天我终于找到你了,不仅如此,还大有要找赵本山算帐的意味。但赵本山却佯装没有听懂对方的话,还把范伟的意思刻意曲解成一种感激和感谢,以此逃避责难。这种刻意曲解正是通过对语义的刻意偏离传递了新的意义,达到预期的喜剧幽默效果。
(4)构型偏离
构型偏离是指仿用既有的为人所熟知的句子、语段、语篇结构形式,用来表达新的意义。从模因传播的角度,构型偏离是强势语言模因多产性的表现,也是其他模因借经过局部变化的强势语言模因的语言形式来提高传播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例如下面这段对话:
男生:“Woman,withoutherman,isnothing.”(离开男人,女人什么都不是。)。
女生:“Yes,youareright.Woman!
Withouther,manisnothing”(离开女人,男人什么都不是)。女生的话语表面听起来与男生的话语没有差别,似乎是对男生话语的简单模仿,但是正是由于语言的整体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才导致意义的彻底转变。
另一个例子来自周恩来同国民党政府谈判期间的一段对话。由于我方立场坚定,义正言辞,国民党代表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
周恩来总理当即灵机一动,模仿对方的表达也说了一句:“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个成语在结构上的灵活特性,对其结构进行调整,变成了一个充满言外之意的“对,牛弹琴!”,表达了全新的意义,即“正如你所言,你就像牛在弹琴一样,说出的话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从而摆脱了困境,又迫使对方陷入无地自容的窘境。
4、结语
作为一种语言模因,合理的刻意曲解能达到一定的语用效果,如相声小品中语言的刻意曲解策略的使用能够产生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广告中刻意曲解策略的使用能够产生相应的广告效应;网络语言中刻意曲解策略的使用能够产生新的词汇,达到一定的语用效果,从而触发新的模因的生成。当然,作为语言使用者,我们也必须时刻牢记,刻意曲解的使用要受社会语用等方面的制约,不能滥用,否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钟声.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刻意曲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34-135.
[2]陈彧,胡芳.刻意曲解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9):82-84.
[3]孙亚.也谈刻意曲解[J].外语研究,2005(2):10-15.
[4]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163-170.
认知语言学作为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很快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以一种严格的科学来开始研究认知语言学和整个语言系统的关系以及对以前的语言学观的冲击。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s)围绕着这个学科的关键词为体验认知(em...
分句作为信息可以从两种结构进行分析:主题结构和信息结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韩礼德的方法,他将主题与信息结构看做是分开的两种结构,这两种结构基本上是彼此区分,没有交集的;第二种是布拉格学派的方法,他将两种结构合并起来,放在同一种描述之中。...
第三章从功能等值视角看旅游景点翻译纽马克对旅游翻译观点是以语言学为出发点,他认为任何翻译工作都是由一种语言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脱离语言学的范畴。奈达的理论观点也融入了语言学原理。他们的观点传达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自1995年后的二十多年期间,CLIL(ContentandLanguageIntegratedLearning)内容与语言融合式学习,在欧洲国家乃至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迅速的发展。内容与语言融合式教学指的是一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通过课程内...
一、引言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外语教师素质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以综合性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师为主,也有以...
所谓应用语言文化学,是指学界根据语言学科与文化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方面的实际需要而确立的,并将语言学、文化学、教育学、交际学等学科进行交叉、互动和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其也被称为外语语言文化学。当前由于应用语言与文学语言具有一定的差...
自双语教育推行以来,双语教育在新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在新疆,几乎所有的大学已经使用汉语授课(个别专业除外),中小学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不同的汉语授课方式;有条件的幼儿园也在大力推行双语...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如何将这部中国文化杰作介绍给外国读者,是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课题。自20世纪70年代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文全译本分别问世以来,译界学者对其研究一直热度不减,但对其他语种译本的研究明显滞后,尤其是对1981年李治华夫...
影响观众理解电影名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一是由读者以往的审美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个人期待视野;二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公共期待视野.这两者是接受美学的核心,也是让观众接受一部电影的重要环节。许多成功的译名文本,...
传统语言学将语言分为语法(grammar)和词汇(lexis)两部分,而在传统外语教学活动中,语法较之于词汇被置于了更为突出的地位。隶属词汇范畴的语块现象,其固定的意义搭配、稳定的语法结构和特定的语用视域将语义、语法和语用纳入统一体中,为外语教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