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国防教育论文 >

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外国文学与国家安全意识培养

来源: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作者:龙瀛
发布于:2018-04-18 共6797字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 结合新形势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以及意识培养型全民国防教育的内在需求。本文侧重对目前全民国防教育的内容及形式进行了若干思考, 主要从外国文学与意识型培养型全民国防教育、外国文学经典重读与全民国防教育、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外国文学与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全民国防教育中外国文学讲授方法的创新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认为, 外国文学能够在当前全民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中发挥特有的作用。
  
  关键词:外国文学; 全民国防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1]当前,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基本稳定, 但也有不少潜在危机, 西方发达国家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 调整了对外战略特别是军事战略, 这在客观上对中国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们国家的国家利益。其次是国内的分裂主义势力依然是对国家安全的最主要威胁, 这些都使得提高广大人民的国防意识成为客观需要, 提高群众的国防意识就需要全民国防教育。全民国防教育是指国家按照扞卫国家主权、领土和安全, 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目的和要求, 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多方面,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2]全民国防教育是教育领域和军事领域交叉交融的领域, 其本身既有军事领域实践活动的特征, 同事也具有教育活动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育者采取具体的措施使受教育者在乐意接受的状态下接受通常情况下是严肃甚至冷酷的国防领域的知识和理论。全民国防教育涉及对教育者思想政治领域、心理品质、作风纪律、身体素质领域的培养, 显而易见是对人较为全面的素质的培养, 符合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当前, 全民国防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领导干部、大中专小学生、民兵预备役人员,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 全民国防教育对象的高学历趋势日渐明显, 运用外国文学进行有关的全民国防教育活动, 不失为一种全民国防教育实践的创新。从直接意义上说, 创新是指人们综合各方面的信息, 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前所未有的新成果的过程。[3]
  
  1 外国文学与意识培养型全民国防教育
  
  传统的全民国防教育侧重于人们国防技能的培养, 但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 装备的信息化程度增加, 操纵装备的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全民国防教育中简单的一些射击、投弹技能的训练越来越不能满足国防斗争的需要, 这就对全民国防教育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从技能培养型的全民国防教育逐渐转为意识培养型的全民国防教育。国防意识是指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国防意识看似是一种精神力量, 但因为其倡导的民族凝聚力意识, 所以这种精神力量在战时往往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推动部队战斗力以及国家国防潜力的激发。从战时国防动员的角度来说, 广大公民参与作战行动, 在目前中国武装力量的结构来看, 主要还是完成一些勤务保障的工作。全民国防教育的意义也在于凝集战时的民心和士气, 为军事斗争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战争潜力, 也可以将此理解为参与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人民战争的战略和策略。
  
  1.1 强调意识培养型全民国防教育的理由
  
  第一,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 和平环境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也容易使部分人以为战争远去了, 忧患意识不强了。
  
  第二, 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以及农业文明中对安定环境渴求的文化心理特点, 使得人们普遍对战争持有警觉性, 人们并不愿意过多地谈及战争本身, 战争对于古人而言始终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最后选项, 这对我们社会的尚武精神有所遏制。
  
  第三, 传中战争形态的改变, 也使得人们对战争的威胁的警觉性有所降低。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 新型经济体和传统大国竞争格局的客观形成, 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和单极世界政治理想的冲突, 都使得我们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战争。显然, 今天的国家安全已经不仅仅包括传统的军事安全, 还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海洋安全等内容, 国家防卫的空间领域大大扩展, 成交叉和综合交错的格局。也就是说, 战争并不仅仅只发生在广阔的陆地、空中和海洋, 交战的双方也不仅仅只有传统的军人, 凡是涉及国家利益的重要领域都可能存在着敌我之间的博弈和角力, 各种类型的“战争”可能同时发生, 国防的外延大大延伸了。
  
  第四, 信息化战争使得战时军民之间的界限日益变得模糊, 新形态的人民战争样式逐渐形成。例如, 网络空间的比拼就为更多民用设施和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信息战的几率大大提高, 其他技术领域人员也可以更多地介入到现代战争中。
  
  1.2 外国文学教育有助于意识培养型全民国防教育
  
  观念和意识的改变对于人们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但又是形势所需要的。人的意识培养较好的办法还是采取“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办法, 而观看艺术品不失为这种办法。人们往往能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一些严肃甚至沉重的命题, 这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特别是现代、后现代文学中可以看出。我们何尝不可以借鉴这一文学创作的思路来改进我们全民国防教育的思路呢?用文学的教育来进行全民国防教育, 恰恰就是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告诉受教育者何为战争、何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这比赤裸裸地讲述战争本身的残酷要温和与含蓄一些, 也更符合当前人们身心健康以及国家和平外交政策的需要。就如同莫泊桑的小说《羊脂球》, 从一个小事折射出了民族的大义。身份低微的女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显得很可敬。战争本身是血淋淋的, 是很难和美联系在一起的。但军事领域却是存在着美学的, 这种美的归根于人的美, 归根于热爱正义、顽强不屈、不惧强暴、对国家民族集体怀有真挚情感的人。这些人可以是真实的人, 像保家卫国的战士, 也可以是艺术中的军人形象, 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那几名女红军战士。借助文学的传播, 也可以使受众同时接受军事美学的教育, 懂得什么是军事中的美、什么是丑, 什么是正义的、什么又是非正义的。
  
  2 外国文学经典重读与全民国防教育
  

  外国文学经典中有不少是与军事和战争有关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而且在宣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呼吁正义战争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启迪读者的思想主题, 发掘这些传统经典作品, 引导读者了解这些作品, 是在当前增进广大群众国防意识的有益路径。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 仍然有一些值得注意有价值的作品, 可以鼓励爱好和平的人民凝聚力量, 抵抗侵略, 战胜敌人。例如,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虽然其欧洲古代社会的战争观并不适合现在, 但其对英雄的颂扬, 对士兵英勇善战精神的肯定确实值得称道的。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则有着岛屿野外生存的某些情节, 这对当前国防斗争也有某些启示作用。而《西线无战事》则是对战争的否定, 对普通生命的关注, 作品激起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宝贵生命的珍惜。《第二十二条军规》则跳出了战争来谈战争, 更多地是对战争所代表的变异的社会结构对人性的背离, 依然是对战争行为的冷静而客观的分析和透视。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 离不开反对战争的正义力量的壮大, 最大多数人对和平的期盼之情依然是遏制战争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而当战争真正爆发了, 那又怎么办?外国文学作品也给出了答案。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高度肯定了俄国的贵族青年在反拿破仑的卫国战争中爆发出来的爱国之情,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 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其次则是一些比较写实, 也比较专业的纪实类的文学作品, 包括回忆录等作品。这些作品在军事文学中占的比重是不小的, 很多是作家亲身经历的, 进行了比较好的文字处理, 使得作品具有了艺术审美的效果, 有的作者没有直接参与某一事件, 而是通过间接的历史素材进行了艺术加工, 这类作品依然有着较高的写实性。这类纪实性作品对于人们认识战争的真面目是有一定帮助的。《青年近卫军》中的卫国捐躯者则更多的是另一群弱势者---未成年的共青团员, 他们都以坚定的信念抵抗住了德军的各种折磨和考验。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书名本身就是给人以强烈的警示作用。认识战争, 还有很多作品可以作为参考。纪实性的军事文学作品有一个特点, 就是和历史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 很多作品也可以作为研究战史很好文献。二战时后的不少军事檄文的作者就是斯大林、罗斯福、戴高乐这些反法西斯联盟的领袖, 这对人们认识二战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当时人们的具体反应和所思所想, 就是很好的素材。值得一提得是, 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是诺贝文学奖历史中获奖的为数不多的政治家, 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洋洋洒洒, 堪称鸿篇巨着。作者表述脉络清晰, 每一部都自称结构, 同时相互之间有形成有序的一个整体, 从英国人的视角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过程进行了描述, 其记叙风格客观, 语言准确, 感情自然但不失冷静, 给人在了解历史脉络的过程中, 也领略了语言阅读的享受, 陶冶了情操。而丘吉尔二战时的军事檄文也值得一读, 作为演说家的他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堪称经典, 他在不列颠之战爆发之际的那篇演讲成为了军事演讲中的不朽作品。外国军事题材文学中, 随笔和散文也具有浓烈的写实的风格, 这其中既有纳粹党卫军对集中营屠杀的回忆, 也有美国大兵记叙战后很多年后美日军人重逢无语而有尴尬的场景。这些对于增进人们认识那场血腥的战争提供了一些不一样的视角。又如丹麦的斯文·哈赛尔尽管是丹麦人, 但却在战时加入过纳粹德国的军队, 并且参加了不少的战斗。战后他创作的不少二战小说像《行进中的军营》等, 就从德军的角度对德国的东线战场以及从苏联溃逃之后的作战进行的较为冷酷的分析, 从德军严重看到战争更加具有的野蛮的气息, 军人眼中充满的更多是“非人”的思维方式。
  
  3 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外国文学与国家安全意识培养
  
  今天的国防已经成为的全民的国防, 同时国防涵盖的安全类型也趋向多样化, 全民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有了更多重叠的地方, 今天的全民全民国防教育要与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效果才更好。进入21世纪, 主权国家所面临的国家安全威胁的类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动向, 传统军事安全的威胁程度有所下降, 但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危险程度在增加。和政治安全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类安全是文化安全, 这也成为了西方某些势力针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西化”“分化”的主要路径。国家文化安全要求我们既要学会抵御外来文化的糟粕、警惕外国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也要求我们学会借鉴和汲取外国文学中的优秀成分。
  
  3.1 外国文学与海洋安全意识培养
  
  我们国家对国家海洋权益越来越重视, 维护好国家海洋权益成为了国防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海防需要强大的海军。但中国自古的边防主要是以陆防 (塞防) 为主, 尽管在汉朝就有过楼船军, 拥有4000余艘战船、20多万水兵[4].明朝以后, 海防安全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而海防安全的虚弱在近代以来就愈发显得突出。近几年来, 中国东海和南海方向都面临着备受关注的海洋权益维护问题, 国家也从发展海洋经济、加大海洋科学、海洋人才培养等领域结合海洋军事的发展, 加大了对海洋国土的经略。但人们囿于传统文化心理以及地理的局限, 不少人对海洋国土的意识、海洋资源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这就需要加大对人们海洋国土意识、现代海防意识的培养, 而外国文学中不少国家的文学因为地理、传统的原因, 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海洋文学, 充分发掘这些作品, 可以有助于提高我们民族海洋意识。如外国文学作品中包含较多的海洋意识,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海洋文学, 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这对于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建设强大的海军具有重要的意义。阿拉伯的《天方夜谭》中就讲述了海神葛耐儿的故事。葛耐儿是阿拉伯神话中的海神。她非常向往人间的生活, 于是, 就从海里跑到陆地上, 嫁给了波斯国王沙芝曼。有一天, 葛耐儿告诉国王说她是海的女儿, 想邀请她海里的亲人也来皇宫游玩。国王同意了葛耐儿的请求后, 葛耐儿就烧上香炉, 念起了咒语。不一会, 大海里的水就像开了锅一样汹涌起来, 眨眼之间就从翻滚的浪花中走出一个仪态俊美的年轻人, 他的身后跟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和五个年轻美丽的女郎。他们一起飞进皇宫。国王非常高兴, 举行盛大宴会欢迎葛耐儿的母亲、哥哥和姐妹们。葛耐儿的亲人们兴高采烈地在皇宫住了一个月。后来, 葛耐儿生了一个可爱的小王子, 她居住在海底王宫的亲人们又来祝贺。葛耐儿的哥哥非常喜爱小王子, 就抱着小王子从窗口跳进大海, 国王不见了小王子, 非常伤心。过了不久, 葛耐儿的亲人们把小王子送了回来, 还在小王子的眼睛上涂了神油, 使小王子能在海上行走如飞。后来, 这位小王子变成了一个正义、勇敢的国王。[5]故事体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 用艺术的的形式把生命起源与海的潜在关系呈现出来。
  
  海洋文学的普及是建设强大海防的基础。其次运用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来解读海洋文学, 还可以使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未来人类需要的全球海洋文化, 是充满战争的海洋文化还是更加和平共处的海洋文化。人们通过阅读海洋文学作品, 不仅仅知晓海洋国土的重要, 还可以更加深入思考如何构建未来全球的海洋文化, 进而如何治理全球海洋空间。
  
  3.2 外国文学与军事科技意识培养
  
  外国文学中的军事题材文学有着浓郁的科技色彩, 这些作品的传播有助于提高受众的军事科技意识, 培育科学精神, 这和科普活动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今后的战争是信息战争, 科技是军队的重要战斗力, 培育军事科技人才是国防建设的客观需要。外国文学其本身的西方文化背景, 使得其文学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打动人心的情感, 更和科学精神息息相通。美国作家汤姆·克兰西的以军事技术为表现对象的军事小说就是其经典。法国的育碧公司 (Ubisoft) 更是把他的小说改编成了电脑游戏系列, 在游戏中玩家直观体验现代军事高技术的神奇魅力, 再加上克兰西一系列如《猎杀“红十月”号》《爱国者游戏》等作品的阅读, 对现代战争会有一个更加切身的体会。借助融媒体的理念, 我们似乎看到了“融文学”的趋势, 就是文学和电脑游戏、电影、音乐、绘画等多门类艺术形式的综合表达, 受众阅读文学的体验朝着更加可触可互动的趋势发展, 文学阅读体验的多层次性、丰富性、可体验性进一步加强, 这种现象本身也是文学创作也传播过程中的新现象。当然, 充分把握这种趋势和现象, 可以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以及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 全民国防教育中外国文学讲授方法的创新
  
  这里还可以谈谈虚拟现实技术 (VR技术) 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外国文学讲授中的运用。既然外国文学在意识培养型全民国防教育中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那么在讲授方法上是否可以有所发展呢, 答案是肯定的。虚拟现实技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虚拟现实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增强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混合虚拟现实技术。国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情感的熏陶以及情感和场景的体验, 而被称为“临境”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 恰恰符合文学教育情感培养、意识培养型全民国防教育的需要。全民国防教育的教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逼真的3D课件, 以配合文学作品的讲解。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互动性、想象性是其三个主要的特点, 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外国文学课件可以尝试进行一定的互动性情节的设置, 例如让阅读者 (课件观看者) 与人物进行交流, 可以设想当阅读者与阿喀琉斯等形象对话时阅读者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应。虚拟现实课件的制作对教员队伍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 需要教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和多媒体艺术设计的能力, 这需要对教员队伍进行相关的培训, 并且形成一定规模的课件制作团队以及一定的资金才行。全民国防教育的发展需要新技术力量的支撑, 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 能为全民国防教育效果的提升产生“倍增器”的效果。
  
  5 结语
  
  人类渴望和平, 为了更为持久的和平, 人们又不得不去思考更多有关战争的问题。全民国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国家教育实践活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威胁类型的演变使得全民国防教育要从技能培养型向意识培养型的全民国防教育的转变, 这种转变从更深层次讲, 则是呼应了以国土防卫为主导的国防向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国防转变的新要求。外国文学以其艺术性的自身独具的特点, 适应了意识培养型全民国防教育的内在需要。总之, 外国文学能够在当前全民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中发挥特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第十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郭善林, 主编。全民国防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4:13, 14
  [3]汪维余, 屈绍国, 谭雪刚, 主编。军事创新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2
  [4]王士强, 高新生, 等, 编着。中外海防发展比较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2:8
  [5]关庆利, 主编。海洋文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2:44, 45
原文出处:龙瀛.对外国文学和全民国防教育的若干思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8,30(01):76-8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