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国防教育论文 >

“微时代”高职高专国防教育载体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22 共5243字
论文摘要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蓬勃发展,“微”作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它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时代”已经到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凭借其本身所具有的平等互动、即时便捷等特点广受年轻人的欢迎,并且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完成互动的重要渠道,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及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在 2012 年颁发的《2012 年全民国防教育工作要点》中,就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微博、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途径,创办国防教育手机报”。在 2013 年全民国防教育的工作部署中,又要求“积极拓展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国防教育的方法途径”。因此在“微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对高职高专国防教育载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提升高职高专国防教育的质量成为关注的焦点。

  笔者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职高专国防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实践做法,结合“微时代”的时代特征,总结出一条适应高职高专现状的国防教育教学的路子,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拓展“微课堂”教学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采用信息化考核模式,立足国防教育社团,打造大学生国防教育“微社交”平台,增强学生自主教育,丰富活动形式,积极开辟国防教育新路径。

  一、国防教育载体内涵

  “载体”一词是科技术语,源自化学领域,其原意是传递或运载其他物质的工具。20 世纪 9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引入改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概念由此形成。至此,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便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和热点。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文章,几乎都会对教育载体给出自己的定义。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四类:“活动论”、“要素论”、“中介论”、“物质论”。“活动论”的相关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看作是一种活动或活动形式;“要素论”学者把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中介论”的学者将载体看作是连接主客体的中介之一,并将其称为“载体中介”;“物质论”学者则把载体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或实体物质。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载体的内涵做了界定,但是都存在片面性,阐释不够全面。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一种媒介,它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教化功能,本身即是活动本身的一种要素。因此,教育载体是承载和反映具有一定教化功能的要素或要素体系。教育载体的形式多样,语言、文字、会议、谈话、理论学习、政治理论课程、大众传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教育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它。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要素的结点,作为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目标与内容的手段和形式,是与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密切相关的,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传输、增效、互动和检测的作用,对教育落到实处起着关键作用。

  从教育的最终目标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可谓是殊途同归,因此同样可以用教育载体的概念定义国防教育载体。国防教育载体是指在国防教育活动中承载和反映具有国防教化功能的要素或要素体系。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高职高专国防教育载体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一切围绕国防教育目标,展现国防教育价值与提升国防教育实效的内容、手段、原则、途径、环境等要素和功能。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防教育者所运用的载体的种类和形式各有不同,“微时代”背景下新的载体形式的出现为高职高专国防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高专国防教育载体的现状

  高职高专传统国防教育主要依托军事理论课、学生军训作为理论教学载体和实践教学载体,辅以国防教育活动作为第三教学载体,以这些形式作为载体来传播高职高专国防教育的内容可控性较强,教育者可以针对不同的教育目标,做出合理的选择,并安排相应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中的、持续的教育,以此来达到预期效果。

  但是这些大学生国防教育所承载的教育内容的更新并不是实时的,“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微视等即时传播载体所带来的信息的高速更新冲击着传统国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些问题在“微时代”凸显出来。

  第一,军事理论课改革力度不够,“微课堂”等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短时期难以形成。军事理论课所采用的教材内容死板,事例多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总结,教材的更新以及数字化点播系统的构建尚未完成。从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也进行了构建“微课堂”等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初步尝试,但实效性并不十分乐观,主要表现为学生关注度不高、课堂教学效果差等方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都存在着教学方式保守单一、教学内容生僻、专业师资不足、专项资金缺乏、改革不彻底、创新乏力等问题。

  第二,学生军训作为高职高专国防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学载体,在磨炼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安全观念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级学生军训机构建设已逐步进入规范运行、良性发展的轨道。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在军训内容的选取、设置、军训保障机制的完善、军训成果的展示上,也逐步探索出一种适合本校具体情况、体现本校特色、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的军训模式。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把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选择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和完善。

  第三,学生被教育的单向模式是传统国防教育活动的主要特点,这种模式限制了被动教育与学生自主教育互补、互促作用。以南京为例,学校多以节点性的活动面向学生开展主题教育和警示教育,例如“九·一八”、清明节、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时刻缅怀先烈,勿忘国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但是这种做法实质上并没有摆脱以往的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单向模式,仍然没有达到学生被动教育与自主教育互补、互促的目的。

  第四,对“微时代”所提供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公益活动、微课堂等新的国防教育载体的利用度远远不够。短短140个字的微博、微信,已发展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国家大事及形势政策、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多数学生开通了微博、微信,关注微公益,并认为与传统国防教育载体相比,微博、微信、微课堂、微公益活动等新载体的吸引力在于参与者的角色多样、交流广泛、相对宽松自由。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者,微博、微信、微课堂、微公益活动等新载体还没有成为高职高专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高专国防教育载体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倡导“以微博之力,让校园更美好”。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为高职高专国防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更为高职高专国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因此,作为高职高专国防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更新知识和观念,积极探索,主动运用新的国防教育载体,在继承和发展已有国防教育载体的基础上,大胆利用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和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教育载体,以便更好的增强高职高专国防教育的实效性。

  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队伍

  国防教育队伍是高职高专国防教育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防教育的质量。目前,高职高专国防教育队伍面临着较多问题,例如人员结构不合理、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在高素质的国防教育队伍建设上多下功夫。建设高素质的国防教育队伍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组织和鼓励国防教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如脱产学习专题培训、学术交流等,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提高创新国防教育载体的能力,并为国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其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利用新载体的能力,使其能快速适应新媒体带来的变化,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熟练运用各种新媒体,积极将新媒体引入国防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中,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保障高职高专国防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2. 构建“微”教学平台——“微课堂”数字化学习平台

  探索和构建“微课堂”数字化学习平台并将其运用于国防教育已逐渐成为国防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构建“微课堂”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基本思路是将创新的移动学习理念融入传统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实现随时随地随需的移动学习,形成“掌上学习”互动小组,创造浓郁的移动互联网络学习氛围。它让教师可以轻松地把微课、作业、考试都装进学生的手机,支持在线问答,随时互动,建立“掌上学习”社区。使学生在丰富的移动互联网络资源中体验国防理论知识的学习,只需轻点手指即可在线与教师互动,从而提高高职高专国防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微课堂”数字化学习平台,将成为推进高职高专国防教育虚拟网络化教学的重要途径。它为学校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新微课教学,有助于拉近师生关系,降低管理成本和办公费用。此外,“微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离线学习微课、完成作业、考试辅导的功能,学生在 WIFI 环境下下载,在离线环境下学习,能够随时随地随需的获取国防教育相关信息,从而提升自己的国防知识与素养。

  3. 研发军事课“微”考试系统——军事理论课在线考试系统

  军事理论课在线考试系统是 2013 年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一大亮点,使学院军事理论课顺利实现了信息化考试。本系统具有高效、快捷、准确的特点,是适应“微”时代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的潮流而产生的。此考试系统是由院军事教研室教师自主研发,并经过专家和教师反复测试的考试系统,是学院在全面实现军事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成功尝试。通过研发和大规模的在线考试实践,我们发现该系统完全符合国防教育的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要求。该系统的随机组卷功能有效减少了考试舞弊行为,无纸化考试以及机器自动评卷功能也降低了考试的人力物力成本。学生根据学院统一安排,进入指定考场后,凭学生学号和独立密码登陆“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军事理论课考试系统”参加考试。在答题完毕、成功提交后,后台马上呈现考试成绩,大大减轻了阅卷的工作量,极大提高了阅卷效率。

  军事理论课在线考试系统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宗旨。军事课考试系统的成功尝试也为学院进一步将新的教育载体引入教育教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向着实现军事理论课数字化教育教学这一目标迈进了一步。

  4. 创建学生国防教育“微”社交平台——“微”社团

  大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高校第二课堂起着引领作用。创建国防教育“微”社团的基本思路,即依托国防教育社团和“微时代”及时传播载体,打造“微”社交平台开展国防教育,达到学生自主教育的目的。首先,国防教育社团可以凭借自身承担的高校第二课堂引领者的优势,积极打造“微”社交平台,如微信平台、微博讨论群等,让社团成员在上网的同时提高自身国防理论素养。其次,国防教育社团的学术交流和理论研讨能达到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共同的意愿,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学生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各种类型简捷、方便易控的国防知识“微”学术交流会和研讨会,定期进行内部交流和学习,以此来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国防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社团所有成员的理论素养。

  5. 积极开辟国防教育新路径

  “微”时代背景下,微信、微博等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因此,高职高专国防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探索适应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功能、符合“微”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开展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微”国防教育活动,如:“大话国防”微小说比赛、微博票选“十大国防新闻”,还可以邀请军事专家参与“微访谈”等,让青年学生能够利用新媒体平台直接与专家对话交流,使学生接受专家级的国防教育。同时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通过微信群聊、微博话题讨论等方式与学生展开讨论,使国防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转为动态,从单调变为丰富,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国防、投身国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国防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贺旭琼 , 胡勇胜 . 教育载体内涵的在认识 [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2]张师帅.网络时代高校国防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 ,2006.
  [3] 马丛兵 . 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论析 [J]. 教育与职业 ,2013,(11).
  [4] 李卉 . 基于微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建首届微课堂大赛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 ,2013.
  [5] 周艳玲 . 微博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探析 [J]. 科技视界,2013,(34).
  [6] 张伟 . 利用互联网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研究 [D]. 硕士学位论文 , 东南大学 ,2006.
  [7] 王倩 .“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 [D].硕士学位论文 , 西南科技大学 ,2012.
  [8] 胡勇胜 . 论高校国防教育载体的功能特性 [J]. 传承(学术理论版),2012,(11).
  [9]孙丽娜.大学生国防教育新载体问题探析[J].华章,2012,(15).
  [10] 胡勇胜 . 高校国防教育载体选择与运用 [D]. 硕士学位论文 , 中南大学 ,2011.
  [11] 叶孙岳,骆伟 . 高职高专国防教育构建立体式教学体系的思考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29).
  [12] 邢健,艾荻 . 发挥学生军训在学校国防教育中重要载体作用 [J]. 职业技术,2013,(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