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 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国防人力资源的主导生力军,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技能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整理了8篇最新“大学生国防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研究有所帮助。
大学生国防教育论文(代表作范文8篇)之第一篇:大学生国防教育实践创新研究
摘要:大学生作为高校受教育者主体,承载着未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教育振兴的重要责任,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国防建设,则需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符合教育规律的国防教育方能激发其从事国防行业,践行报效祖国的爱国行动。面对不断变更的时代潮流,大学生国防教育现有模式、思路与体系需通过建构大学生国防意识与爱国心理的内核,促进国防教育方式、方法与路径的实践创新,以逐步符合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要求标准。
关键词:国防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课堂实践,模式创新
大学生国防教育作为强化国民爱国意识、国家认同度、激发新生代人才从事国防事业动机的关键事业,如今面临着发展迟缓、相关课程理论与教育意识被淡化的危机,而当今世界格局、周边局势依旧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加剧了现有国防教育体系、模式、态势和国防教育发展需求间的矛盾;对高校教育者、受教育群体而言,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等精英群体中的实践发展与创新模式、路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转变国防教育观念、强化国防爱国教育意识、变革国防教育效果的核心。
1 国防教育困惑:理论研究、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差距大
1.1 大学生国防教育及当下高校教育缺乏对受教育群体整体化、体系化思维建构的培养与过程性跟踪指导
教育作为人认知、了解与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活动,在本质上综合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内心活动、认知与日常学习实践,进而产生体系互动,逐步构建、形成完善的教育整体。国防教育更需要结合教育理论将教育影响力、效果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的日常学习中。目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较为“冷门”的地位,教学模式缺乏体系性、专业性的计划与培训,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观察,发现当下大学生国防教育受到冷遇现象,大学生普遍接受教育的思维方式对国防教育的原生经验、心理结构与信念,缺乏认知体系的构建过程与逻辑。当下大学生高校教育所采取的模式对思想发展、教育模式、思维技巧等非实体性教学领域重视不足,国防教育与大学生军事课程培训依旧处于简单实训、理论灌输以及单纯的军事理论陈述等阶段,缺乏在新形势下“总体安全观”的战略统筹1以及新时代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动机,对军事、国防、外交领域的研究也不够重视。
1.2 国防教育发展与教育规律脱节,缺乏对大学生教育情景的构建与氛围营造
国防教育具有提升大学生综合分析力、丰富大学生思维方式、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等综合作用2,达成该类效果需国防教育过程高度符合高校教育发展规律、大学生教育模式与心理发展规律,更需要高校师生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对国防教育发展特征、体系、组织能力及教育规律拥有明确的认知。在当下高校对教育产出、升学率及教育成果极为重视的形势下,对教育过程、心理与角色等教育管理过程存在重视不足、研究程度不够深入的现象,并且通常会出现高校思政课尤其是国防教育课程受到轻视的情况;学生对国防教育本质并未拥有明确的认识,自身对国防教育难以产生持久的兴趣。
1.3 国防教育缺乏专业的机构、稳定的教学平台,难以支撑师生的国防意识与爱国主义的主观构建
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是逐步通过心理发展,渐次构建教育、学习与主观认知心理,形成教育心理体系的全部过程,而国防教育模式与相关体系的发展载体为高校在职教师与学生群体,其心理认知、发展与塑造成熟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阶段、资源消耗,而专业院校、稳定的平台则是具备以上因素并整合发展的基础。通过对文献资料、教学课堂的实际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国防教育课程偏重于单一的军事理论课基础上,挂靠在相对非专业性的教学部门与机构中,任课教师中绝大部分并未接受系统性军事理论教育,所接受的军事训练也寥寥无几,鲜有专业人士、平台与教学机构能够保障完善而体系化的军事国防理论教学,大部分师生对于国防科技、国防管理、战略外交常识、时事政治关注较少。
2 大学生国防教育缺陷具体原因解析: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时代教育特征和滞后的教育平台、模式与思维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2.1 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亟待更新
高校国防教育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为未来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教育思想的良性发展奠定正确的安全观,有利于学生增进对国家安全政策、国防现状与安全意识的建构与了解3。在构建了解国防现状、强化总体安全观的要求下,一方面,国防教育课程学分、课程理论与设计均处于较为传统课堂灌输模式,过于注重单方面军事领域的知识传授,对传授路径、模式与真正兴趣的培养较为淡化;另一方面,受限于升学率、就业率、课程压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未建立对国防教学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也未能从有限的军事教材、军事教育课程中获取对国防知识的充足认知,这加重了国防教育课程被淡化的趋势,不利于大学生国防教育意识培养和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思维的改革发展;相应地,由此形成的教学互动模式路径,会因教学思维固定于过度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与意识,放弃对国防意识、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心理建构,使国防教育运行体系、制度设计逐步偏离教育的初衷,削弱了师生自身对国防教育的自主学习兴趣。国防教育思路、思维模式无法产生结构性变更,其所设立的制度、规则将在教学活动、教学实践中产生消极影响,也不利于国防教育的健康发展。
2.2 国防教育师生角色与课堂定位需进行转换
长期以来,基于应试教育体系与模式,师生间以升学率、科研产出为标准导向进行课堂教学,师生角色以受教育者、教育者等身份、能力较为单一的状态定义,使教师与学生依据个人身份、定位保持在整体未发生变革的应试教育或功利性学习框架中,挤压了国防教育、国防战略意识构建的空间与时间,进一步固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者单一身份,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中与他人合作、联合研究以及军事理论结合实践的自由与机遇。当前高校主体国防教育模式与体系集中于“国防讲座+日常训练”模式中4,师生角色在该模式中所赋予的能力、职位与相应教学机遇较为有限,对教育心理的建构过程过于保守,学生、教师在单一身份、职能基础上,所进行深度研究的兴趣将降低为对相应课程任务的完成心态与获取相应任务奖励为主,对总体安全观下国防军备发展态势、国防力量建设变革、国防体制改革等深度核心国防教育内容缺乏研究意识与科研兴趣,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非国防军事行业,使潜在国防事业人才流失。
2.3 适合大学生受教育规律的国防教育专业平台尚未普及
基于国防教育现状,对学生升学率、就业率及未来发展内容的综合性考虑,对学生国防教育兴趣、国防教育心理与总体安全观意识建构与培育不足,其发展体系、教育模式运行依旧无法直接脱离应试模式窠臼,对国防教育的硬件投入、软件升级以及相关教育平台、模式与总体发展基础缺乏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精神。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国防意识处于较为淡漠状态,部分学生缺乏军事基础常识5,高校对军事理论课程、军事管理教程存在以下忽略或冷落的现象:军事教程缺乏专业性技术网络平台,缺少对军事战略、思维与国防氛围的平台建设与营造,鲜见学校内部对国防教育的感性认知、国防模拟、专业军事技术介绍与交流,并未体现当下国防战略、世界局势变化下国防观念与教育理念的变化过程,使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依旧处于较为应付的态度,而校方也基于更为重要的指标,对国防教育专业性平台、技术、设备关注与设置甚少,使得教师与学生自身对国防认知主要来源于平日未成体系阅读,缺乏权威的讲座、媒体与报刊阅览等,局限了国防意识的真实、深度建构与培养。
2.4 国防教育教学思维体系需重新建构整合
在当下国防工业、技术发展急需尖端人才,但高校师生普遍存在淡化国防教育的矛盾中,其推动力量除国防教育的主要载体将基于对国防教育教学任课教师与受教育主体———大学生自身的教育思维和思维方式建构的过程中形成。国防教育教学更应集中于对国家战略、外交以及军事发展变革清醒、正确、理性与全面的认识与思维方法,通过军事技术、管理、制度、战略、历史等全领域认识,锻炼并强化个人教育、教学与生活等协调性思维方式,提升个人、群体的决策与决断能力并努力成为未来拥有体系化决策、决断与指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教学部门、教务处、教学机构以及相关教育平台,所参与教师、教职工及决策者,需要从国防教育、思政教育的体系与本质出发,调整国防教育发展思维,转变观念,从普及性、规定性教育的被动状态,以拓展路径、方式为基础,强化国防教育的学生群体主动性与教师教学创新性,从意识根本上产生结构性、整体性思维转变,将教学教育思维进行重新建构组合,循序渐进,从过程中发现并改进教育过程与模式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激发师生对国防思维、国防教育主动认识的动机。
3 通过实践教育群体与多元主体参与,拓展教学发展路径
3.1 师生角色互换,塑造联合研究学习的新思路与新模式
课堂教育本质上意味着在满足知识传播、培养技能、发展个性的综合性能力基础上,教育群体将强化受教育者———大学生群体的参与程度,构建学生主人翁心理与意识,通过让学生组建研究小组,组织分配教学与研究资源,将更多的研究自主权下放给学生研究小组,实现课堂模式的“下移”,以及学生主导、老师监督评价的角色转变;学生将以国防教育、国防科研为主线,主动通过研究强调在实践中体现强烈的问题导向;教师将学生带出课堂,进入为了联合培养教育所专门设立的军事教育平台,尽量减少对学生兴趣的干涉,随时可以研究引导者身份加入国防研究选题小组,并通过新设立课堂外移以及军地联合授课模式,拓展大学生的国防眼界,兼顾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融合课堂知识、时政常识,实现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的新联合性研究学习,使学生内心学习方式逐步在多元主体、多元培养机制中逐步建构,形成属于自身独特、自主且符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创新角色互换教学体系;在坚持立体性融合课程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融合国防实践与理论,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6;在教育计划实践中,逐步实践师生角色的转变,增强可持续性培育机制,促进“教学相长”,从校园到军营,再到国防部门,贯彻塑造联合化研究学习体系。
3.2 军地高校合作,打造创新平台体系教学法与课堂多元模式
军事理论具体内容与研究体系自身也将对教育发展模式与教学、学习思维模式体系产生全局影响,其体系化发展,多部门、多兵种联合体系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格局的良好借鉴,结合现有课程的教学区域,从学校延伸向军营,并形成人员交流机制,定点、定时进行军地联合教学;现有高校任课教师借助军地联合教学机制,设置国防教育及军事技术教学专业小组,跨越部门藩篱,形成教学共同体,带领学生研究小组走出课堂,将理论知识转化至感性认识中;学校管理与教学人员可通过与外校军营、军事专业人员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逐步打造类似于模拟战场、虚拟军事行动等网络软件,结合大学生国防认识心理构建规律,开发集实践性、认知性、体系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将网络系统与军事模拟操作系统普及至课堂中,以模拟操作军事技术、战术、战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建构与认知,带动师生间互动与学习模式,再设置加分与奖励因素,鼓励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深化国防理论研究;学生对国防教育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计划与结构体系等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转变角色,主导课堂,反向带动教学模式、国防教育意识与教学思维的转变。
4 转变课堂思路,拓展教学模式路径,师生参与组建专业性教学机构与小组
从辩证视角看待课堂,学生心理构建是漫长而持续的过程,也是自身批判性思维不断自我成熟与强化的过程;课堂思路的转变更易通过国防教育专业、网络平台的成立对学生国防意识建设、国防教学新需求以及教育心理产生扩充性影响;学生间便于在拓展多元教学模式路径的同时,将自身类似如课程小组、课堂研究成员、相关研究性群体以及力所能及寻求与接触的人力资源,从课堂空间、时间,教学计划、课程模式出发,多维度地对教学模式进行自行探索;部分学生将会拥有组织教学活动、讲座、参观走访的自主权,部分教师则拥有更多的国防教育技术平台与人脉;二者在以高技术平台、平行层次互动的基础上,完成对专业性教学小组的自我构建;在教师引导、带领下,逐步接触并完善研究成果,通过成果发布引起其他研究小组以及校外同专业同学的注意,促进校际间讲座、学术活动联合举办,将课堂延伸到具体教室外,融合更为专业的教学小组,教学模式路径以国防教育互动平台及相关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强化学生与教师间研究性小组的专业性,并且同时通过各类群体参与国防教育互动,构建平台教育教学网络与结构,将课堂路径扩充延伸并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以供未来更大程度上继续延伸课堂教学平台与路径。
5 强化受教育群体的全程参与监督机制,树立师生国防教育的主人翁意识
大学生群体作为教育重点对象,其内心发展将经历由不成熟、情绪化到理性、沉稳的思考、发展构建过程,其本质上与外界随时保持意识敏感性接触,而关乎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则将使该群体在具备一定爱国情感的基础上,强化对国家、国防、战略外交的综合认知与辨别能力7。国防教育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主导,则需要使大学生具备充实社会、经济、文化与军事知识的同时,以国防意识、爱国情怀为主体,提升自身日常的爱国行为与学理思维,进一步完善构建个人心理意识、认知与三观,需要大学生全领域参与国防教育建设,在教学活动、教学路径拓展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成熟的思维,并发掘国防教育所存在的不足与潜力,自身尝试进行改进、改革与创新,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国防教育新形势下的主导者;教师借助学生国防教育学习兴趣的崛起,受启发,通过设置鼓励式、尝试式、因循式教育与考评模式,在平日增加社会实践、军校参观、军事技术实践等加分和拓展影响力因素,强化自身主人翁意识,并在同学们的参与监督和互动下,不断改进上课模式,扩展上课方式,从国防教育技术、管理领域,到统领式讲解“国防安全观”“国家安全观”,充分与学校党委、团委、学工处等部门多元合作,契合于自身教育的多元合作观念,长远性地搜集、整合国防教育资源,保证大学生国防教育在积极的体系中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李科,张正明,总鸿兵.“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2015(4):63-66.
[2]张加明,龚燕明.论大学生国家安全战略意识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99-101.
[3]陈楚瑞,郑晓绵.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18(2):50-54.
[4]徐宇春,问鸿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对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6):88-93.
大学生国防教育论文(代表作范文8篇)之第二篇: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教”与“学”
摘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建设”, 这是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 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 对军队和人民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端人才, 是强国强军梦的追梦者, 因此, 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对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力量, 重点要在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教”与“学”上下功夫, 使国防教育入脑入心。进而在学生内心点燃他们走向军营, 从军报国的梦想和激情, 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储备高层次军事人才。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国防教育
一、我国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 党和国家领导人坚定不移的提出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强军目标。这又一次为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工作方向和要求。首先要明确我国的大学生国防教育主要存在哪些问题:1.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国防教育从立法的角度来看确立的比较晚, 且部分高校存在着对国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认识不足的问题。2.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来说, 现有的军事教学形式较为简单, 多以理论教学为主, 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且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军事院校要求较为严苛, 但非军事院校则较为松懈。3.我国的国防教育在开展中缺乏长效性和深入性, 受教群体范围较小, 与“全民国防”存在一定差距。
二、国防教育, 强调“教”的重要
(一) 国防教育, 谁来教、谁来管
人才的培养, 关键在教师。1.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 建立不同的教师队伍。军事院校, 坚持推进政治化、数字化、实战化人才引进, 进而培养符合时代的高层次军事人才。对于非军事院校, 要加快培养、聘任具有高学历、高职称, 经验丰富的专业军事人才担任主讲教师。2.要加强领导机构建设, 为国防教育提供理论制度支撑。各级领导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国强军理念, 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建立健全国防教育和宣传制度。
(二) 国防教育, 怎么教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 要充分考虑受教对象的特点。一是、大力推动新媒体模式下的国防教育, 充分利用“两微一端”、QQ等网络资源, 积极发挥其快速传播和广泛影响的特点, 让国防教育走进新媒体时代。二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 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开发一些参与度高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三是、大力挖掘身边的国防故事, 邀请退伍大学生、部队英模走进校园, 担任“客座讲师”, 用真实生动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去感染、教育学生。
三、国防教育, 关注“学”的效果
(一) 国防教育, 谁来学、为谁学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 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都有参加国防教育的职责和义务, 无论是大学生、小学生、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国内外不同思潮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压力, 这些都会对尚未步入社会的青年学子产生不小的冲击。由此, 青年朋友更要在内心高举爱国强国的旗帜不动摇, 握紧人生“总开关”的钥匙, 开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大门。
(二) 国防教育, 学什么
对于大学生国防教育, 一方面要让学生理解国防的含义, 进而学习国防法规、国防历史、国防科技等相关内容, 充分了解我国所处的国际战略环境, 及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 既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另一方面, 要借助高校国防教育的“东风”, 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持久战”。勉励青年, 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国情怀, 传承他们优良的红色基因。同时, 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开启学校、社会联合育人模式。如在学校、社会营造“参军光荣”的氛围, 并向学生开放军营, 体验军营生活, 为将来参军入伍打下基础。
总结
战争离我们有多远?只有跻身国防战略强国才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和平环境下的国防教育则更具挑战性, 它需要各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居安思危, 洞察时事。尤其是跨进新时代, 信息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教”和“学”从信息获取、传授方式上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大学生国防教育要从思想教育入手, 加强国防教育制度建设、加强全员全方位育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育模式、扩大社会参与度、注重对征兵工作的宣传, 有效助力大学生迎接时代挑战, 实现强国强军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
[2]陈伟, 谷巍峰, 魏联军.高校国防教育阵地呼唤精准“弹道”——河南省新乡市军地探索新时代国防教育调研手记[N].解放军报, 2017-11-22.
[3]王敏.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的路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 (5) .
[4]刘兵勇, 徐松伟.高校国防教育、大学生入伍与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5) .
[5]江塞德.高校国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 (6) .
大学生国防教育论文(代表作范文8篇) | |
第一篇:大学生国防教育实践创新研究 | 第二篇: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教”与“学” |
第三篇:“中国梦”背景下的大学生国防教育 | 第四篇:“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
第五篇: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路径探究 | 第六篇: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路径探究 |
第七篇:基于综合安全观视角的大学生国防教育 | 第八篇:强军梦背景下的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
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人民战争思想, 是这一理念的升华。在现代国际体系中, 以国防理念为指导的全方位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
文章对新时代强军梦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对构建以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强军思想为指导的国防教育和实践体系进行的剖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做好国防教育和宣传需要各个领域的努力, 其中, 军事类影视作品的宣传更能做好国防教育和宣传工作。将诸多的军事类影视作品在国防教育和宣传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工程。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逐渐走向多极化。和平和发展成了21世纪的主题,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霸权主义仍然存在,恐怖主义依旧威胁着国家安全,国家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都在加强国防教育,我国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对我国高校学生的国防教育...
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发展休戚相关,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在国防教育等具体教育教学中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历史使命,才能无愧于新时代的国防教育需要,有效适应新时代国防建设的新要求。...
一、引言国防建设是一个国家得以安全、稳定、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以及各项机制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而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石,正所谓安其国必先安其人,安其人必先安其心。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全体公民的国防意识,...
修订国防教育法,应着眼健全国防教育领导体制、突出国防教育重点对象、完善国防教育内容和规范社会组织参与国防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国防教育法对全民国防教育的法律保障作用。...
一、中国安全观与国防教育发展的演进分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代领导集体依据国际形势、周边安全环境和国内实际需求的综合判断,在发展中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改变国家安全观念,从而形成了各个历史时期关于对国家安全领域一系列问题的认知,深刻影响了...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中小学生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和重点.胡锦涛同志曾深切地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要重视抓好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使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教育,是培育公民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