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国防教育论文 >

“大国防观”的传播困境及突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18 共3219字
摘要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国防观"的表述不时见诸媒体.作为直接从事国防建设宣传的军队新闻工作者,我们应对这个新词给予高度关注.何为"大国防观"?
  
  目前似乎尚无确切而权威的定义.但可作公论的是:"大国防观"的内核仍是关于国防的认识与看法,冠之以"大",并非拿腔拿调、作势作秀,而是体现了概念内涵的延伸.以笔者理解,这种延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较之传统的将国防和军事画等号的狭隘观念,"大国防观"涵盖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内涵大为丰富.

  二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影响国防建设的因素日渐增多,要求我们看待国防的思维打破僵势、视野不断拓宽,国防观念应该动态扩展.对一个国家而言,"国防"二字重千钧.当下,在全社会培植"大国防观",有着积极而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船头"了望者"的媒体,无疑在"大国防观"的传播过程中负有重要职责.传播"大国防观"已成时代课题"大国防观"概念的出现,与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密不可分.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从全球角度看,最大的特征就是高度信息化,或曰"信息革命".

  一些学者认为,在这样的一个信息时代,人类社会交往日益无界化,战争变成了"无界战".战争的"去界",不仅体现在陆、海、空、天、电、网等多维空间都可能成为战场,而且战争已深度渗透至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国防如果仍限于军队、军人和军事,难免将成井底之蛙.从国内情况看,在公众生活中构筑和树立"大国防观",也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积极举措.

  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的至少两项重大战略,对构筑和树立"大国防观"提出了内在要求---其一,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为实现富国强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实上,我国推行军民融合发展已有近10年的历史,但如何"融进去""深下去"却非易事.

  这些年来,军民融合发展一直存在着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今年两会期间,习主席在出席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落实这一要求,首先必须做到"思想融合",要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显然,"大国防观"契合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是"思想融合"的重要内容.

  其二,顺应形势之变出台"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应对我国面临的安全挑战。去年以来,习主席在参加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等重要活动时多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强调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整体的、全面的、联系的、系统的观点,思考和把握国家安全问题,这反映出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新变化."国防"与"国家安全"这两个概念向来水乳交融、密切相关.

  同样,"大国防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也是蕴意相通、内涵交织.

  综上,树立"大国防观"是时代的呼声,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召唤.习主席曾强调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所以,媒体应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让公众深刻认识信息化时代国防内涵的巨大变化.

  可以说,积极传播"大国防观",引导公众强化"国防连着你我他"的意识,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参与国防建设,已成为一道时代课题."大国防观"的传播现状与困境倡导构筑和树立"大国防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公众认识和感受到国防就在我们身边,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应当举全社会之力去筑牢国防建设的根基.

  然而,从现实来看,我们距离这一目标尚有迢迢之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媒体对"大国防观"的传播缺乏热度与力度,远未形成强大而富有感召力的舆论场.毋庸置疑,军队媒体是发布国防事务消息的重要信息源,是传播国防观念的主力军.

  这是由军队媒体的特殊地位与性质决定的.但我们也要看到,长期以来,军队媒体发布的国防事务消息,主要为军队建设消息或者军事类信息.这既有军队媒体自身定位受限的原因,当然也与从业人员的视野不够开阔有一定关系.但无论怎么说,在当今时代,如果一如既往依靠军队媒体"一肩挑"式地传播国防观念,我们很难指望公众能走出"国防就是军事"的思维窠臼.

  在笔者看来,新形势下传播"大国防观",需要社会媒体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社会媒体与普通受众之间的距离更近,更易于在潜移默化之间产生影响.但目前来看,很多社会媒体尚未将"大国防观"列为宣传重点,缺乏开展相关传播活动的能动性.举个例子.

  从2009年开始,我国大力推行兵员征集主体对象的调整,优先征集高学历青年参军入伍,但一些高校学子因为国防意识淡漠,应征热情不高.

  其时,一些兵役机关的同志深入调研后,就曾提出建议:中央电视台应该带头在平时制作播放一些国防类公益广告,引导公众、特别是适龄青年强化对兵役义务的认识.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央视还是在各地电视台的屏幕上,这类公益广告依然罕见.

  我们看到,每年征兵时节,在各地兵役机关协调推动下,一些地区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会集中开展征兵宣传,但这种突击式的宣传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为国防观念的树立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报纸推出了"国防周刊"或"军事周刊",一些地市级党报也纷纷辟出专版,定期刊发国防类报道.

  这体现出社会媒体对国防建设的关注度在提升,有助于推动全民国防教育,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翻阅这些周刊或专版不难发现,其报道内容也多是围绕"军"字做文章;特别是一些地市级党报的国防专版,几乎就是当地驻军一个时期的工作报道.

  显然,从构筑"大国防观"的视角看,这些报道有其局限性,与军队媒体存在着相似的"短板".如何突破"大国防观"传播之困当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正快速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想而全力奋斗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可以称得上"八面来风".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大国防观"如果在公众生活中迟迟得不到普及和确立,必将对国家安全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乃至严重危害.鉴于此,如何破解"大国防观"传播中遇到的困境,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媒体在意识观念的传播中,向来扮演着"领头羊"角色.

  笔者认为,破解"大国防观"传播之困,需要媒体积极释放潜能,形成"集体发力"的局面.

  首先,媒体应该强化担当意识,充分认识传播"大国防观"的社会价值与重要意义。如前所述,构筑和树立"大国防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契合国家利益需求.无论军队媒体还是社会媒体,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应将传播"大国防观"视作一种对民族兴亡、对国家发展所肩负的不容推脱的责任,主动参与,积极作为.

  当然,宣传主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有助于媒体深化这一认识,提高履行传播职责的自觉性.

  其次,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强化大局观念,不断扩展视野,增强传播"大国防观"的素养.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如果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站位不高,缺乏国际视野,认识不到当前我国国防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脑子里没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何谈传播"大国防观"?

  第三,要善于寻找切入点,将"大国防观"的传播融入日常报道中,让公众能真真切切地感知其存在。比如,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打造各类高科技产业园区,媒体在聚焦这些产业园区经济效益的同时,完全可以关注与之相关的国防话题---园区所拥有的科技与产品是否能够服务国防建设?园区人防工程建设是否配套而合理?

  一旦发生战争,园区国防动员能力如何?等等.又如,"大数据"是当前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地区还建立了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数据中心.媒体围绕大数据做文章时,应该引导公众认识到大数据在国防建设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类似这样的报道,紧贴生活,紧贴现实,容易引起公众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间培植"大国防观".

  最后,媒体应良性互动,形成传播"大国防观"的强大合力。一方面,军地媒体要加强互动,在事关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拓展国家利益、维护英模人物形象、扞卫主流价值观等方面相互应和、相互支持.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也要大力互动,特别是要发挥新兴媒体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更易为公众接受的优势,使"大国防观"的传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国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