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民生问题研究

来源:改革与战略 作者:李超群
发布于:2018-04-11 共6723字

       摘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的认识, 对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劳动力就业困难,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住房、医疗等问题是中国众多民生问题中亟需解决好的难点。解决上述问题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加强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增进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等;充分认识民生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 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 是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忠实践行者。在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的各个历史时期, 民生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关注的重大关键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我们党在探索、发展民生事业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思想。在当代中国, 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贯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努力改善民生, 努力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水平, 始终把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放在民生建设的首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的内涵

  民生思想可分为狭义的民生思想和广义的民生思想。狭义的民生思想主要是指人民的生存问题, 广义的民生思想即马克思主义认为的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的总和, 即人们的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认为,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是有思维的、有意识的个体。人因为有意识才能独立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组成人的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而改造与创造自己的生活。古往今来, 民生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体现。“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正是对民生问题重视的经典阐述。从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 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以人为本”思想, 无不彰显着民生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近现代史来看, 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涉及民生思想这一内容。孙中山倡导的民生强调“天下为公”, 希望以“公”建立一个和谐、大同的理想社会。孙中山倡导的民生思想虽在时代上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但打破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狭隘的小农“民本”思想, 开始以人的独立、自由, 以全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 真正以“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来审视人类的理想社会。受于时代所限,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不具有实施的广泛社会基础, 不可能由理论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辨基础上接受了中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民生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与发展, 使之更具有时代特色与阶级属性, 更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抓住了民生的根本与主线, 找到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把改善人民群众的根本生活、把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关键, 并把这一问题上升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问题来抓。

  ***在党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朴实亲切、饱含深情的话语温暖了亿万人民的心, 以朴素、精炼的话语道出了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标与根本价值追求。民生的最核心概念就是“以人为本”, 就是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做任何事、任何布局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最终行动方向。要把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整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抓, 坚持问题导向, 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生活所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为民的根本指导理念和思想,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关注, 动员全社会力量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 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这一系列巨大成就无不以民生问题的改善与发展为基础, 无不以老百姓千千万万个“小家”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物质依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彰显出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 民生问题更是被摆上了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在多次的讲话与谈话中无不透露着对民生问题的关心与牵挂。新时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转变政府工作职能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的提出, 无不显示着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的深刻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提出的背景

  在无产阶级政党各个奋斗的历史阶段, 民生问题都是一个始终关切的重要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 解决好、实现好、发展好民生问题, 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根本理论遵循。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 人类历史就是人民群众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通过进行土地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和工人阶级初步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传统的旧的生产关系被打破, 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为新中国建设建立了稳固的经济基础。总的来说, 这一历史时期, 我们党和政府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有力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民生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新时期以来, 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紧紧依靠人民, 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努力改善民生, 把民生建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步前进, 切实保障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由人民共享, 实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民生建设的巨大推进和跨越。

  ***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 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 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国的社会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为其根本目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之, 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 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失去意义, 也背离了初衷, 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 承诺了的就一定要兑现, 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 高度重视, 大力推进, 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当前,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为了继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就必须继续加强和改善民生, 把民生问题始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问题来抓。回顾党的历史, 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铁的党的工作主线, 那就是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 始终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的时代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反映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的总着眼点, 其方针就是要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就是要坚持人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的本质就是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防止社会贫富差距的出现,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公平、公正地惠及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体现者和代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的提出正是我党执政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体现着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 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体现了政府职能的积极转变, 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改革开放以来, 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 更加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体现了党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新认识、新理念、新观点, 抓住了解决人民迫切关心的问题的主干与根本, 切实保障了人民权益的实现。党和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把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 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力, 更加关切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 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全面发展。在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 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权益的特殊保障与保护, 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 为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 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做到政府支持与公民个人参与民生问题解决的密切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相容相通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与建成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强大的物质基础作支撑,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项政策与法规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矛盾, 面对更加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民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只有进一步发展和改善民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更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群众智慧与力量, 才能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中国的事业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解决与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道路,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好了理论上的重要准备。

  民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重要话题, 民生问题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永恒课题, 涉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问题来对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民生事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我们党在继往开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的理论视野, 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理论。在当代中国,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是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 推进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 也是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总之, 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的根本目标旨归,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继续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力量之所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三期叠加”的交互碰撞, 近年来中国的民生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时期出现的“用工荒”和地域性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生问题的改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中国地区之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真正实现市民化变得尤为困难,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抵消了民生各项政策实施的效果, 而且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性很容易造成在城市就业被边缘化, 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其次,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和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萎缩,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并呈现未就业人数逐年叠加的复杂情况, 这进一步加大了民生问题解决的难度。再次, 农民工子女伴随务工父母向城市的涌入, 随之而来的农民工子女的上学、住房、医疗、就业等问题便成为中国众多民生问题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好上述问题, 不仅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公正, 而且有利于巩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凝聚力、执行力。笔者认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解决民生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健全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加强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论述充分反映了他对中国农村民生问题的极大关切。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 及时帮扶零就业家庭解决实际的就业困难, 实现待业人员就业的顺利转移对中国实现农村长效健康发展、改善农村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就中国而言, 长期的地区教育水平差异和高知识水平人员的动向流动, 导致地区间高知识水平在职人员的显着差异, 成为影响本地区发展高精端产业的后天“短板”。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要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 增强教育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着力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另一方面, 对于农村困难群众的受教育, 要加大政府财政对特殊家庭的帮扶与投入, 对于特别贫困地区要加大教育财政的政策性倾斜力度, 以真正解决好地区间的教育不平衡问题, 为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 实现民生问题中就业问题解决的最大公约数。

  第二, 要在生产力发展和国家财力承受范围内, 通过各项保障制度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了什么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导向, 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向遵循。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贫富差距同样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要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尺度。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是团结社会各成员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中国的发展不是制造贫富差距, 相反, 中国的发展是尽最大可能消除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 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成就要最大可能地惠及全国最广大人民, 改革开放的成果由最广大人民共享, 这样才能汇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广泛群众基础, 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三, 必须充分认识民生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 中国的民生建设虽取得一定的成就, 但内部凸显的问题和矛盾也是不可忽视的。***指出:“抓民生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锲而不舍向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民生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这里面充斥着各种因素的交叉与博弈, 需要有清醒的头脑与认知, 注意把握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理清思路、“按方抓药”, 真正做到政策托底与实际操作情况下的互联、互动、互通。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 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 把个人的参与与社会的需求及国家的政策导向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个人服从大局、服务大局, 紧跟时代步伐, 紧密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把个人的“小家”建设与全国的“大家”民生建设紧密联合起来, 着力建设与改善全国最大范围的民生。

  注释

  (1) (1)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载于《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2) (2)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3) (3) (4) (5)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7月10日。
  (6) (6) (7) ***《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 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4月11日。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李超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民生思想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8,34(02):12-1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民生问题论文
返回:政治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