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政治经济学论文 >

《资本论》与《21世纪资本论》的不同点探析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12-08 共8478字

  《资本论》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19 世纪中后期,花了 40 年,或者说是他用毕生精力创造出来的一部伟大的科学巨着。出版后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全书共四卷 300 多万字。《21 世纪资本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托马斯 - 皮凯蒂于 2013 年 9 月出版的着作。我国反应迅速,2014 年 9 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全书 60 多万字。书中用翔实数据揭露了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的总趋势。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广泛关注,迅速成为世界畅销书,在我国尤其引发轰动,甚至有人拿它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比。马克思的《资本论》与皮凯蒂的《21 世纪资本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的历史背景不同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也不例外,它的产生也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对此,可概括为三句话: 是时代的产物,是理论的总结,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革命的需要) .即它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充分展开的情况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是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并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作斗争中产生的; 无产阶级要革命就要抛弃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21 世纪资本论》产生于当代。2012 年,1%收入最高的美国家庭获得了全国收入的 22. 5%,是自 1928 年之后的最高值。现在 10% 最富有的美国人占有全国财富的 70%以上,比 1913 年镀金时代结束时的比例更高。而且其中一半是由最富有的 1%的人占有的。皮凯蒂抨击了人们之前对高级资本主义的仁慈的假设,预测在工业化国家财富会越来越不平等。《21 世纪资本论》分析了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典型国家收入与分配的变动趋势,其样本主要是英美盎格鲁-撒克逊系、法德瑞欧洲大陆系、非洲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系,数据来源于税收、经济数据统计档案甚至 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场景。

  二、写作的目的不同

  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最初动因,一是为劳苦大众伸张正义,二是批判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三是解剖“市民社会”.“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①其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因此,《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主义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要求解放的指路明灯,而且是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武器。《21 世纪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救治”资本主义。皮凯蒂寻求的是“救治”资本主义,而非推翻资本主义。他主张“经济科学”要回归“政治经济学”的原有内涵。政治经济学的政治性、规范性和道德性使它和其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它应该回答国家和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中如何扮演理想的角色,以及怎样的公共政策和制度能够使我们走近理想的社会。但是,皮凯蒂所谓的“理想社会”仍然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范畴,只是它的不平等程度仅限于促进竞争,不能威胁资本主义制度。

  三、研究对象内容不同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道: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②“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的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生产关系”是广义的生产关系。广义生产关系包括马克思说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是最主要的,虽然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但生产是起最终的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只有首先生产出产品,才能有产品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③,而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分配从广义上说,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消费品的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构成生产的要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就消费品的分配而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这里把“生产方式”理解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所构成的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由于有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就有了一个有别于封建的和其他社会经济形态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即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此可见,《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和制约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围绕剩余价值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展开。马克思认为,在生产与其他三者之间的关系上,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因此,分配是从属于生产的,只有搞清楚生产关系的内部结构,才会对分配问题提出深刻见解。

  马克思的分配问题是剩余价值的分割问题。

  在生产中生产、在流通中实现的剩余价值是怎样在各资本家集团之间进行分配的。在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在野心勃勃的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以外,还有贪财好利的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纸醉金迷的借贷资本家获得利息和坐享其成的大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这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用比较通俗、形象的话说就是产业资本家之间平分秋色,商业资本家雁过拔毛,借贷资本家一本万利,大土地所有者坐地分赃。也即“这一册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④.《21 世纪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即资本回报率( r) 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 g) .g 即收入或产出的年变化率。这里的“收入”包括( 1) 劳动收入以及( 2) 资本收入。r 是利润、股息、利息、租金以及其他源于资本的收入之和除以资本总价值的结果。皮凯蒂指出,立足于私有财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包括有助于社会收敛或趋同的各种因素( 例如知识和技能的社会扩散) ,也包括推动社会分化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对民主社会以及社会正义有着潜在的威胁。他认为,最主要的不稳定因素在于私人资本回报率( r) 显着性地、长期性地高于收入和产出的增长率( g) .不等式“r > g”,意味着相比较于产出和工资,财富在过去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了积累。换句话说,这个不等式揭示了一个基本逻辑矛盾: 企业主必然趋向变成食利者,更多人则会沦为劳动力的出卖者。皮凯蒂甚至预言,因为资本平均回报率一般保持在 4%-5%,而全球长期经济增长率保持在 1%-1. 5%,所以不等式“r > g”仍将是 21 世纪的常态。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情形颇为相似。虽然在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降低了资本回报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二者之间的不平等,然而资本主义基本的结构性矛盾( r > g) 并没有消除。

  皮凯蒂的研究限定在分配领域。他试图让分配问题以及对长期趋势的研究回归经济学的中心。皮凯蒂从资本和劳动关系的视角来研究分配问题,这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进步。

  皮凯蒂反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财富分配方式,他认为,几乎任何财富积累都是违反道德的,能否彻底铲除经济中的这种不平等现象事关公正。要实现公正,就要消除高薪,并通过向富人征税减少其现有财富。

  四、对资本的理解不同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资本”,简单说来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他认为: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①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第四章,马克思给出了资本的完整定义: “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②尽管皮凯蒂的着作也冠之以“资本论”,书中也引用了马克思着作的一些内容,但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并非 21 世纪版本的马克思《资本论》。皮凯蒂把“资本”理解为一种物,而没有理解为一种运动或过程。他认为“资本指的是能够划分所有权、可在市场中交换的非人力资产的总和,不仅包括所有形式的不动产( 含居民住宅) ,还包括公司和政府机构所使用的金融资本和专业资本( 厂房、基础设施、机器、专利等) ”.这一定义较多的是对表面现象的描述。

  五、体系结构不同

  整个四卷《资本论》以剩余价值贯穿全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 1 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阐述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第 2 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阐述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 3 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阐述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第 4 卷,剩余价值理论,中心是分析介绍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具体说来,第 1 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共 7 篇,25 章,研究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

  在这里暂时将流通过程存而不论,而把它作为既定的过程,从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抽出来,留在以后分析。

  第 2 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共 3 篇,21 章。这一卷是在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在生产开始之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过程,以及在生产结束之后的商品的销售过程,主要是研究剩余价值在流通中实现的问题。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资本论论文
返回:政治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