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几乎与马克思《资本论》同名的专着今天同样火红了国际学术界,它就是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1].的确,自该书法文版问世以来(2013年),迅速被翻译成英文和中文(2014年)。寥寥数百页的经济学着作,何以能霸占亚马逊畅销书榜首?缘何能成为“进步青年”赶时髦的象征?何以能够实现对《资本论》的超越?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恐还必须回到《21世纪资本论》的言说语境及其核心思想中。
一、皮凯蒂的言说语境:历史与社会中的经济学
在《21世纪资本论》开篇,皮凯蒂接连提出了五个问题,“财富分配已成为时下最广泛讨论和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其漫长的演进过程?私有资本的不断积累真如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预言的那样,将导致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吗?或者如西蒙·库兹涅茨在20世纪所设想的那样,增长、竞争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不断博弈将会逐渐降低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我们对财富和收入从18世纪演变至今真正了解多少?当下,我们从中又可以汲取怎样的经验?”[2]
足见,皮凯蒂是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在对历史数据细致分析和对“不平等”状况进行深入省思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入剖析和有效把握。易言之,皮凯蒂是在历史和社会的双重语境中建构经济理论体系的。
《21世纪资本论》是以经济历史的发展进路为参考,在历史视域下书写经济状况,藉此重新理解历史并得到新结论的历史经济学着作。皮凯蒂深信“历史经验乃最好的指引”,因此,对开篇五个问题的回答,“采用了更加广泛的历史资料和对比数据,覆盖了近三个世纪、20多个国家”[3].用皮凯蒂的话来说,《21世纪资本论》一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是“我致力于收集尽可能完整和一致的历史资料,用以研究长期收入和分配的动态过程”[4].在对几个领先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历史(自工业革命以来收入及分配的历史)数据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梳理出一部关于财富及其分配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矛盾的历史,一部鲜活生动的人类历史”[5].总之,历史资料是皮凯蒂理论的立论之基,数据对比分析(几乎每一章都配有详实的数据分析表)是其论说方法。
同马克思一样,皮凯蒂也是在历史和现实的激荡中解决问题的。以历史的眼光来反观现实,其视域将更加宽广,理论也将无疑更具说服力;将问题置于长期发展过程中进行深入思量,结合历史发展趋势,对现实状况的剖析方才全面而深刻,对未来的预测才更有意义。也正因此,皮凯蒂果断摒弃了“目前的经济学科不惜牺牲历史研究,牺牲与其他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盲目地追求数学模型,追求纯理论的、高度理想化的推测”[6];摆脱了经济学家们往往沉浸于琐碎的、只有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中[7]的窘境。由是观之,《21世纪资本论》更多的是一部经济方面的“历史书”,而非人们所想象的一部纯经济学的着作。诚如皮凯蒂自己所言,“在我眼里,本书是部经济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历史学作品”[8].
《21世纪资本论》是以社会历史上的经济状况为立论依据,并将经济问题与社会结合起来,藉此透析社会现实和预测社会未来的社会经济学着作。经济学与社会的关系,诚如保罗·斯威齐所言:“社会不只是一群个体的人。它是有某些明确的、或多或少稳定的关系存在于其中的一群个人。社会的形式,取决于这些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构成社会科学的,便是所有旨在研究和了解这些关系及其在时间进程中的变化的学科……经济学是公认的社会科学……经济学的题材,取自人们所需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和分配领域。从这两个前提出发,似乎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合理的结论:经济学研究生产和分配的社会(人与人间的)关系。”[9]
皮凯蒂深谙此道,一直认定“经济学并不应该试图与其他社会科学割裂开来,只有与它们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进步”[10].在《21世纪资本论》中,皮凯蒂的论说,无不是以社会中的经济状况为对象的,无不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状况1的基础上的。立足于社会现实(如2012年8月16日南非约翰内斯堡附近的马里卡纳铂矿的劳资冲突事件),反思社会历史和现状--“在传统社会中,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及最常见的动乱诱因是地主和农民间的利益冲突,即土地所有者和出卖劳动力的农民之间、收取地租和缴纳地租者之间的矛盾。工业革命式的劳资冲突进一步恶化,可能是因为与以往相比生产方式转向资本密集型(机器的使用和自然资源的开发远胜以往),也可能是因为对更平等的收入分配和更民族的社会秩序的希冀落空”[11].在对历史数据进行广泛搜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的切身体会和对财富分配动态变化的把握中,确证了“有一个强大的机制在交替性地推动着收入与财富的趋同与分化”[12],继而推定收入的不平等将是21世纪实际面临的重大挑战。《21世纪资本论》并不是埋首书斋玄想的结果,也不是皮凯蒂毫无根据地胡编乱造,这是不言自明的。它的“成功”有赖于其对社会现实的透彻分析和理论把握,在物质力量和知识力量的交汇中,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并俘获了人心。因此,《21世纪资本论》同时也是一部经济方面的“社会学”,或说是一部社会经济学的优秀作品。
总之,《21世纪资本论》的成功--受到学界、政界和商界,甚至是平民的热捧--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皮凯蒂以务实的态度,广泛利用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甚至是哲学家们的研究方法,从人们最为关心的基本问题入手,找准时代问题的“病症”,并试图去“对症下药”.另一方面,皮凯蒂摒弃无意义的学科论争和地盘抢占,实现了历史与经济学的联姻,用史料和数据说话,希冀从过去的历史中找寻一些通往未来的钥匙;建构起社会和经济学的桥梁,用现实说话,尝试从社会现实中寻找一些解决矛盾和困境的方法……这些正是阅读《21世纪资本论》蔚然成风的重要原因。
二、皮凯蒂的核心思想:普遍的不平等已然成为新世纪的中心议题
“《21世纪资本论》英文版出版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赞成者有之,批评者有之,期待者有之,担忧者有之,但是这本书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也表明财富分配以及与此相关的公平与效率的古老话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13].贯通《21世纪资本论》全书的主题,只有一个--收入不平等的历史与未来。全书的目的也在于阐明收入不平等俨然成为21世纪实际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也是皮凯蒂思想的核心所在。
苏联《资本论》研究构成了《资本论》诠释史上的重要一环,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重要探索,值得进一步关注。经过苏联解体之后几十年的喧嚣,意识形态的争论已然归于沉寂,学界开始以冷静的目光拨开历史的迷雾,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苏联学者对于《资本...
前言本文分析了国内收入分配问题现状及原因,从核心、内涵以及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资本论》分配理论,以改革开放前后为时间段,概括了当代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给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为我国当前如何进行...
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深刻影响着各国经济发展走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无集中、直接地阐述政府与市场关系,但其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思考...
《资本论》是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19世纪中后期,花了40年,或者说是他用毕生精力创造出来的一部伟大的科学巨着。出版后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全书共四卷300多万字。《21世纪资本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托马斯-皮凯蒂于2013...
《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但是,不能仅从经济学角度来解读《资本论》。纵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完整理论历程,马克思通过经济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的结合,不但在《德意志形态》中草创了唯物史观,而且用唯物史观来指导...
罗雄飞教授于《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发表《论〈资本论〉终篇的逻辑地位》一文,提出与我商榷(以下该文简称为《商榷》)。其本意是论证终篇的逻辑地位,但不仅根本没有说清楚,而且将终篇体现的起点与终点、批判与创建、历史与逻辑等三个统一都对立起...
现代性已经越来越从抽象的学术性问题,逐步转变为一种与每个人生死攸关的重大现实性问题。很多卓越的思想家们纷纷加入到对现代性的批判行列中。通过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抽象本质的批判反思中,人们或许可以获取必要的思想力量,但是却未必从中获取真正的现...
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的序言中指出: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遗愿。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
一、导言马克思由于博学并且研究深入细节使人们常常误解他在纯粹经济学领域的成就。特别是,马克思在经济周期方面的成就,异乎寻常地难作评价[1]52.一方面,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周期对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重要性。例如,他在《资本论》第一卷...
一、问题缘起:马克思忽视了空间生产列斐伏尔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变化的事实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已经从空间中物质的生产变为空间本身的生产,即空间生产.由此,在哲学层面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转向.这成为近年来学界讨论的一个理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