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针灸推拿论文 >

针灸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27 共2954字
论文摘要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一年四季任何年龄[1,2].笔者通过针灸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 67 例,疗效显着,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 2009 年 1 月~2013 年 10 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鹭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 67 例,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号利用 excel 随机表分为两组.针灸组 32 例,男 19 例,女 13例,年龄最小 8 岁,最大 69 岁,病程最长 29d,最短 2d.观察组 35例,男 17 例,女 18 例,年龄最小 7 岁,最大 67 岁,病程最长 31d,最短 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见表 1.

论文摘要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 1993 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发病前常有劳累、受寒、受风史,部分患者于发病前有耳内耳后疼痛或面部不适感.起病较急,出现一侧(偶为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可伴患侧舌前 2/3 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外耳道疱疹等.

  1.2.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突发一侧面部表情消失,口角歪斜,一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蹙额,闭眼乏力,流泪,部分患者初起时或发病前还有耳后疼痛,严重时可出现味觉听觉障碍.

  1.3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周围性面瘫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签署进入研究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西医诊断和中医病证诊断标准.②经临床诊断为桥脑病变、手术后遗症、腮腺病变、多发性神经炎等引起的面瘫.③颅内肿瘤、脑血管意外及脑外伤所致的中枢性面瘫者.④妊娠早期和产褥期妇女,不能耐受针灸治疗和配合不佳者.⑤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患者.

  1.5 病例剔除标准:①依从性差无法判定疗效.②临床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③晕针、怕针、严重不良反应、特殊生理期等,不能继续接受治疗.④使用其他影响疗效的药物和疗法.

  1.6 治疗方法

  1.6.1 针灸组:①取穴[5]:四白、颧髎、地仓、颊车、阳白、鱼腰、翳风均取患侧,合谷取双侧,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变浅加承浆,皱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恢复期或体虚者加足三里.②针刺操作方法:仰卧位,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合谷泻健侧补患侧,翳风针刺加 1.5cm 长的艾条烧针尾,其余各穴常规取穴平补平泻,急性期面部穴位宜浅刺,手法宜轻,恢复期足三里宜用补法.③1 次/d,10 次为 1 疗程,1 疗程结束后,休息 3d,治疗期间避风寒、忌辛辣,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

  1.6.2 观察组在针灸治疗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6],在周围性面瘫早期,患者即可行康复训练,训练分主动和被动训练两部分,被动运动即采用按摩手法,对面部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环形肌肉施以圆形按摩,对咬肌颊肌等施以螺旋按摩.主动运动是患者自主完成的,如闭眼、抬眉、耸肩、示齿、努嘴、鼓腮等训练.疗程同针灸组.

  1.7 统计学方法: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²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7]:根据治疗前后面部分级系统(FGS)评分法,包括自然对称法(FGSR)自发运动(FGSM)和联带动作(FGSS),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来判定其疗效.即([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来表示,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来判定疗效.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治疗后面部分级系统评分减少 50%以上.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治疗后面部分级系统评分减少 21%~50%.无效:经 4 个疗程,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变,治疗后积分减少 21%以下.

  2.2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 2

论文摘要

  2.3 不良反应:观察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面神经从桥脑发出后,经内听道及岩骨中狭长的骨性通道-面神经管,经由茎乳突孔出颅腔,支配面部表情肌.由于病毒感染或寒冷刺激,面神经管内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缺血、水肿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营养血管痉挛,面神经因缺血或受压出现炎症改变而致病.面神经水肿是其早期主要的病理变化,同时伴神经脱髓鞘或轴突变性[8].周围性面瘫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点,发病率为 20~42.5/万,患病率 258/10 万[9].面瘫后如出现面神经功能不恢复或恢复不全,损伤的神经纤维因再生时突入邻近的属于其他功能的神经许旺氏细胞膜管道中,导致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等后遗症的产生[10].

  此病属中医学"中风""、中经络"范畴.中医诊断为"面瘫""、口癖",是由于体虚劳倦、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太阳、少阳诸脉,致经脉痹阻、经筋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致病[11,12],病位在肌表,治疗方法很多,针灸是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针灸大成》中足阳明胃经的循行"挟口"、"循咽喉"[13],手阳明经还出"挟口"",交人中"[13],《针灸逢源》曰:"口眼 斜,此有邪犯阳明、少阳经络,水沟、承浆、颊车、地仓、听会、客主人"[14].明·杨继洲在《针灸大成》[13]中发明了透刺法,透刺法则是针刺手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与现代所说的"浮刺"、"毛刺"相近似,适用于病位较浅的病症.透穴刺法可直接疏通各穴位,刺激经络,增强针灸疏通经络、疏风散寒清热、调和气血.在西医理论中,地仓透颊车的解剖部位有眶下神经和面神经的分支,鱼腰透阳白的解剖部位有眶下神经和面神经的分支,翳风穴是面神经出茎乳孔处,这些都是支配面部肌肉和五官功能的主要神经,沿皮透穴刺法可直接刺激面神经,加强瘫痪面神经肌肉的电兴奋,减轻神经根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这些均为我们的选穴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13]的原理,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取"面口合谷收",针刺可通达三焦,激发面部经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针刺可提高阳明经气,促进血液循环[15].王氏[6]等通过对面瘫早期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康复训练,有效促进了瘫痪肌肉的功能恢复,减少了肌肉联带运动、痉挛、挛缩,从而减少了后遗症的出现.本研究通过对观察组(针灸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和针灸组进行比较发现,针灸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较单纯针灸治疗显效率有显着提高,有效避免了后遗症的出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屈红艳,刘静.电针治疗面瘫 47 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3):55.

  [2]殷优长.针刺为主综合治疗面瘫 98 例[J].河南中医,2007,27(2):62.

  [3]陶天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9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7.

  [5]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0.

  [6]王秀霞,祁标,南鹤,等.面神经炎患者的健康教育[J].吉林医学,2008,29(4):295-296.

  [7]李家康,焦杨,丁德光,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532 例临床疗效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7):16-17.

  [8]曾进胜.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356.

  [9]孙怡,杨任花.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36-637.

  [10]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4.

  [11]王其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12]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24.

  [13]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4,82,228,233.

  [14]李学川.针灸逢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32.

  [15] 张海燕. 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 60 例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399-340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针灸推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