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针灸推拿论文 >

益气化瘀法结合针刺法对短暂性脑缺血的疗效研究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04-07 共2498字
论文摘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然发作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通常发作持续数分钟 , 大多在 30 min 内完全恢复 , 如超过 2 h 以上则会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 CT 及 MRI 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 , 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预防进展和防止复发 , 中医药结合针刺法治疗本病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2013 年 10 月 ~2014 年 10 月哈尔滨市中医院对 60 例气虚血瘀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益气化瘀法结合针刺法治疗 , 获得满意疗效 ,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治疗对象为本院脑病科门诊及病房患者 , 均符合病例选择标准。60 例患者中 , 男 38 例 , 女 22 例 ,年龄最大 67 岁 , 最小 37 岁 , 平均年龄 46.8 岁。

  纳入标准 :符合中西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者 ;症状反复发作且病程≤24 h 的患者 ;有利于检验预先设想结果的患者。排除标准 ( 包括不适应证或剔除标准 ) :患有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患者 ;同时患有肝脏、肾脏、造血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 精神异常患者 ;30 岁以下 , 70 岁以上 ,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 对本药过敏者 ;凡不符合纳入标准或不按照规定服药 , 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 2诊断标准 采用中医、西医双重诊断。

  1. 2.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93 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风病先兆证诊断标准。

  ①主症 :a. 眩晕呈阵发性 ;b. 一过性肢体麻木 ;c. 一过性言语不利 ;d. 短暂性肢体瘫软 ;e. 一过性晕厥 ;f. 短暂性视岐昏瞀。②次症 :a. 头胀头痛;b. 指麻;c. 健忘;d. 筋肉瞤动;e. 表情木讷;f. 体倦乏力;g. 走路偏斜。③辅助生化及物理检查:a. 血压;b. 血糖 ; c. 血脂;d. 血液流变学;e. 心频;f. 查眼底。

  中老年患者具备以上 2 项主症以上 , 结合次症、实验室检查可诊断。

  1. 2.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86 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①一过性的、可逆的、局灶的脑血液循环异常 , 反复发作的 ,少则 1~2 次 , 多则数 10 次 , 且大多数均与动脉硬化相关 , 亦可是脑梗死的前驱发病表现。② 临床症状多为颈内动脉系统和 ( 或 ) 椎 - 基底动脉系统。③每次症状发作持续时间大多在数分至 1 h 左右 , 症状、体征多在 24 h 内基本完全消失。

  ④颅脑 CT 扫描 :大多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 CT 扫描中无阳性发现 , 但少数患者有时可显示腔隙性病灶。

  1. 3中医辨证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先兆证辨证分型原则进行。气虚血瘀型平素头晕, 面色(白光)白 , 气短懒言 , 倦怠乏力 , 突然出现一过性语涩 , 一过性肢体麻木 , 舌质紫黯或瘀斑瘀点 , 舌苔白或白腻 , 脉细涩或迟涩无力。

  1. 4治疗方法1. 4. 1方剂组成 :黄芪 90 g, 人胎盘 1 具 , 鹿茸片 30 g, 红参30 g, 三七 30 g, 琥珀 30 g, 采用本院免煎室打粉 , 共 210 g, 密封盒中 , 分为 21 份 , 早晚 2 次温黄酒冲服 , 5 g/ 次。服药疗程为 21 d。

  1. 4. 2针刺法 :头针治疗 :主穴取百会、四神聪、风池、三阴交、太阳、后项 ;体针治疗 :取穴 :合谷、足三里、手三里。百会、气海、肾俞、脾俞、肝俞、足三里等 ;针法 :平补平泻 , 针刺 1 次 /d, 针刺时间为 30 min, 21 d 疗程结束。

  治疗观察期间 , 除服用以上粉剂和结合针刺法外 , 停止服用其他对脑血管有影响药物和运用其他疗法, 总疗程为21 d,疗程结束后统计治疗结果。

  1. 5观察内容 观察患者的神志、语言及运动功能 ;神经系统体征。

  1. 6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计分法 , 以中风病先兆证的主症和次症进行评定。主症按四级评定 , 次症按二级评定。疗效百分数 =( 治疗前总分数 - 治疗后总分数 )/ 治疗前总分数×100%。治愈 :疗效百分数≥ 95% ;显效 :疗效百分数为60%~95%( 不包括 95%) ;有效 :疗效百分数为 20%~60%( 不包括 60%);无效:疗效百分数 <20% 乃至疗效百分数为负数 ,甚至发生中风。总有效率 = 治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

  2 结果

  临床治愈 24 例 , 治愈率 40%, 显效 18 例 , 有效 17 例 ,无效 1 例 , 总有效率 98.3%。

  3 讨论

  《诸病源侯论·风偏枯侯》说 :“偏枯者 , 由血气偏虚 ,则腠理开 , 受于风湿 , 风湿客于身半 , 在分腠之间 , 使血气凝涩 , 不能濡养 , 久不瘥 , 真气去 , 邪气独留 , 则成偏枯”。益气化瘀法 , 方中重用生黄芪味甘微温 , 归脾肺经 , 大补元气 , 补脾益肺;红参味甘微苦 , 功能大补元气 , 生津止渴 , 安神益智;鹿茸味甘咸 , 功能补肾气 , 强督脉 , 生精髓 , 强筋骨 ;人胎盘为血肉有情之品 , 能入肾而大补先天 ;上药合用使气旺血行 ,瘀去络通。三七味甘微苦功能止血化瘀 , 通络定痛 ;琥珀活血化瘀 ;其大量补气药与活血药相配 , 共奏益气化瘀之功。

  且本方打破了传统的汤剂服用法 , 采用打粉服用法 , 5 g/ 次 ,即方便又快捷 , 同时减少了患者服用汤剂的痛苦。中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 , 血为气之母”, 久病必虚 , 虚久必瘀 , 本方所治证候 , 一过性偏身麻木无力 , 短暂性言语蹇涩 , 系由气虚血瘀所致[1]。针刺法 :针刺时能使刺激感沿着经络循行路线走行 , 针感较强 , 与此同时针刺到的穴位 , 会促进与之相关的神经产生较强的兴奋性传导 , 亦可促进肌肉收缩 , 加强病变区域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细胞内外离子转运 , 能减轻神经纤维的水肿 , 同时能减轻肌肉、血管的痉挛 , 从而能增加局部的血液供应。因此通过针刺法能疏通受阻经络 , 解除气滞血瘀 , 主动建立起局部的血液循环[2]。针刺法无明显创伤性 , 且无毒副作用 , 临床操作简单 , 既经济又实惠 , 更易于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综上所述 , 益气化瘀法结合针刺法能有效减少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症状的发生 , 甚至于能使部分患者达到完全治愈 ,所以对于气虚血瘀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应用益气化瘀法结合针刺法疗效显着 , 能有效的阻止病情进行性加重 ,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国庆 . 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 中医学报 , 2011, 26(9):1105-1106.
  [2] 付渊博 , 邹忆怀 , 李宗衡 . 中医综合方案早期干预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 .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011(5):987-989.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针灸推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