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质量管理论文 >

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原则和措施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5-04 共3494字
论文摘要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应基于目前专业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确高校专业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与思路,加强专业建设,通过专业建设工作不断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建设工作是“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4号)中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评估、预警、退出机制。《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将“专业综合改革”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本科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目前高校专业建设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亟待研究与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待进一步明确。大多高校有非常明确的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与指导思想,但在专业层面的建设目标与思路尚需进一步明确。二是专业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专业负责人的权责有待进一步明晰,为专业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三是专业的内涵式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专业建设的评估与预警机制有待建立。

  二、专业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突出学校特色,优化专业结构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适应性强、优势互补、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型学科专业结构。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社会竞争力和社会效益的优势专业,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注重内涵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方案设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强专业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

  加强评估管理,实现持续改进
  逐步建立“五位一体”的专业评估机制,即通过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专业自评、校内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五项工作的开展,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促进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三、加强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理顺组织机制,加强专业建设管理工作
  (1)成立专家组织。学校应设立专业设置与建设评议委员会,由专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发展需要、现有专业办学质量等情况,对学校专业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审议,为学校提供决策和咨询意见。

  (2)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教务处是学校专业建设的职能部门,负责相关组织协调工作。专业建设以学院为主,各学院应根据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制订本学院专业建设规划和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成立学院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负责对专业发展规划、新专业设置申请、专业认证等事项进行审议,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质量监控与指导。

  (3)实行专业负责人负责制。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建设负总责,其基本职责是制订本专业建设规划,组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工作。各学院应出台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专业负责人的聘任办法、工作职责、考核办法。在学院层面构建完整的专业建设工作体系,为该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本科专业分类建设
  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实施本科专业分类建设,提升专业整体建设水平。

  (1)进一步提升行业主干专业建设水平,突出办学优势与特色。依托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继续加强主干优势专业的建设,开展综合改革,形成学术水平高、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社会竞争力、在国内或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平的优势专业,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2)进一步加强通用专业建设力度,提升整体专业建设质量,稳步推进通用专业的建设。鼓励通用专业借鉴优势专业及国内外同类优秀专业的办学经验,开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在学科优势互补、增强学生就业优势、彰显行业特色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有价值的示范性成果,逐步提高办学质量。

  明确建设内容与标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

  (1)培养方案建设。加强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订培养方案的工作机制,确保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切实符合社会人才需求。

  (2)教学团队建设。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及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开发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设专业优质课程及课程群。

  (4)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改进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

  (6)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师教书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以评促建,完善专业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
  构建高校内部专业办学质量评估与预警机制意义重大,通过开展相关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各专业明确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通过实施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可以逐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学实力以及对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但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与预警体系,亟待建立与完善。应在校内构建“五位一体”的专业评估机制,通过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专业自评、校内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五项工作的开展,加强专业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提升专业办学质量。

  (1)专业状态数据上报与监测。实施专业基础状态数据上报制度,定期采集专业在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数据,建立专业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

  (2)专业自评。建立专业教学自评制度,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在自评基础上形成专业教学工作年度质量报告,作为学校开展专业评估和建设工作的重要参考。

  (3)校内专业评估。定期组织一次校内专业评估工作,综合评估专业建设水平。依照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依托校级教学专家组,通过自评报告评审、教学档案查阅、专家现场评估、结论审议与公布等步骤对专业进行考查与评价。评估结论为“不合格”的专业应调减招生数量或停止招生,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再恢复招生。

  (4)专业认证。稳步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专业参与国内专业认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明确专业建设标准与要求,完善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育,促进专业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

  (5)国际评估。鼓励有条件的专业聘请相应学科专业领域的国际高水平专家学者开展本专业的国际评估。积极组织优势专业接受国际专业认证,加强与同领域国际先进高校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主干专业办学实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在专业质量监测与评估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依据专业基本状态数据、校内评估结论、社会人才需求与评价等情况,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较低、专业评估结论为“不合格”的专业列入预警名单,调减招生数量或停止招生,进行整改,优化专业结构,保障专业建设质量。

  综上所述,专业建设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应优化专业体系,以专业建设工作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