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对纵隔肿瘤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一般为手术切除,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纵隔肿瘤患者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纵膈肿瘤一旦侵犯胸廓上口大血管,会大大增加手术切除的难度,为了探讨对纵隔肿瘤侵犯胸廓上口大血管的外科治疗方法,笔者回顾性总结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纵隔肿瘤侵犯胸廓上口大血管患者 17 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04 年 5 月~2008 年 6 月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纵隔肿瘤侵犯胸廓上口大血管患者 17 例(男 10 例,女 7 例),年龄 21~70 岁,平均年龄(56.0±19.4)岁。所有患者入院前临床表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胸闷、头晕、胸痛以及上肢麻木感,其中有 5 例患者临床体征为静脉怒张和上肢水肿现象,有 8 例出现气管移位现象,另有 4 例有紫绀和端坐呼吸表现。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资料的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随访调查与统计。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确诊为纵隔肿瘤侵犯胸廓上口大血管患者。所有 17例患者均行颈、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另有 11 例行MRI检查,有 6 例行血管造影检查。
1.2 治疗方法 有 14 例患者选择器官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方法进行术前麻醉,其中有 3 例患者麻醉过程中发现气管受压迫同时伴随严重的上腔静脉梗阻现象,这 3 例患者选择体外循环并行股静脉-股动脉转流、颈静脉麻醉,另外 3 例患者因气管受压存在严重缺氧现象,故先行局麻下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并行股静脉-股动脉转流。所有 17 例资料均选择半量肝素化、鼓泡式氧合器和中度血液稀释。其中有 10 例患者手术切口取胸骨正中部位劈开切口,有 5 例取胸部后外侧切开,剩余 2 例取横断胸骨双侧开胸切口。按照手术方式:有 4 例行上腔静脉重建,4 例行上腔静脉成形,3 例行左无名静脉成形手术,2 例行右无名静脉成形手术,2 例行左颈动脉人造血管置换手术,2 例行左锁骨下动脉人造血管置换手术。
1.3 统计指标 统计患者手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后统计术中死亡者,统计手术完成情况和术后感染情况,另在手术完成后 5 年时间内进行随访调查,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并计算生存率(失访者与死亡者均计入死亡率的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方法选择χ2检验,理论计数N≤5 时进行矫正的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 17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者),术后并发症:胸腔积液者 4 例,胸内发生出血现象者 2 例(需二次开胸手术),伤口感染者 5 例,喉返神经损伤者 2 例,另有 3 例出现肺部水肿现象。5 年时间内随访结果:3 例失访,11 例生存至今,3 例死亡,患者 5 年内死亡率为 35.3%。
影像学检查结果:纵隔肿瘤侵犯胸廓上口大血管患者肿瘤位于左上纵膈者 5 例,右上纵膈者 8 例,双上纵膈者 4 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畸胎瘤 4 例,浸润性胸腺瘤 5 例,纤维肉瘤 4 例,恶性淋巴瘤 2 例,脂肪肉瘤 1 例,绒毛膜上皮癌 1 例(见表 1)。
3、 讨论
对纵隔肿瘤侵犯胸廓上口大血管患者的手术难度较大,治疗方法比较复杂,涉及到特殊的麻醉方法(例如体外循环辅助麻醉等)和治疗方法(例如血管成形手术和血管重建手术等),需要医师对术中所见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及时调整麻醉和治疗方法。
对于需要进行体外循环辅助和麻醉诱导的患者,其治疗指征为患者气道严重受压,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的缺氧现象,如果此时继续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插管和麻醉诱导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本研究资料中有 3 例患者选择体外循环并行股静脉-股动脉转流、颈静脉麻醉:经患者股静脉插入导管(导管尖端部分到达右心房),以保证患者腔静脉血的充分引流,经过转流 5 min左右,患者缺氧症状明显消失,可以将患者平卧,帮助其平稳度过麻醉的诱导阶段。一直到手术对肿瘤切除完成后,解除肿瘤对气管的压迫(患者能够通过肺进行气体交换,完成血氧结合),则终止体外循环辅助麻醉。值得一提的是,在体外循环辅助麻醉时应该注意控制灌注流量和静脉回流量,保持鼻温为 33℃左右。
最后在肿瘤切除手术后应该注意:由于肿瘤切除面较大,因此可能会出现较多的渗出液,一旦出现感染现象很可能会腐蚀血管引发胸腔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本例术后 1 例出现此情况,需要再次开胸手术进行止血),因此手术结束后要严格止血,同时通过引流管进行充分引流,防止纵膈积液而引发感染。
参考文献:
[1] 张冬梅,崔永平,杨文超,等.巨大纵隔肿瘤切除并血管置换术 1 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4):382-383.
[2] Bieliauskas S,Reyes Trocchia A,Krasan GP,et al.Hodgkin lymphomapresenting as multiple cavitary pulmonary nodules with associatedmediastinal adenopathy and neck mass[J].Journal of pediatric hematology/oncology,2009,31(10):730-733.
[3] 李小玉,姚红霞,马兆萍,等.老年纵隔血管外皮肉瘤术后伴全身广泛转移 1 例报道[J].新疆医学,2009,39(4):104-105.
[4] 刘玉金,张孝军,宋鹏,等.纵隔肿瘤血管造影及栓塞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11):916-920.
[5] 李恒艳,艾仕文,刘俊业,等.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肿瘤累及纵隔大血管的诊断价值[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1(6):481-482.
[6] 马跃峰,孔冉冉,周斌,等.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微创治疗纵隔肿瘤 22例体会[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11):2479-2481.
[7] 曹强,王启,许瑞彬,等.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9):814-816,823.
[8] 李小兵,沈立,谢业伟,等.小儿纵隔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5):62-64,67
孙桂芝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事业近50年,治疗肿瘤患者遍及海内外,效果卓著,临证经验颇为丰富。孙桂芝教授临床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选...
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的侵袭、转移均可导致凝血机制的改变,各种临床治疗手段均可加重血液高凝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肿瘤增殖和转移,缩短患者生存时间。因此,活血药物作为标准抗癌治疗的辅助用药,有望使癌症患者血栓发生率降低、肿瘤的生长转移受到抑制,从...
肿瘤是全球疾病致死的重要元凶之一。据统计,全球新肿瘤患者每10万人中就有173人,在中国每10万人中有110人。抑制癌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可达到降低死亡率的目的,有效敲除与癌有关的基因的表达可望降低肿瘤的发生率。干扰技术作为一种从反向研究基因,特...
肿瘤标志物是肿瘤细胞自身存在(或分泌)的一种特异性物质,临床广泛应用的肿瘤标志物中,多数既存在于良、恶性肿瘤之中,还有一些还会出现在正常组织之中,但是,这些肿瘤标志物在恶性肿瘤患者体内明显增多[1].因此,肿瘤标志物也在临床早期的肿瘤筛查、检...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多伴有纳差、低热、腹泻、便秘、腹胀等临床表现。而这些表现除肿瘤本身的原因外,可能与小肠微生态平衡失调有关[1].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肠黏膜屏障常遭到破坏,肠内细菌发生移位可引起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目前国内外对小...
孙桂芝教授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导师,潜心研习并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恶性肿瘤40余年,学术底蕴丰厚,经验宏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略有所得,现将其运用肾为五脏之主理论防治恶性肿瘤的学术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有资料显示,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肿瘤的病死率高,生存质量下降,造成患者及其亲属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临床来预防、控制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1治未病的理论渊源治未病是祖国医学的精髓,是中医理论体系...
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时代,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越来越多的接触到老年肺部疾病患者。这类患者多伴有肺功能降低及合并其他疾...
Musashi家族是一类RRMRNA结合蛋白。该家族成员的结构和表达模式在线虫(C.ele-gans)[1],果蝇(Drosophila)[2],海鞘(Cionaintesti-nalis)[3]和脊椎动物中是高度保守的。它们主要表达在神经干/祖细胞,是神经细胞维持干性以及分...
BNCT已经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的新热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BNCT已经能够安全有效地治愈更多的恶性肿瘤。然而, BNCT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要问题便是高效硼剂的研发, 而高精度的硼剂量测量体系对于治疗效果同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