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务犯罪意图的形成
对于职务犯罪而言,在罪过心理形成之前,先有犯罪意识的生成。当犯罪意识与犯罪意志相结合,犯罪意志促使犯罪意识外化为犯罪行为时,才形成罪过心理。犯罪意识的形成,是在行为人为满足的优势需要被主体意识到并试图通过社会不认可的方式来满足时,优势需要就转化为犯罪意图;在犯罪意图的激励下,产生犯罪动机;当犯罪动机与具体的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和对象等相结合时,即生成犯罪目的;当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与反对动机经过斗争、冲突后,若犯罪动机占了上风,则犯罪意图就转化为犯罪决意。犯罪意图、犯罪动机和目的、犯罪决意等统称为犯罪意识。
追求需要的满足,是人类的本性。人都有需求,当缺少某种东西时,就会产生需求,而如果通过正当手段无法获得,那么一旦需求达到一种足够强烈、自身无法控制的程度,就会不择手段、不顾后果、不惜侵犯他人和社会利益去满足欲望,从而产生犯罪意识。
职务犯罪人的需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地位。行为人头脑里只有个人的欲求,不考虑他人、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了满足私欲不惜采用非法手段,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二是畸形的、膨胀的需要。行为人的物质需要毫无节制,享受的欲望脱离了个人的支付能力;性的欲求违反了社会道德;在其需要结构中,缺乏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而对吃喝玩乐等低层次需要却恶性膨胀,占主导地位。在正常情况下,人的需要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和各个层次之间都应该是彼此协调发展的,而且需要的内容总是与个体自身的现实情况相协调适应的。很显然,职务犯罪行为人的需要偏离,其需要结构不合理发展,对物质的欲望永无止境,而没有往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且需要内容未与现实状况相协调而明显地超过正常合法满足的可能性。行为人处在这种需要内容失衡的情况下,长期得不到合理调节,最终做出职务犯罪的选择来满足自己强烈的欲求。因而,职务犯罪人的需要,突出的表现为对需要强度的失控和需要的满足方式与社会的对立。
当职务犯罪行为人的人格已经存在明显的缺陷的情况下,在强烈的需要的欲求下或是外界诱因的刺激下,产生模糊的进行职务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心冲动,便萌发了犯罪意图。此时,行为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人格已发生恶变,能克服内心的矛盾冲突而形成犯罪意向,只要有犯罪条件和机遇出现,就会产生犯罪动机,发生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行为人由于自身错误的价值观以及贪图享乐等思想在外界不良社会风气的刺激下,产生不平衡心理,激发其畸形的、不能合法满足的需要,使其萌发一种职务违法犯罪活动的内心冲动、产生躁动、渴求和不安的状态。
二、职务犯罪动机的形成
当犯罪行为人想通过违反社会规则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就产生了犯罪意识,一旦其具有了动力的性质,足够推动犯罪的发生,那么,犯罪意图就转化为犯罪动机了。
犯罪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人进行犯罪行为的心理推动力,是促使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原因。职务犯罪的犯罪动机,则是指推动行为人实施某种职务犯自行为的内心起因。职务犯罪行为的动机一方面以犯罪人的需要为内在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在客观上具备了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条件时,犯罪人的需要才能变成职务犯罪行为的动机,推动犯罪人去进行满足其需要的行为。
三、职务犯罪决意的形成
当行为人已具有职务犯罪的意图之后,在适宜于进行犯罪的条件或机遇、相对方用金钱或美色诱引等有利于犯罪行为发生的刺激下,再加上行为人强烈的欲求驱使,而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的监督缺失以及行为人权衡利弊后,或快或慢地形成犯罪动机。在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中,行为人往往经历复杂的动机斗争,会对犯罪行为及其后果加以考虑;犯罪得逞的利益、失手的后果以及概率,对刑法的畏惧以及良心的谴责。但行为人受强烈欲求的驱使,往往作有利于自己的判断,选择犯罪动机。行为人看重犯罪后可获得的利益,同时也轻信自己不会失手,不会被发现而受到刑法的惩罚。当犯罪动机与具体的手段、途径结合,通常还会有犯罪目的的产生,并捕捉实施犯罪行为的时机,对实施职务犯罪行为作出了最后决定时,便生成了犯罪决意。犯罪决意的形成,是犯罪人犯罪意识进一步恶性发展的结果,是一个人主观世界犯罪动机和抑制犯罪动机力量之间斗争的结果。
职务犯罪人多数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在追求奢侈的物欲享受的同时,也十分看重自身的名誉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职务犯罪人一般对与自己职务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都相当熟悉,他们也深知一旦犯罪行为败露,面对刑法惩罚,其所追求的地位、名誉等都将不复存在。此外,他们的个体社会化初步阶段一般都完成得比较好,所以一开始不容易被动摇。所以,是追求物欲的需求重要还是自身名誉重要,两者之间如何权衡,由此产生了既想作案成功又想逃避法律惩罚的冲突。职务犯罪人这种复杂的需要冲突引发了其复杂的动机冲突。他们在动机斗争的过程中往往明显地表现出不安和心理不平衡,而且多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通常来讲,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受到与之生活学习关系最密切的的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种因素的影响。...
结语刑事诉讼制度不应该是仅仅着眼于追诉犯罪本身,正义也不仅仅意味着犯罪案件的可靠结果。正当的程序是可以最大限度的过滤掉人们的恣意,从而保障人们在程序中受到公正对待。改变刑事诉讼程序追诉犯罪的单一程序工具主义价值标准,完善我国的职务犯罪初查...
摘要依据职务犯罪侦查的特殊性,遵循刑事诉讼程序法治理念,遵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依照依法反腐、法治反腐的原则,从充分发挥职务犯罪初查程序的价值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职务犯罪初查程序。首先,应当在...
第4章职务犯罪自首认定若干疑难问题及现实困境4.1关于投案自动性如何认定的问题现实案例1:被告人董某某系某地级市下辖某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该区计生委在建设计生服务大楼过程中,承建商王某某为了感谢董某某帮助其承接到该工程以及希望以后...
导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职务犯罪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种全球性公害。它如同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严重破坏国家的经济运行秩序、危害社会稳定和损害社会公平正义。我国历来注重对职务犯罪的惩治和预防,...
3.新排除规则背景下职务犯罪侦查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人权理念的张扬使排除规则成为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程序正义价值主导刑事诉讼制度建构和运作的英美法系国家尤其是如些。25排除规则的适用,既给职务犯罪侦查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职务犯罪初查程序正当化之路径1.立案启动侦查程序模式的功能缺陷(1)立案启动侦查程序的模式不符合侦查认识客观规律立案程序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控制侦查权,而我国立案程序控制侦查权的功能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首要原因是因为其违反侦查认识的客...
二、职务犯罪案件中常见非法证据及其特点和成因职务犯罪并不是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的某一类犯罪,而是学术界出于研究的需要和司法实务部门出与于打击和惩治犯罪的需要而总结归纳的一种类罪名称。实践中,职务犯罪案件主要是指检察机关查办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
社会调查报告制度也是促进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制度,该制度在应用的过程中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行为表现以及亲友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解,通过从多个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的情况,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第3章职务犯罪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自首认定之比较3.1特别法与一般法之比较法的分类是指从一定的角度或根据一定标准将法律规范或法律制度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特别法和一般法是对法进行分类方法之一。分类的依据是法的适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范围。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