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铜川市自然环境概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1 共4606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铜川市林业建设现状及模式

  近年来,铜川市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大力实施项目和林业重点工程带动战略,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上狠下功夫,使林业产业呈多元化发展,特色经济林建设步伐加快.铜川市大力发展干杂果经济林,积极培育林业后续产业,全市干杂果产值达 1.75 亿元.铜川市国有林场干杂果经济林面积发展到1355hm2.种苗业蓬勃发展.铜川市目前共有育苗基地 8 处,县级以上中心苗圃 6 个,良种基地、采种基地 3 个 0.93 万 hm2,铜川市种子库 2 个.铜川市每年完成各类育苗面积在 200hm2以上,年均出苗量在 5000 万株以上,年产值 2000 多万元.能源林基地建设稳步实施,森林旅游业特色鲜明.2013 年第四届陕西铜川玉华宫避暑休闲节较好地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活动目标,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 17.3 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 5750 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27.2%和 40.9%.太安森林公园积极参加中国旅游博览会,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与西安大森林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太安森林公园西安大森林旅行社有限公司办事处.同时还先后成立了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太安创作基地、会员之家,铜川市摄影艺术家协会创作基地等,有力地拉动了铜川市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林产品加工业.以核桃为主的林副产品加工业--棋智核桃乳厂累计投资 2668.3 万元;年生产核桃乳 400t,实现销售收入 560 万元.2007 年由西安宝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年产 30 万 t 生物柴油项目一期工程在铜川市耀州区建成,年生产生物柴油 10 万 t,这必将推动铜川市生物能源林基地的快速发展.

  结合铜川市资源性城市的现状,实施资源性城市改造,对城市周边废弃石场矿山,通过削落危石、回填采坑,覆土绿化,进行综合整治,先后对川口地区 8 处大的废弃矿山及立体断崖进行了整体绿化,完成绿化面积 21.33hm2,彻底改变了这一地区景观面貌,提升了对外形象.实施河滨景观综合改造,建成的橡胶坝形成了 3 万余 m2水域面积和14.4 万 m2绿地,使北市区绿化景观更加丰富,如今的北市区已是满目青山翠为屏,漆水两岸柳成荫.进一步明确了铜川市各区县不同区域的林业发展方向、建设重点、林业产业布局和政策保障措施,形成主题功能定位清晰、发展目标明确、建设重点突出、林业发展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健全的铜川市现代林业发展格局,为全面改善铜川市生态环境,加快推进铜川林业建设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确立林业在铜川市社会经济中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实现铜川市现代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3.1 自然概况

  自然环境是由气候、水文、地貌、岩石、土壤和生物等诸因子综合而成.每一地区每一块林地都是由诸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综合体(李文华,1991;孙鸿良,1993).所谓自然环境的影响就是指各地区自然综合体的影响.自然环境的综合差异也决定了不同地区生态供给的可能性和生态建设模式的差异(孙昌金,2002;刘金龙,2002;李周,2003).自然环境中主要受气候资源(主要是光照、温度和降水)、地貌和土壤、动植物资源及植被、土地资源.这些因素决定了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可能的环境生态供给能力.决定一个林业生态建设模式和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刘永敏,2002;叶谦吉,1988;邓理发,2003).

  3.1.1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一般是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和空间关系.它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定位从而把握地理事物的时空属性和相关特征.

  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一般分为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相对地理位置是以其参考点的周围事物进行确定.而绝对地理位置是以整个地球为参考系,以经纬度为度量标准.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自身唯一的经纬度值.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铜川市位于陕西中部,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原名"同官",因与"潼关"同音,治所又在铜水之川,故更名铜川(图 4-1,图 4-2).据史载,先秦时期,禹贡属雍州之地;北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 年)罢铜官护军,始设铜官县制(因铜官川而得名).北周武帝建德四年(公元 575 年),更名同官县.近代疆域隶属多变.从 925 年(五代后唐同光三年)起,历经宋、金、元、明、清,均隶属耀州.民国初年,同官属西安府.1913 年(2 年),属陕西省关中道.1927年(16 年),属关中区.1936 年(25 年)7 月,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0 年(29 年)初,属第三行政督察区.1944 年(33 年)4 月,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 年(35 年)7月,同官改称铜川.1947 年(36 年)10 月,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 年 4 月全县解放,1958 年撤县改为省辖县级市,后又变更多次.现全市辖 4区 1 县,41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铜川市北接人文始祖"黄帝陵"70km,南距省会西安70km,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交通要道,素有"渭北之古邑,延南之旧戍"之称.地理坐标东经 108°34′-109°29′、北纬 34°50′-35°34′之间,东西宽约 77.0km,南北长约 85.0km,总土地面积 3890. 33 hm2,是陕西省省辖市(图 3-1,图 3-1)(铜川市统计局,2008-2013).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包茂高速纵贯全境,西铜二线高速公路 2011 年 10 月建成通车,半小时可直达西安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国际港务区,铜川已融入西安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随着西安城市北扩、西铜城际铁路的规划建设和西铜公交线路的开通,西铜同城化趋势更加明显.
  
  3.1.2 地形地貌

  陕西省铜川市地貌结构比较复杂,山、原、梁、峁、沟谷、河川均有分布.境内山峦纵横,峪谷相间,台原广布,梁峁交错,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网状结构(白永恒,2008).

  最高点位于市辖区北部、宜君县境内的庙山,海拔 1734.2m;最低点位于耀县楼村乡张家坪的赵氏河谷地,海拔 536 m.铜川市地貌复杂.概观全境,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地貌区:①西部子午岭山地区;②北部黄土原梁丘陵区;③中部黄土残原沟壑区;④东南部渭北北山山地区;⑤南部川原区.全市丘陵连绵,沟谷纵横,地势相差悬殊,地形破碎,山地占国土面积的 28.5%,丘陵占 38.5%,塬地占 28.0%,川道占 5.0%.

  3.1.3 气候

  铜川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冬季主要受来自西伯利亚或蒙古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干燥寒冷,雨雪稀少(王昆,2011).夏季受来自太平洋和孟加拉湾暖湿气团控制,温度、湿度适宜,雨水充沛.春秋为过渡季节,气候多变.该市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由于地势地貌的影响,本市年均日照 2412.4h,气温 9.0-12.4℃,降水 492.7-545.4mm,年平均风,2-2.2 米/秒,气候差异明显(表 3-1):西部和北部是广阔的山区,年均日照 2412.4h,气温 8-9℃,降水 650-740mm;中部和东部为沟原相间的残塬区,年均日照 2345.7h,气温 10-11℃,降水量 589-650mm;南部是地势平坦的台塬区,年均日照 2351.1H,气温 11.8-12.3℃,降水量 539-555mm.【1】

  
  3.1.4 地质环境

  铜川黄土地貌复杂多样,88.13%面积为山地、丘陵和残塬梁峁区,冲沟发育,地形破碎,有长 15km 以上的沟道 4769 条,平均沟壑密度 212km/km2.矿藏主要有煤、油页岩、水泥用石灰岩、水泥配料黄土、陶瓷粘土、耐火粘土、电石用石灰岩、铝矾土、铁矿等,尤其是煤炭储量丰富,质地优良,是我国西北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由于人类不规范的工程活动,煤矿采空区常形成地面塌陷,并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该区地处中朝准地台鄂尔多斯台向斜东南缘渭北隆起地带上.其主体为向北西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其间发育有宽缓的背向斜和断层,出露岩性主要为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石灰岩、页岩、泥岩夹含煤地层及第三系粘土岩、砂岩; 第四系黄土、粉质粘土及碎石土广布.由于地质作用,岩土体节理裂隙发育,风化破碎,抗侵蚀能力差,力学强度低,在降水和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影响下,易引发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为主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且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

  3.1.5 土壤

  土壤,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高照良,2013).土壤和母质层的区别表现在于形态、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矿物学特性等方面(赵映红,2009).根据土壤普查资料,全市土壤共有 9 个土类,15 个亚类,25 个土属,73 个土种.

  土壤类型有褐土、黑垆土、塿土、黄绵土、黄墡土、新积土、粗骨土等.其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依次为:褐土、黑垆土、黄绵土.褐土是主要的林业用地土壤,占全市总面积的 51. 6%,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次生林区和丘陵沟壑灌木林区.黄绵土次之, 占全市总面积的 28. 0%,多分布在东部塬边坡面和中部丘陵沟壑地带.由于发育微弱,其性状仍似黄土母质,故称"黄土性土".无明显剖面发育,层次分异不明显.剖面基本上由表土(耕作)层和底土(母质)层两个层段构成.耕作层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一般不到 1%.

  PH 值在 8.1-8.5 之间,有机质平均含量 1.12%.有机质、氮、磷等的养分含量及分布状况为:褐土高于其它土类,最低为黑塿土;山地和川地基本相当,塬地较低.土壤耕性好,疏松易耕,适耕期长.因土色浅,土温变幅大,早春作物返青早,易发小苗.但土壤肥力低,作物后衰.搞好水土保持是提高黄绵土肥力的首要增产措施.

  3.1.6 河流水文

  河流水文是发生在河流中的水文特性和变化规律(田宏峰,2009).包括河水的补给来源、河流水情、水温、冰情、水化学和泥沙,以及河流类型、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和多年变化等.铜川水资源总量 2.295 亿 m3,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 2.288 亿 m3,地下水资源量 0.929 亿 m3,重复量 0.922 亿 m3.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漆、沮河谷区、走马村川道、瑶曲川道和小丘、坡头、新区.水质良好,宜于饮用.境内的河流均为黄河流域渭河水系,铜川山高沟深,河流均是源头或上游,其特点是:流程短,水量少,水位低,比降大,易涨落,能利用者甚微.在境内的中部,从西向东,以凤凰山-哭泉-庙山-金华山一线为界,北部河流为洛河支流,南部河流皆为石川河支流.洛河水系主要河流有:(1)青河、(2)五里镇河、(3)雷原河、(4)白水河;石川河水系主要河流有:(1)漆水、(2)沮水、(3)赵氏河、(4)浊峪河、(5)清峪河、(6)赵老峪(表 3-2).【2】

  
  3.1.7 社会经济状况

  铜川市现辖耀州、宜君、印台、新区和王益 5 个县(区),41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54 个行政村与社区居民委员会(表 3-3).2012 年底全市常住人口 84.0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50.82 万人,农村人口 33.26 万人,人口密度为 217/km2,自然资源丰富(表 3-4).

  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除煤炭、铝材、建材、电力、陶瓷工业具有一定规模外, 农业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粮食生产稳定,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15 亿元,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 10.81 亿元.除传统粮食、油料、畜牧业等生产外,近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产业结构,铜川市重点发展了以苹果、核桃、花椒等干鲜果为主的林果产业.至 2010 年,全市林果业总面积发展到 13.3 万 hm2,农民人均达到 0.27hm2好以上,其中干杂果面积 7.67 万 hm2.同时,林果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围绕林果业生产的苗木繁育、果品贮藏、果品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21 世纪以来,铜川市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10 年铜川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87.73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10.8 亿元, 第二产业 95.2 亿元, 第三产业 49.9 亿元.

  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7.5∶ 5 9.9∶ 3 2.6调整为 6.9∶  61.1 ∶ 32.0.2012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282.92 亿元,提出价格因素,较 2011 年增长 15.8%,连续七年增速保持在 15%以上,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 41.59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7.3%和 31.3%.十大民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 51.3 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 9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1929 元和 7134 元,分别增长 16.8%和 17.4%.【3】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