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有 172 个国家参加的《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与会各国共同签署了 5 个重要公约,将森林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焦居仁,2001).《21 世纪议程》中指出"森林资源对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整个范围内的问题和机会,包括在持续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力在内,森林对于经济发展和维持种种形式的生命是必不可少的 ".当前森林问题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森林是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创造文明的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将成为缓解环境危机和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20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建立了大量的防护林和自然保护区.发达国家的林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各类防护林、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在森林总面积中占的比重不断增长.世界许多国家将植树造林(包括营造水土保持林、农用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等)作为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1975 年德国公布了《联邦保持和发展森林法》,正式确定了林木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三大效益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缪光平,戴广翠,2000).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森林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蒋敏元,2002).美国于 1960 年制定了《森林多种利用和永续生产的条例》这标志着美国林业发展进入了多种利用的新阶段.瑞典于 1975 年和 1979 年制定了森林多种用途规定,进一步强调森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80 年代以来,联合国野生动物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资助和协调各国政府开展了大量以保护和恢复森林环境为主的自然保护计划与生态工程建设,如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LFBP)、热带林行动计划、荒漠化防治计划、美国生物量林业计划、喜马拉雅山南麓高原生态恢复工程、北部非洲的绿色带建设、埃塞俄比亚高原水土保持工程等.
(1)日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针对本国家多次发生大水灾,于 1954~1983 年连续制定和实施了 3 期防护林建设计划,营造了占国土总面积 19%的防护林,其中水源涵养林占69.4%.在 3300hm2的沙岸宜林地上营造了 150~250m 宽的海岸防护林,并投巨资完成了《第四期防护林建设计划》(1983~1994).日本的经验是治水必须治山,而治山就必须造林,特别是要营造各种防护林.日本防护林的比例由 1953 年的 10%提高到现在的32%.
(2)美国美国林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工程造林活动.1934 年 5 月 9 日~12日发生了一场特大黑风暴,席卷美国大陆,大片农田和牧场毁于一旦,使太平原地区损失肥沃表土约 3 亿 t,6000 万 hm2的耕地受到危害,小麦当年减少 102 亿 kg(李智勇,樊宝敏,2004).1935 年罗斯福总统下令制订了《大平原各州林业工程》,通常称为"防护林带工程",其建设内容为在南北长 1850km、东西宽 160km 的范围内,因地制宜地营造林带、林网和片林.8 年共营造防护林带 28962km,保护农田 162 万 hm2.截至 1992年,美国人工营造的防护林带总长度约为 16 万 km,面积为 65 万 hm2.
(3)法国法国从 1965 年起法国就开始大规模兴建 5 大生态林业工程,用于海岸防风固沙、荒地造林和山地恢复.虽历经政权更迭,但大类型生态林业工程仍由政府预算维持,并由国家森林局执行,战后 20 年该国的森林覆盖率提高 6.3%.
(4)加拿大加拿大 1990 年宣布一项耗资 30 亿加元的《绿色计划》,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并计划到 2000 年把 16%的加拿大国土开辟成国家公园.
(5)前苏联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改造自然计划》,计划在 1949~1982 年营造各种防护林 570 万hm2,营造 8 条总长 5320km 的大型国家防护林带.据清查统计,1949~1982 年共营造各种防护林约 287 万 hm2.到 1985 年全联已营造防护林约 550 万 hm2,其中农田防护林180 万 hm2,保护着 4000 万 hm2农田和 360 万 hm2牧场.前苏联防护林比重已从 1956年的 3%提高到 1982 年的 20%.
(6)菲律宾菲律宾于 1986 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其重要目标是增加森林覆盖率,稳定生态环境,提供就业机会,改善乡村地区的贫困状况,恢复退化的热带林和红树林.
(7)印度印度于 1973 年正式执行《社会林业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林业的典范.
(8)韩国韩国到 1987 年已完成 2 次治山绿化计划,目前正实施《第三次治山绿化计划》.20世纪 80 年代末已消灭荒山荒地,完成国土绿化任务,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大增,生态环境有较大改观.
(9)尼泊尔尼泊尔政府与国际组织联合,于 1980 年初实施喜马拉雅山南麓高原生态恢复工程,该工程借鉴了印度政府的乡村林业模式和我国在退化了的高原地区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等成功经验,耗资 2.5 亿美元.工程实施 5 年后,为当地 573 万人口提供了全年需要的燃料用材,并为 13.2 万头牲畜提供充足的饮料,使该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约 1/3.
(10)北非 5 国北非 5 国正在实施一项世界瞩目的跨国生态林业工程--"绿色带"建设.该项工程是阿尔及利亚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 5 国的跨国工程.其内容是建设一条横贯北非国家的绿色植物带,以阻止撒哈拉沙漠的进一步扩展或土地沙漠化,按规划该带将在东西长 1500km、南北宽 20~40km 的范围内营造各种防护林 300 万 hm2.
1.4.2 国内进展
东北林业大学丁宝永教授于 1985 年发表了落叶松人工林不同群落结构光能利用规律的研究,提出了效应带(区)的理论,为林农、林参、林药、林果间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1988 年,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编写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生态林业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由我国学者提出的,也是世界林业发展的新趋势(李智广,1991).东北林业大学陈大坷、周晓峰教授于 1991年在中国林业报上发表了生态林业是林业发展必由之路的重要文章.1993 年,由南京林业大学熊文愈、姜志林等主编了《中国农林复合经营研究与实践》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农林业的理论与技术,对发展生态林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000 年北京林业大学王礼先、王斌瑞等主编《林业生态工程学》一书,该教材内容包括林业生态工程学的概念、技术体系、原理、类型,不同类型区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设计与营建技术,以及工程的效益评价与信息管理技术.2010 年,由北京林业大学余新晓、谷建才、岳永杰、张振明等主编了《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一书,本书运用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与预测理论,根据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全国二类调查数据,针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评价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与预测和价值预测,介绍了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规划及工程完成情况,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筛选、界定及估算,精确地评价了重点林业生态工程所发挥的巨大生态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传统林业,以木材生产利用为中心,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生态效益,导致盲目经营、掠夺式开发,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耕地面积减少、地力下降、森林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在强大的生态、经济双重需求的压力下,传统林业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迫使林业工作者重新思考寻求新的林业发展道路,以解决生态与经济之间的矛盾,而生态林业是解决二者矛盾的最好模式.因此,发展生态林业既是目前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借鉴国内外林业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以林业管理学、林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作为基础,作了以下研究工作:
(1)城市林业生产的相关概念分析与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城市林业建设现状分析,严格遵循国家、陕西省和铜川市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铜川市发改委、国土、城建、环保、林业、水利水保等相关部门的"十二五 "及中长期规划为依据,根据《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年)》、《铜川市现代林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年)》、铜川市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反映出的林业建设影响因素进行归类,确定铜川市城市林业建设目标体系构成部分.
(2)林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3)铜川市林业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铜川市林业建设区域和城市林业结构建设的规划目标,建设规范及其模式.
(4)铜川市林业产业的建设发展模式的建议.通过分析林业产业的构成和产业地位,对比铜川市与其他林业产业强市的发展差距,明确铜川市林业产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参考并综合生态林业建设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投资主体、功能特点、战略规划、组织结构体系、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将生态林业建设发展模式分为五种类型.
依据林业建设管理体系的构成和主要特点,应用林学、森林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林业科技推广学的理论和技术,分析可促进林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型城市林业管理模式,从而确定林业建设管理体系的主要建设目标.
1.5.2 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从影响林业建设的相关因素出发,针对陕西省铜川市的具体情况,通过收集资料,从不同层面分析林业建设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林业建设理论,应用相关技术手段对信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寻求解决方案,确定林业建设体系的发展目标,技术路线如图 1-1.
1.5.3 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立足铜川实际,研究方法主要有:
1、自然科学与经济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铜川林业生态建设模式研究,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学科,综合运用生态学原理,社会学知识及生态经济理论来分析所要研究的对象.
2、文献分析方法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在铜川林业生态建设模式研究时,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对区域内的县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其针对性地提出适合当地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模式及对策.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秉承着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源远流长,自成一家。传统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城市景观在继承和弘扬古典园林艺术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审美性相结合。好的园林景观设计,...
3.6景点系统规划3.6.1民俗文化体验区整体布局以大汲店古戏楼和观音堂所在的村民活动中心为原点,向周边辐射。保留该区域内原有的景观,有寿园、耕园、真武台等多处场地,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场面,是揽胜怀古、休闲垂钓的佳地,使人心醉神驰...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旅游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多,主题游乐园作为近几年来发展颇为迅速的一种新兴的主题化游乐景观形式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尤其将游乐园与旅游地产相结合的旅游发展形式成为目...
结论植物作为大自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在酒店环境中的恰当应用,能够很好美化酒店环境,同时能够然人们在室内更好的欣赏到大自然的环境,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同时,如果植物应用的不恰当也会给酒店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破坏了酒店的美好形象的同时,还给客人们带...
2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2.1基本概念2.1.1景观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在圣经中,用于描述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恢弘的景观,即景观一词最早反映的是一种城市景观[4].现在它是指大地及大地上除建筑以外的所有物体构成的综合体。它是人类不断发展...
第五章陕北沙漠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思路。5.1绿化带与高速公路协调性。长而缓的曲线景观绿化带线形能自然地诱导视线,帮助驾驶员改变行车方向,给人以舒适的感觉。陕北沙漠高速往往穿越大尺度的地形,不变的公路景观设计会使驾驶员产生疲劳驾驶的感觉。在设...
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乡村景观是一种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景观类型,记录着人们在不同阶段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程度,承载着不同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历史。因此,研究乡村景观显得非常重要。小楼镇是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中北部的地区,是一个...
本文主要探析西安市在目前阶段针对城市道路推行养护管理以及道路绿化的真实状况,进而给出有效展开城市道路绿化以及养护管理的具体举措。...
第一章综述1.1引言观赏果树的发展是调整我国果树产业构架,也是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1]。从宏观上来说,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生活、民族健康水平、人民文化修养、企业文化的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象征。我国对于果树栽培及应用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时...
第五章在实际应用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5.1装饰色彩在景观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每当我们睁开眼睛,便会看到色彩缤纷的世界,而它的先决条件便是在拥有光和一个健康的眼睛的情况下。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眼睛和大脑的视神经产生的刺激的结果,是一种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