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共生的生态环境发展与文化环境发展(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2 共577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4.2.2 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关于空间观念的核心是:空间是两种对立力量和谐而又动态地共存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和谐观念提倡世间万物保持独特性、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良性共生关系,各得其所,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和谐共生"是中华文明的政治主张、哲学系想、艺术审美、伦理道德等各个层面的共同文化理想,在当今文化形式多元、外来文化冲击和传统文化褪色的背景下,"和谐共生"是城乡空间规划的宝贵智慧源泉.

  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系统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中华人民独有的珍贵宝藏,其中有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还有"天人合一"、"象天法地"这种系统整体辨证方法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指导着中华几千年来世世代代人民在城乡空间中的建设,为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天人合一"教诲人们在建设中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道家思想反映了自然高于一切的哲学思想.

  在我国古老的哲学"五行学说"中"五行相生"的思想,就属于共生思想,五行之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相互助长,最终追求整体的和谐共生.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是民族的传统和追求.

  人与自然生态网络系统由天、地、人构成,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自古以来,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环境经历了五个不同时期,分别是原始社会时代的敬天时期、渔猎社会时代的顺天时期、农业社会时代的同天时期、工业社会时代的胜天时期和信息社会时代的共生时期.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古人崇尚自然,将自然融入到城乡建设中,发挥自然在城乡景观中的重要作用.早在战国时代,李理、商鞍等人将山林、草地、农田、城邑、水域等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进行了综合的规划实践.之后又有很多思想与实践被研究和使用,在《禹贡》、《周礼》、《管子》等名著之中,都蕴含了城乡空间整体生态建设的思想,反映了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利用空间承载力协调布局等多种人居环境建设思想.风水学是在古时哲学思想和民族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哲学理念,为人类选择和建设生存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体系.传统文化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城乡关系.

  在农业社会,城市与乡村处在发展初期,大多各自发展,传统文化较分散地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中,两者独立性较高,多以并存形式发展;工业社会中的城市和乡村由于在人口、资源、资金等多个方面的竞争,文化也随之有了差异和对抗,所以整体处于对立状态;在生态社会中,传统文化被普及和应用到城乡整体空间,共生共荣和文化被人们重视和关注,城乡关系转化为融合形态.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得出了一整套管理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系统原则.针对人同宇宙、地理、气候等的物理关系,中华民族得到了"道理";针对人类事务,诸如农业、福利、政治、医学与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中华民族得到了"事理";针对生态伦理、情感、态度、动机、环境价值观等,中华民族得到了"情理".

  其中,这些原则中还包含了重要的理论.阴阳理论(一种积极和消极因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生态系统生存演化的主要动力的理论)、五行理论(一种生态系统中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循环再生的理论)、中庸(事情不应走向它的极端,而是保持一个适中和稳态的位置)和风水理论(人居地同其自然环境之间的地理和生态关系)是其中的一些重要理论,中国人运用这些理论以世界的 7%的耕地面积和的 7%的淡水资源含量,养活了世界上 21%的人口数量.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些重要原理,让历史浓缩的精华继续传承,继续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4.2.3 体现地方特色

  西方工业化潮流席卷中国后,传统文化和建筑形式日渐萧条,本土建筑被现代建筑取代,并被人们逐步遗忘.中国国土地域文化消退,形成了"千城一面"的结果.

  民族建筑思想边缘化造成了我国城市盲目崇拜国外建筑,追求奇形怪状建筑,或者为了经济收益,打着"尊重历史"的旗号,一味照搬传统制造假古董.

  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在城乡规划中常常过于追求速度,而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各地建设或生搬国外建筑的"洋味",或抄袭其他地方的形式,结果形成"不同地区,相同风格"的城乡景观效果,城乡风貌趋于单一化、趋同化,不仅失去了传统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属性,更降低了人们对地域的归属感和对地域的辨识度,在城乡整体景观上显得单调乏味,缺乏多样性和地域性.城乡景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营造地域特色明显的景观效果是城乡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点之一.

  中华城乡规划及建筑设计文化传承更多在于内在精神,并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城乡空间规划和建设及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即跟地方环境、时代流行和人文文化的范式三者和谐统一.地域性是城乡空间魅力的展示,时代性是规划理念先进性的表现,文化性则决定城乡空间的内涵和品位.

  地域的特色文化是一种精神体现,展示了地域的独特魅力.地域本身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地域文化,与此同时,地域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地域的物质条件,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地域性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域性特色景观往往有着独特的外形、结构、布局、材料等等,体现着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元素充分反映当地特色,体现与其他地域不同的景观效果,最核心的是文化特色的展现.我国地域辽阔、环境多样,传统城乡景观地域性明显,长期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类型丰富的景观.这些景观中蕴含着热爱生活、爱好自然、追求野趣、和谐吉祥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内涵.为了防止城乡建设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冲击,特色性原则是城乡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对城乡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前期工作中应进行充分的调研,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资源和文化,从当地历史沿革到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再到乡土建筑、乡土树种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基础资料,都应充分地融入到规划设计中.设计时遵循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脉络,尊重当地风俗文化和历史文脉,以布局形式、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园林植被、小品特征等为依托,充分展示和传承地方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建设过程中充分保护地域特色景观,保留地域特色.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