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风景园林硕士论文 >

城乡空间景观设计中共生理论的运用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2 共322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城镇化高速发展对城乡空间的影响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然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的城乡环境受到了空前的巨大影响.国家环保总局在制定的《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指出:"不合理的人类开发与建设活动对流域、区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地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加大,人为开发活动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因素"[1].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令人可喜,但是我国城乡环境也在发生令人担忧的变化.昔日的"空气清新,碧海蓝天,山清水秀"的环境如今已变成了"雾霾严重,蓝天黯然,青山变色,碧水不再"的景象,城乡空间的优美、宜人的环境不复存在.尽管全国都在提倡和宣传"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等先进理念,可是在实际建设中却往往都是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一条老路上.城镇化在给社会带来经济大跃进的同时,更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北京等多个城市的雾霾天气,这是城乡环境变化的代表,更是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污染的典型.我国城乡空间景观在城镇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主要有城市"摊大饼式"的快速发展和蔓延,逐步吞噬着乡村自然环境,使乡村特有的景观元素逐步减少甚至消失,传统的民俗民风、乡村生活方式等都在城市文明的浪潮中被侵蚀和代替,乡村原有的风貌特点愈来愈不明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粗放、低效;在城乡空间整体布局上,城区中过度的高密度、高强度建设,而乡村发展缓慢,造成我国城乡发展步调不一致,割裂城乡的有机联系,城乡空间景观就更为薄弱.

  (2)城乡二元化现象明显到上世纪末,城市因其综合性和经济带动性成为了各界的研究热点,而相对落后的乡村一直处于辅助的地位,在当时政策的导向下,"以工促农,以村辅城"是当时的主导发展方向,结果逐步形成了城乡剪刀差和城乡二元化的状况.城市不断地高速发展,而乡村发展的进程却十分缓慢,从而造成城乡差距逐步拉大.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以 2009 年到 2013 年的城乡居民收入为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 2009 年的 12022 元扩大到 2013 年的 18059 元,增长幅度为 50%[2].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给城乡规划建设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到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一理念的提出,为规划建设者们提供了方向和标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更是实现城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当今社会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要求城乡规划建设者们必须把"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实际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弘扬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乡空间,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4)相关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城乡必须统筹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对我国发展道路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后的英明决策.

  2004 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完整地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明确地将"城乡统筹"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方针政策,认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2004 年 12 月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5 年 12 月 31 日,建设部颁布了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 146 号),该办法明确提出:城市规划范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转向更加突出强调区域统筹和全市域的城乡统筹;规划重点内容从过去以确定增长速度、规模为主,转向确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以及各类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空间管制为重点的工作[3].2006 年 2 月 21 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该意见提出关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方略,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向了新的高潮.2007 年,十七大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决策,并制定了到 2020 年,要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2008 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使全国各地的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1.2 研究意义
  
  (1)改善环境问题面对有限资源的不断减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一系列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城乡景观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城乡空间的景观规划中,将共生理论融入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2)减小城乡差距城乡差距的逐步扩大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并给社会埋下了隐形的安全隐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就要将共生理论应用到城乡空间景观规划中,逐步减小城乡间的多种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3)促进发展可持续城乡空间规划决定了城乡的发展方向及可持续性,城乡空间景观共生是其基本和保障.景观与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的共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物质、能量、信息来源.

  (4)遵循国家政策党在十八大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明确了应该如何处理人和自然关系,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五位一体"的模式是未来城乡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共生理论的核心思想亦是如此,这点对于将来的建设,包括城乡空间景观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4 年 3 月 16 日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这是未来一个时期中指导全国新型城镇化模式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对城乡规划与建设提出可持续发展等要求.
  
  1.2 研究目标、内容及主要创新

  1.2.1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成果起到城乡空间景观形成、连接城市空间与乡村空间、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通过研究城乡空间景观,解决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城乡景观的形成及促进城乡间文化、产业交流的问题.

  (3)研究城乡空间的景观规划,达到城乡土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1.2.2 研究内容
  
  (1)搜集国内外有关城乡空间设计的先进经验和理论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划理念.

  (2)根据总结经验内容,概括城乡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共生理念的应用.

  (3)分析影响城乡空间景观的主要因素,包括生态环境、文化、社会、绿地景观、经济、城乡布局、基础设施等,并就各因素提出发展对策.

  (4)结合实践应用,对于共生理念在城乡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梳理和总结.

  1.2.3 主要创新点
  
  (1)将共生理念应用到城乡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中,分析其表现形式,探索城乡空间景观共生关系,形成共生规划思路.

  (2)说明城乡空间景观与生态环境和当地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3)结合共生理论的核心思想,综合提出城乡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原则,并就生态环境、文化、社会、绿地景观、经济、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关具体设计对策.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研究总结历史发展变迁和理论发展过程,分析高速发展的城乡空间现状,着重总结城乡空间景观规划指导思想和设计思路,并对未来城乡空间景观发展对策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和建议,着重于理想化的空间形态.
  
  1.3.2 研究框架【1】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风景园林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