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兽医硕士论文 >

一例绵羊痘的分离检测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22 共128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摘要

  一起绵羊痘的诊断及病原分离鉴定绵羊痘(Sheeppox, SP)是由绵羊痘病毒(Sheeppoxvirus, SPPV)引起绵羊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SPPV 是痘病毒科(Poxviridae),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的成员,主要侵害绵羊,其中以羔羊最为易感,能够引起感染部位皮肤和黏膜发生增生性病变,临床上以在感染动物唇、乳房、会阴、尾根以及皮肤无毛少毛处发生丘疹、痘疹、脓疱为特征。目前绵羊痘广泛流行于全世界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内蒙古、辽宁、青海等多个养羊省区也有本病发生的相关报道。即使在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绵羊痘死亡率仍可达 10~20%。因此该病的发生流行严重阻滞我国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并给养羊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012 年 9 月,辽宁锦州某养羊户饲养的 130 只绵羊中,先后有 30 只在唇、乳房、会阴以及皮肤无毛少毛处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变,最初局部皮肤出现红斑,逐渐变为丘疹、水疱和脓疱,最后破溃结痂。此外,在疾病初期,病羊体温持续上升,最高时可达 41℃。根据该病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绵羊痘。为了进行确诊,本研究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电镜观察、细菌学检测以及 PCR 检测等方法从病理学和病原学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

  剖检可见,在病羊皮肤、肺脏、瘤胃等部位出现灰白色的痘疹结节。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皮肤棘细胞增生,部分棘细胞胞浆内出现有粉红色、圆形嗜酸性病毒包涵体;肺脏出现间质性肺炎变化,肺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出现化生现象;此外,肝脏发生脂肪变性。将病料研磨上清液进行电镜负染观察,可见卵圆形的病毒粒子;PCR 扩增获得 SPPV 特有的 P32 基因片段;此外,细菌学检测结果排除了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在证实该病病原为 SPPV 后,本研究利用原代胎羊肾细胞进行病原分离,结果显示,在盲传至第 4 代时细胞出现变圆,核固缩等典型的细胞病变现象;收集细胞病变液进行电镜负染观察,可见有典型的痘病毒粒子。综合该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结果,证实该病的发生原因为 SPPV 感染。本研究不仅为绵羊痘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将为对该病的诊断、免疫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绵羊痘,病原学,病理学,分离鉴定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文献综述
  
  1  病原学
  1.1  病毒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1.2  病毒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
  1.3  病毒的分离培养
  2  流行病学
  2.1  流行现状及地理分布
  2.2  流行特点
  3  发病机理
  4  临床症状
  5  病理变化
  5.1 体表病变
  5.2 剖检变化
  5.3 镜检变化
  6  诊断
  6.1  临床诊断
  6.2  实验室诊断
  7  疫苗
  7.1  灭活疫苗
  7.2  弱毒疫苗
  7.3 多肽菌苗
  7.4 亚单位疫苗
  7.5  基因重组疫苗
  8  综合防治
  8.1  预防
  8.2  治疗
  
  第二章一起地方绵羊痘的实验室诊断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发生流行情况
  2.2  临床症状观察
  2.3  病理剖检
  2.4  病理组织学观察
  2.5  电镜负染
  2.6  PCR 扩增
  3  讨论
  3.1  羊痘的危害
  3.2  羊痘的诊断
  4  小结
  
  第三章 绵羊痘病毒辽宁锦州分离株的分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毒分离
  2.2  病毒毒力测定
  2.3  电镜负染
  2.4  测序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兽医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