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沈航校园及南小河现状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09 共483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3 章 沈航校园及南小河现状分析
  
  3.1 沈航校园文化分析
  
  3.1.1 校园历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

  学校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唯一一所高校。

  学校始建于 1952 年,是原航空工业部所属的 6 所本科航空院校之一,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后历经“东北第一工业学校”、“沈阳第一工业学校”、“沈阳航空工业学校”、“沈阳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沈阳航空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发展阶段,于 2010 年 3 月正式更名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校以“立足航空、明德育人、求实拓新、志在卓越”为办学宗旨,凝练了“德能并进、勇毅翔远”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当前,学校以国家与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培养航空航天人才为已任,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正在向着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活力现代幸福新沈航奋斗目标阔步迈进。
  
  3.1.2 师生校园生活作息习惯及范围分析
  
  作为校园公共空间,师生生活在校园公共空间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校园公共空间,是大学师生公共活动的舞台,除了教学、科研、睡眠时间之外,其它时间大学生相对比较放松,如散步、运动、游戏、交谈、约会、就餐、观景等,这些活动的载体主要是校园公共空间场所。校园公共空间具有多功能和复合功能,是校园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场所,担负着校园丰富多彩、复杂的活动和各种不同的功能(展览、集会、演讲、娱乐、约会、讨论问题、游戏等)。现代大学校园生活日益丰富、生活节奏加快、校园公共空间使用趋向复杂、新世纪校园生活和活动的人群日趋扩大,这些诱因导致了大学公共空间功能上的复合。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是校园空间环境的“核”,是校园开放空间体和开放性交往场所,在建筑内部体现为非功能空间、在外部体现为开放空间;为师生和市民提供信息交流、人际交往、物质互换的重要场所和媒介,为所有人提供服务,为人而设计;是校园社区的活动中心和社会生活载体;是校园环境意象和校园精神的承载体;随着环境、社会的变化是动态可生长的。

  3.2 南小河现状分析
  
  3.2.1 南小河周边环境及建筑物分析
  
  目前,南小河的周边环境包括一个大型超市,十几幢的居民住宅,以及贯穿着本校的外围区域(其中包括学校大门,行政办公楼,以及靠近图书馆)。

  南小河附近公共空间主要以绿化带为主,绿化带划分南小河附近局域,使南小河与主干道分离,形成沿河绿化带。但是,其内部缺少公共设施,无法提供活动空间。南小河周边设施过于简单,只有相对简单的宣传板,并没有系统化、合理化的利用规划空间。空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建筑结构和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空间布局模式和环境设计会引起不同的交往模式。高层公寓式建筑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己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样的,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布局,特别是其中公共空间环境的布局对于大学交往行为和大学生心理、行为、友谊模式及个性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公共空间模式通常驱使大学生活人群交往频率的提高。

  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是环境对人的影响。通过这种强加的影响人会逐渐地适应某种特定的环境;另一方面,人类总是不断的选择并改善其周围环境,以使之适合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校园中要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环境,就应当首先分析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他们的空间需求,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3.2.2 南小河地势分析
  
  沈航校园,由大门发出的两条直向道路与环形马路形成飞机广场,建筑宏伟、稳重而严谨,广场中央摆放着学校引以为傲的退役飞机。广场西侧的斜向道路由于通向校园主干道因而使用率颇高。道路笼罩在高大常绿树木的浓荫之下,两侧植被情况良好,是晨练和读书的好去处。道路两边高大大树木既是空间围合的屏障,又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和色彩。学校的大门、围墙及广场铺地,空间的感觉十分开敞,尺度宏大,适合组织公众集会,及师生的休闲娱乐。

  南小河贯穿沈航,自东向西,延南环路,形成一条自然的隔离带。南小河河堤较高,没进行固化堤岸,保留河流原有风貌,走势平缓,河道自然流淌,使南小河周边地貌较为贴近自然。

  据调查,这里的活动类型主要有交通集散、大规模集会、课余及假日休闲活动等。

  除此以外,它的精神功能和礼仪功能显得更为重要。长期以来这里是全校最重要的景观节点,气氛庄严肃穆,具有纪念意义。同时,它能够较好地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由喧嚣城市道路进入校区广场,人们会很快体会到校园氛围并融入其中。或许是为了保持这种氛围,广场内设休息坐椅,平时这里也有人逗留,有随意的娱乐交往活动发生。与其在校园规划中的地位相比,该空间的使用率较高高。

  3.2.3 途经南小河的人流分析
  
  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受访者都认可这里是该校校园中最适合进行校园宣传活动的公共空间。调查记录中有一天中午 12∶30~2∶00 之间,共有 48 人在此次进行社团宣传活动,下午 2∶00~6∶00 之间途经此处人数达到 800 人以上。清晨,这里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到了傍晚,成群结伴的学生从此处经过;冬季里可以享受阳光的温暖;但是夏季里由于南小河水质问题,这里又会影响师生活动。总之,这块并非刻意营造的绿地已经成为校园中利用率最高的公共空间,这恐怕是当初校园规划和设计者所没有预料到的。当然这里也存在着局限和缺憾有待于改进,比如易受周围道路噪音干扰、河水水质有待治理、临水空间未能得到开发利用、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周全及空间的使用率受气候的限制太大等等。行为参与和空间交往。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有一定的传媒介质,在环境设计中,设计者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环境作为媒体,创造人与人及人与物之间的广泛交流。如果仅有空间而没有人的活动和身心投入,空间就只有物理的尺度概念而无实际的社会效益,只有空间与行为相结合,才能构成某种行为场所。校园公共空间的作用是为师生提供活动的天地,只有调动师生的参与和身心投入才能使它具有生命的活力和富有人性。本例中的广场空间更多地从景观和纪念意义的角度出发,对于人的心理需求则考虑较少,因而在取得宏伟、严谨气氛的同时,缺乏使人停留的亲切感,导致空间的使用率不高,这也是由空间的使用性质决定的。作为一所大学的标志性空间,追求景观与纪念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更大范围的校园公共空间来说,应当有更多选择的自由性和多层次性。

  3.2.4 南小河生态分析
  
  南小河周边以绿化为主,主要为沈航提供绿色空间。南小河生态系统比较单一,由于水质问题,河内基本无法使鱼类生存,堤岸淤泥附着,水生植物、藻类匮乏,缺少净化水质、固化土壤的植物。

  南小河以南主要是学生的生活区域,由于南小河上游向河内排放废水,所以沈航师生并未在南小河附近进行逗留,这也促使南小河周边绿化植被繁茂,无人为进行蓄意破坏,或者踩踏行为。

  3.3 南小河现有公共设施分析
  
  南小河周边公共设施以路灯、南小桥、垃圾桶、宣传板、导视牌为主,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空间规划和设计,没有形成特有的公共空间。

  南小河周边路灯仅仅满足照明需求,在绿化带内没有照明,沈航夜景也过于乏味,南小河周边绿化带也仅仅起到了隔离的作用。路边垃圾桶造型简单,过于陈旧,保养不得当,放置于路边不仅没有启到优化、美化环境,还使得垃圾桶附近脏乱差。宣传版以及导视牌不够清晰,没有沈航特色,导视系统过于潦草,无法启到指示作用。桥上搭配简单,行车桥段和行人桥段造型单一。

  南小河周边公共设施要从人的行为和需要出发,设置实用、高效的校园公共空间。

  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关心社会需求,良好的环境不只是重视形象上的“包装”,或是只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人的行为因素和行为特征更应当引起设计者的重视。由于校园空间体现校园精神,同时肩负着培养、塑造学生品格的重任,因此这里所指的“实用”绝不仅仅限于使用功能方面,而应进一步扩展至精神领域。校园空间的形态应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也有必要进行设计前的调研和使用后的评估,从而使校园空间合情合理,并且具备相当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3.3.1 公共设施现存方式
  
  南小河周边公共设施仅仅以实用需求为主,缺乏沈航特色文化。南小河北面、东面临道路,都有铺装良好的人行道和高大的行道树与之分隔;另外校园内机动车辆并不多,对绿地内活动的干扰较小。

  其次是内部空间层次多变,尺度宜人。起伏多变的低矮岗丘之间种有多种景观植物,以灌木为多,疏密有致且形态各异。

  其三是界面以软性为多。少有硬质地面,而以短叶、耐踩草坪为主;道路为灰色青砖路面,线形自然顺畅;花草树木形态自然,少有人工雕琢的气息,这些都令整个空间气氛自由而轻松,亲切感强。

  3.3.2 现有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
  
  在对南小河周边公共空间规划过程中,由于南小河水质问题,缺乏公共设施建设,仅仅满足人们日常活动需求,并没有形成活动空间,以及开敞的公共空间,在公共设施上也过于集成化,也没有打造学习娱乐空间,这就使学生的行为产生负效应,户外空间缺少实质性设施。户外空间活动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人及其活动可以吸引另一些人在靠近的位置聚集,并引发新的活动。相反地南小河及附近由于上述的缺憾而缺乏应有的生气,尽管也有一些活动发生,但数量少,又过于分散,单项活动之间少有机会交汇,难以形成更大、更有意义和富于激情的活动,即产生一种负效应过程: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平时所说的“人气”重要性即在于此。

  尽管南小河周边建筑比一般的住宅楼间距要大,但空间上依然有压抑感,而且周边建筑有着大面积无遮蔽的住宅小区,众目睽睽之下容易让人缺乏私密感和安全感。

  3.3.3 公共设施的利用度
  
  公共设施对于校园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南小河周边仅仅存在基本的照明、清洁、导视设施,没有为师生课余生活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所以在公共设施的利用度上,基本处于零的状态,这就使得课余生活乏味。而对于校园景观、校园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规划上起步较晚,想要系统地来考虑一个校园的景观设计,无论从研究的范围、目的,还是从研究方法上都需要很好的范例。公共设施是校园信息的载体,在人与环境的交流中起着媒介作用。以武大校园景观公共设施设计为例,在逐步提高与完善,但是随着来学习、参观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慢慢显现出来,现存主要问题如下:

  ①校园公共设施缺乏独创性、文化气息与地域特色。

  ②校园导引标识系统不够完善与人性化。

  ③校园公共设施破坏较严重,维护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④校园标识牌功能不完善,校园内标识牌的主要功能在于方位指引、环境保护以及科普教育。

  从分发的调查问卷的回复来看,在师生中存在最多的几个问题是:a 学校设施应该再多一点,材质, 应该是一些环保的;b 椅子通常都很脏没法坐;c 长椅质量太差,被人随意摆放 “;d 垃圾桶可以做出很多不同形状的;e 标牌设计的显着点;f 学校标牌略显单一;g 晚上来咱学校根本是抹黑、标牌是块黑台;h 学校内部的公共设施设计元素要统一起来。

  同时这些问题也反馈出了这些公共设施的使用状况。

  3.3.4 师生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度及需求方向
  
  环境品质与空间于行为活动有利。由此例可知,如果能够从物质、心理等诸方面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就会促使自发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发生。当环境最大限度地充当行为的媒体时,它的社会效率最高。环境必须与人的日常生活接近,联系方便,尺度和设施使人感到亲切,才能吸引和诱发参与者在活动中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潜力,才能促进活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大范围地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随意而成的河边绿地比刻意营造的公共空间更受欢迎,就在于它是从师生的需要和活动规律出发,与人联系密切而富有生命力。通过对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认识到: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的活动,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反过来人的活动又能造就空间,决定它的“生和死”.空间、环境的设计质量不仅取决于其形式,更取决于它们的使用者,所以设计者应当充分重视环境的本质并深刻理解使用者对环境的需要。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