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

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534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否定之否定”原理下人-技关系理论分析
【第一章】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绪论
【第二章】伊德技术哲学理论体系概要
【3.1 - 3.3】具身关系、 诠释关系及它异关系
【3.4 - 3.6】四种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章】基于人—技关系理论的社会发展考量
【结论/参考文献】人—技关系理论的哲学思考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唐·伊德是美国当代技术哲学家。他主要从事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研究,并且开始从哲学的角度关注技术问题。他的《技术与实践:一种技术的哲学》是"第一部名副其实的英语技术哲学"[1]方面的著作。伊德一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是该校哲学系的杰出教授。

  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又被称作工具现象学,是伊德整个技术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石,为其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依据与条件。从胡塞尔开创了现象学以后,这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伊德批判地继承了胡塞尔、梅洛·庞蒂、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美国的实用主义,将意向性、知觉、实用主义和经验转向引入到他的理论体系以后,创立了自己的现象学技术哲学。

  他的理论很具有思辨性,梳理、评论他的人-技关系理论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首先,研究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有助于推动技术哲学的发展传承。历史地看,技术哲学发展历程存在着四个传统,即:"社会-政治批判传统、哲学-现象学批判传统、工程-分析传统和人类学-文化批判传统。"[2]

  伊德的理论是哲学-现象学批判传统的一部分,比较而言,这个发展传统的分析是最深刻、最接近于技术本质的。而研究伊德的技术哲学有助于这一传统的发展。

  其次,研究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推动了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自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欧美的技术哲学研究逐渐向一种新的、经验性的方向发展,这一新发展趋势即为经验转向。"[3]

  所以对于伊德哲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欧美经验主义转向的研究,而且"当代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在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哲学的第三次转向,以便整合前两次转向的优势。"[4]

  再次,研究伊德人-技关系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人、技术、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以往文献中分析人-技关系或者是将技术作为一个认识的对象,或者是提出技术自主,将技术作为一个它者来研究。而在伊德的著作中则更加注重关系,既不是将技术作为一个主体,也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客体,这为技术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1.1.2 研究的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伊德思想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分析和处理问题、从事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研究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有利于我们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哲学更多是从形而上的层面来探讨的,而人-技关系理论是一种实践性的哲学,它是对现代技术的一种反思,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再次,作为现象学技术哲学的代表,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与作为社会批判传统的马克思的技术哲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伊德对四种人与技术关系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技术异化及其克服异化的理论,从细节方面理解天人合一、天人二分以及建基于技术之上的新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1 简介理论的研究。

  这类研究多数是将伊德的理论进行叙述,或者是将伊德作为现象学的一个代表而出现,因为伊德的理论在国内还算是新兴理论,还有很多人不了解,而他作为现象学理论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又是史论中不可或缺的,所以这类研究多出现在史料研究的专著中。

  比如在刘大椿、刘劲杨教授的《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一书中,就详尽叙述了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从现象学的角度着眼,通过分析技术在人经验世界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得出人-技关系理论的四种形式,从而肯定其中技术的居间调节作用。

  陈凡教授主编的《技术现象学概论》中伊德是作为"表明人们与具体技术关系的现象学技术哲学"[5]

  而出现的,主要讲解了技术与人类认知的关系以及工具实在论的技术观。他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入手,通过对身体感知的分析,引出伊德的宏观知觉与微观知觉,基于对知觉的区分,得出人通过具体的技术改变世界的四种方式,也即人-技关系理论中的四种关系。

  吴国盛教授主编的《技术哲学经典读本》中,伊德是作为哲学-现象学批判传统的一个代表而出现的,书中详细翻译了伊德的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让我们直接接触伊德的原文,产生自己的理解。

  这一类专著是我们研究伊德的基础性资料,有了这些哲学大家们提供的资料,我们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1.2.1.2 评述理论的研究。

  评述理论的研究分为宏观性的理论研究和微观性的理论研究,宏观性的理论研究是指对于伊德理论或者现象学发展的一个整体趋势的研究,微观性理论研究则仅仅是针对于伊德技术哲学的一个方面--如人-技关系理论、工具实在论的研究。

  (1)宏观性研究。

  陈凡教授在《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中指出现象学技术哲学正在由胡塞尔、海德格尔的本体哲学走向经验哲学,经验的现象学技术哲学呈现的是多向度性,其中即包括伊德对人与技术关系具体分析的向度。最后对研究视角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融合给出建议。

  韩连庆教授在《超越乌托邦与敌托邦》中认为乌托邦与敌托邦都是技术发展的产物,而乌托邦与敌托邦又恰恰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实际上关于技术乌托邦和技术敌托邦的争论无济于事,面向技术本身,我们应该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用新的视角来考虑。伊德从现象学入手,总结出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他不对这些复杂的关系作出评价,而是指出"人与技术关系的严格的现象学分析提出了理解技术的承诺和威胁的最好的办法。只有通过面对技术,我们才能最终理解技术并超越对技术的迷恋和技术的诱惑。"[6]

  吴国林教授的《后现象学及其进展--唐·伊德技术现象学述评》应该说是国外学者对于伊德研究现状的一个总体分析,或者说是对于伊德理论的一些扩展,吴国林教授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石溪分校学习。这篇文章首先介绍了后现象学的来源,在"将实用主义移植到现象学"[7]71的前提下,结合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理论,通过多重稳定性的变更,最后经由实践转向的升华得到了现在的后现象学。然后介绍了后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在意向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在人与世界中的关系,由此提出了工具的意向性概念,最后则是对国外研究现状的述评。

  舒红跃教授的《现象学技术哲学及其发展趋势》着重研讨了现象学的几位代表性人物对于现象学发展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海德格尔着眼于宏观的技术分析,鲍尔格曼和伊德则转向了实践的哲学,日常生活的具体技术都是他们探究的内容,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克努斯和斯蒂格勒则是将技术哲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扩大了研究领域。

  在宏观性研究中,人-技关系理论多被用来呈现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式,这种关系的讨论为人们研究技术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微观性研究。

  在邓线平《论工具的使用方式:兼评伊德的人与工具四种关系思想》一文中,通过论述工具的四种使用方式--想象方式、被动方式、趋向方式与主动方式、转换方式与伊德的四种关系作类比,通过这种类比对于人-技关系理论予以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认为伊德的人与技术的具身关系类似于工具的想象方式,它异关系相当于被动关系,诠释关系类似于工具使用的趋向方式,"伊德的人与工具的背景关系是工具以背景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8]

  曹观法的《伊德的技术哲学》一文,则是分别详细介绍了人-技关系理论、技术与文化、工具实在论,其中人-技关系理论部分则是从实践入手,进行理论与现实的一个关联。

  张来举《在"生活世界"里反思技术的意义--伊德技术哲学初探》主要强调伊德技术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他的"生活世界"概念就是实践性的重要体现,他的实践内容具体来说就是人与技术的相互关系。通过这四种关系,可以看出人类活动的连续性,这种关系也就全都存在于人类活动从古至今的所有时期。

  杨庆峰《伊德工具实在论理论内涵及悖论分析》则主要是探讨伊德的工具实在论的内部逻辑,工具不仅是知觉的延伸,更是一种身体的体验。它强调了工具与主体的一种关联。工具实在论同时也是人-技关系理论的一个深化。

  张春峰《技术意向性浅析》通过研究胡塞尔所说的意向性公式,得出伊德的技术意向性,但是胡塞尔的意向性是在精神、认识层面上来说的,而伊德则将技术引入到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意向性分析中,他的技术意向性更多是从实践层面上来谈的。

  微观性研究则更加注重人与技术的关系,另外还注重人-技关系理论的实践性、意向性,这也体现了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卡尔·米切姆(Carl Mitcham)在《从现象学到实用主义--以技术作为工具》中提到"现象学每次在欧洲引发浪潮都是由于关注现代科技。事实上,二十世纪的欧洲现象学常常被认为是继承了尼采的哲学。而伊德则没有放弃这种批判性视角,在具体经验和实验方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这已成为美国实用哲学的一个特点。""伊德在《跨学科的现象学》中开始对人-技术或者说人-工具这种关系进行现象学分析,以期绘制我们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9]21在鲍尔格曼(Albert Borgmann)的《科学与技术的中介》中评价道"伊德是当代哲学最杰出的一位集大成者,他将现象学与后现代主义相结合,技术哲学与科学哲学相结合,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相结合。他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并且通过他的著作来表达他这些融合的思想。"[9]247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rg)在评论伊德的《技术中的身体》一书曾说道"《技术中的身体》从现象学的角度来探索人的技术延伸,这本书内容涵盖广泛,从虚拟现实谈到了人类的发展。"[9]189伊万·塞林格(Even Selinger)既作为伊德的学生,又作为伊德的同事,对于伊德的思想可以说理解的最为透彻,二人曾合著过一本书,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后现象学:伊德的批判性手册》就是由塞林格主编,是一本介绍伊德理论的著作,内容包含 19 篇国际知名学者对于伊德理论评价的文章。在这本书中,塞林格甚至创造了"伊德学(Ihdeology)"这个词,由此可见伊德的地位之高。

  库马尔·特里帕蒂编著的《以技术为中介的生活世界》是以伊德的理论为基础进行讨论的,文中先是对伊德的多部著作予以总结,通过著作体现其整体思想,应该说这篇文章是对伊德全部著作总结最为全面的文章之一了。然后重点将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与伊德的解释学打通。译者孙慕天先生形容"作者的叙事方法像美术上的散点透视,群雄会聚,人声鼎沸,但其间的主旋仍甚分明。"[10]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的博大精深,它融合了意向性、实践性等诸多特点,这种关系的研究是从根本上来挖掘技术哲学的本质,为技术哲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研究人-技关系理论的同时很少有人能够将这一理论与历史发展进程的联系进行详细论述。实际上,在四种关系中,技术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在远古时期,人类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

  当技术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就出现了伊德所说的具身关系,技术的创造是为人所服务的。技术的发展使之逐渐向自然靠拢,从而产生了诠释关系,这时技术是自然的反映。技术继续强大就会出现技术自主,这就是它异关系。这些都是天人二分的一个表现。而我们最后所追求的应该是背景关系中,"我"与自然再一次达到天人合一,但是这时的世界则是一个技术的世界。这种技术与时代发展的深层关系会为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一丝期许。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伊德技术哲学的理论体系。这一内容研究旨在通过对理论体系的论述,整体上把握伊德的思想,对其思想进行定位,另外分析其技术哲学的特点,从根源上进行理解。

  其次,详尽分析了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这一内容研究旨在通过对人、技术、自然之间关系的阐述,揭示技术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认识的发展进程。

  最后,追踪了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的发展。这一内容研究旨在通过四种关系的依次递进,总结其发展的必然规律。技术由人创造出来,是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技术的作用也加入了改造世界,最终人们的理想是技术能够内化为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再次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阅读、分析、梳理,更加深刻地理解伊德这一理论。由于翻译成文的材料有限,所以阅读国外文献变得尤为重要。

  第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伊德的"身体理论"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相对比以及它异关系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相对比,得出异同。

  第三,系统分析的方法。伊德的人-技关系理论是其技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伊德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人-技关系理论的理解。人-技关系理论是伊德整个技术哲学的基石,工具实在论、技术文化观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同时这些理论又深化、丰富了人-技关系理论。

  第四,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伊德的整个技术哲学形成时间较长,可以说现在伊德的技术哲学理论依旧在扩充、发展着,所以这就需要对其理论的分析不仅要运用逻辑的方法,还要运用历史的方法。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自然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