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否定之否定”原理下人-技关系理论分析
【第一章】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绪论
【第二章】伊德技术哲学理论体系概要
【3.1 - 3.3】具身关系、 诠释关系及它异关系
【3.4 - 3.6】四种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章】基于人—技关系理论的社会发展考量
【结论/参考文献】人—技关系理论的哲学思考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基于人-技关系理论的社会发展考量
4.1 人-技关系理论中的技术进步问题。
在人-技关系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在人经验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甚至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居间调节作用也在不断的变化,伊德的"连续统"概念正是这种变化的一个总结。
4.1.1 具身关系:认识世界的创新。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处于动物时期的我们经历了一段很漫长的时间。那时候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以天为盖地为庐,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获取食物,这就是远古社会人类的生存方式,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用自己的身体来探索这个世界。
一个小石子的使用使得人脱离了动物界,形成了自己的物种,从此走向了发展的另一条道路。石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石器即为工具,工具的使用以及制造也就形成了技术。在简单的生产劳动中,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改造生产工具,并逐渐积累关于自然界的种种知识,所以说技术的产生为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创新。人的认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有所更新。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变得越来越实用、越来越先进,同时也越来越方便。例如火种,远古时期人只能依靠雷电、枯木形成火,发生的情况很偶然,概率很低,火种很稀少,且不易保存;然后人发现了钻木取火,终于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最起码当人想要吃熟的食物的时候,随时能够找到火种;可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此,进而发现了打火石,这样就提高了效率,且易于携带;然后发展到了火柴,火柴的发明不再是纯粹的利用天然的物品,而是加入了人的制造物--化学物品,利用化学的作用来达到效果;最后就是打火机了,打火机和火柴一样,是人的制造物,它是打火机的进化。无论怎样,技术的发明都是以人的便利为目的的。在这个火种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具身关系正是一种技术为"我"所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技术为人认识世界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具身关系是最一般生存意义上的关系,是将知觉扩展到新领域的一种手段。具身关系的创新是相对于技术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来说的,技术产生之前,人类的认识范围较为局限,具身关系是将人的视域扩大化。在这种关系中,人不仅仅是单纯的认识世界,正如打火石进化到打火机一样,技术制造物的加入使得这种关系拥有了改造世界的成分。虽然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同时体现在具身关系中,但是认识世界是一个大的前提,是具身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
4.1.2 诠释关系:改造世界的前提。
在具身关系中,技术是为了方便于人,而在诠释关系中,技术是世界的呈现,更多的是为了准确地认识世界。这就包括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已知世界的探索,另一部分则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这些都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
对于已知世界的探索,实际上就是将可见的以另一种形式再次呈现,这种呈现一般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个目的决定着技术的发展方向。比如莱布尼茨发明的二进制代码被广泛用于计算技术,它是机器语言,虽然数据看起来比较复杂,可是专业的编程人员还是能够解读它所表达的含义。即使是编程语言,也有向简单发展的趋势,以利于计算机的普及,从而发明了更高级的 C 语言等。计算机是对外界事物的一个呈现,同时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改造。再比如说指南针,它的历史演化就包括了磁石、司南、指南龟、指南鱼等等过程,最早人们只是发现磁石能够吸引铁,然后根据这一特性一步一步地改进,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指南针。在进化为现在的指南针以前,人们发现了磁感线,磁感线的存在恰恰表示出了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
在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方面,则是将不可见的呈现出来。要提到的就是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并不代表它就不存在的。世界上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不同的存在状态才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对于这部分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就如磁场的存在为我们改进指南针提供了帮助,而指南针对于后来的航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航海的经历扩大了我们对于整个世界的了解,扩充了地图的版图,这些都为我们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前提基础。
人们通过技术来改造世界,需要的是知识体系,有了这些科技知识,才有了更多的发明创造。而诠释关系是一种文本的诠释,恰好可以为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电磁波经过赫兹的验证,确立了它物理学的地位。而我们现在对于电磁波的应用,简直是不胜枚举,手机、广播、微波炉,这些技术产品恰恰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工具。
在诠释关系中,可以说处处存在着知识,为了精确地图上的标示,人们创造了地理学;为了研究指南针的构成,人们创造了电磁学。这就说明无论是对可见的呈现还是不可见的呈现,诠释关系都为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理论前提,为改造世界而做出了充分的准备。但同时诠释关系中很多的技术并不像具身关系那样与我们息息相关,比如多普勒定律,相信高中物理大家都接触过,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应该记得的也只是这个名字或者单纯的记住了一些概念、定理,实际上我们常用的彩超就是应用多普勒效应制造而成的,可是医生不需要明白彩超的工作原理,只需要对彩超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所以说诠释关系最主要的是解读的能力,能够读懂信息的表达。诠释关系也有认识世界的作用,很多技术现象都是几种关系的一种混合,在具身关系-诠释关系-它异关系这个连续统中,诠释关系处于中间位置,就必然担负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4.1.3 它异关系:技术自主的基础。
它异关系中,技术与人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主体,技术是一种焦点技术。这种关系就不像诠释关系一样,只是提供一个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而是不仅可以改造世界,甚至可以超越世界,成为独立个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技术自主。在这里,世界提供了一个"我"认识技术的大背景,"我"的直接认识对象就是技术,所以说正是有了它异关系,技术自主才成为了可能。
技术自主论由埃吕尔提出,最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技术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为人所控制。不仅如此,技术还会强势地影响到社会和人的发展中。在当今社会这种例子屡见不鲜,电脑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应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每天行色匆匆,同时这种感情上的缺失使得人越来越冷漠。社会是由单元的人所组成,团结合作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互联网技术已经使得社会的发展偏离了原有的轨迹。
技术的发展已经扩展到人的一切领域,技术的进步总是以牺牲其他客体为代价的。技术带来的有益和有害的结果往往密不可分,至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短期内一般不能看到结果,而经过长期检验以后,对人类有益的技术就会世代相传下去,而对人类有害的往往会引发其他的问题,后果不是仅仅依靠技术本身就能解决的。这也就引发了人们对于技术的争议,悲观主义者们常常以技术自主论、技术决定论、技术统治论来强调技术的后果,技术通过自身发展,不仅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还能够决定人类的未来,最终世界由技术来统治,人类终将成为技术的附属品。
这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技术的一个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而是现在技术引发的问题已初现端倪,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必将为子孙后代留下隐患。乐观主义者则沉浸在技术创造的天堂之中。二者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是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它异关系中的技术自主,则是将这两种观点存而不论,不去畅想更遥远的未来,而是关注当下,面对现实。
4.1.4 背景关系:技术内化的理想。
在背景关系中,技术"貌似"已经不存在了,可实际上是无处不在,这就比它异关系要"含蓄"很多。在它异关系中存在的技术自主,是我们当前很多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根源,可是技术内化的状态就可以扭转这种局势。克隆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增强人的能力,如果不是创造一个新的生命,而是在"我"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加强,就不会存在克隆人的种种伦理问题了,但是现在的科技还不能达到,所以说只能是一种理想。实际上"人类基因组计划"正是在为这种理想而努力着,科学家们试图解析人类身体里的每一对基因,绘制成为基因图谱,计划就是预防疾病,希望能够在医药、农业、生物、食品等方面做出贡献。正是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于自身的了解才更加的清晰,这样才有可能把人类变得更加强大,才能实现完全的背景关系。
除此而外,有机建筑也是背景关系的一种集中体现,有机建筑崇尚自然,期许于从自然界中获得创作灵感,将建筑这种人工物完全的融入自然中。
通过对技术逐渐进步的深层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技关系理论实践层面的作用。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充分地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但当今很多社会问题也应运而生,比如说环境污染。城市里汽车的普及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为环境问题一度将城市内的重工业企业全部搬离了城市中心,但是现在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且看逢年过节出行的车辆,虽然呈现了我们国家的繁荣发展,但人们要为之承担的后果是严重的。现在国家提倡绿色出行,呼吁大家出门时候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定时间内的车辆的使用,但现在购车数量依旧持续增加,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问题。而如果用人-技关系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异化问题,也就是技术处于一种它异关系中,而对于它异关系的克服,则是使用背景关系来解决,由此得出我们如果将汽车这种技术内化,使得人自身能够拥有高速度,汽车尾气的问题也就能够消失了。
人-技关系理论是从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应该说是从技术的内部来寻找原因,这就与社会-政治批判传统、和人类学-文化批判传统的技术哲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们更多的是从社会、政治、文化、体制这些外因来寻找技术问题的根源,这种追根究底实际上并没有触及到技术的内核。而人-技关系理论才是对于技术的解析,才接触到了实质,这是理论层面的分析,而不是社会建制层面上的。不仅如此,这种内因的探讨没有对技术予以过多的批判或者赞扬,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4.2 人-技关系理论中的技术地位问题。
4.2.1 具身关系中技术趋近于人。
文明伊始,技术的创造即为"我"所用,技术是人类的附属物,是依靠于人而产生、发展的,具身关系就是世界的种种现象使"我"产生探究的想法,然后将"我"的想法变为现实,所以在具身关系中,技术必须趋近于人,这就如同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一样。从古至今,人们都有飞翔的梦想,随着风筝、孔明灯、热气球的发展逐步进化到了飞机,飞机可以说实现了人们上天的理想。在当下,乘坐飞机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曾有报道说,飞机实际上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一种交通工具,只不过每次发生空难都是伤亡惨重,所以关注度比较高,而我们生活中每天会发生上百起大大小小的车祸,反而不当回事了。无论怎样,飞机的安全问题依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飞机失事事件的逐渐增多,人们也在不断反思、改进技术。再比如说人们用笔写字,效率不高而且耗费人的体力,所以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能够有一种工具来代替笔,键盘应运而生。人们在键盘上面打字,方便省力,可是现在我们再拿起笔来往往会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这应该说是我们人类的进步呢还是退步呢?所以技术使人们生活安逸的同时总是带来着一些弊端。
4.2.2 诠释关系中技术趋近于自然。
诠释关系则是世界的种种现象使"我"产生探究的想法,而探究的结果就是一种新技术或者新知识的产生,所以说技术是世界的一个写照,是一个放大或者缩小了的体系。人类的文明是依靠文字和语言而传承的,在这种信息传递过程中,文字会随着人的经验而不断丰富,最后成为了我们现在所学习到的知识体系。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成像技术,它都是反映真实存在的,所以说在这种关系中,技术是趋近于自然的。海王星又称作"笔尖下发现的行星",它不是科学家直接通过观察得到的,而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以后,才通过天文观测得到了证实,从此人类的天文史上又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其实每次发现一种新的存在,都会觉得人类和世界又靠近了一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发现,当"我"认识的终点停留在文本上的时候,技术就有了相对的灵活性。技术会由于"我"个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不同的技术。
4.2.3 它异关系中技术趋近于人与自然的对立。
在它异关系中,技术的地位可以说是最高的。技术有其自己的发展、变化规律,不受到人的制约。在这种关系中自然的地位被弱化为背景,所以技术更加不会受到自然的制约,因而技术处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当然在这种关系中,人和自然也不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塑料袋的使用为人们带来便捷,可是废旧塑料袋造成的污染也是自然所无法承受的。因为人们的需要,塑料袋一直在流通中,可对于塑料袋的处理一直没有良好可行的实施办法,现在普遍使用的还是自然降解。而这种办法就会污染地下水,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这种对人、对自然的破坏就是技术异化的体现,技术异化是它异关系的一个独有特点。在这种关系中,"我"与技术都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同时"我"与技术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二者的发展速度决定着谁制约谁。
人类现在过多地依赖技术,日新月异的技术在这种竞争关系中很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说在这个"用进废退"的自然中,技术会不会把人类淘汰掉依旧成为一个问题。
4.2.4 背景关系中技术趋近于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背景关系中,技术的地位貌似是由前景退到了背景,但实际上在它异关系中人和技术的不和谐在这里都和谐了,这种背景是技术的不可或缺。在这种关系中,技术与人、自然共同发展,彼此协调。很多人认为现在很多的社会问题是由技术引起的,所以强调应该回归到完全没有技术使用的时代,这种设想是不现实的。毕竟我们现在时刻在享受着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离开了电,相信没有一个城市能够运转下去。所以背景关系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让我们在技术的背景下,来重新认识世界。
技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又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普遍技术化的时代,技术的高度社会化、普及化和一体化是不争的事实。技术活动不仅是提高综合国力、改善生活质量、保障民族安全的基本手段,而且也是现...
承认并探询知识的可靠基础是人类的古老理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大多数思想家都追求确定无疑的知识,他们在自然科学中找到标准的范例。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结论和科学的假定都是不容置疑的,科学成为理性的代名词。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弗洛伊德和...
一、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定位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问题1.自然辩证法教育中基本理论的特质---确定性众所周知,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奠基的一门科学,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统一...
自STS在中国诞生以来,国内一直延续着学派述评和思想评介的研究道路,应该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STS学者较为全面的了解了国际STS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初步构建起了STS研究的理论图景。目前,STS一方面要走形而上式的理论研究,为STS寻找合法性哲...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它深刻地揭示...
一、引言虽然在高中和本科的一些政治课上已经接触过过自然辩证法,但是这些课程都只是粗略的提了一下,并没有详细地介绍。这学期开了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让我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深层面的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对我们的思想形成、科学认知、思...
第3章伊德人-技关系理论的思想内核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技术在其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为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甚至为人提供了改造世界的思考。但是其中技术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由于变化决定了人-技术-世界之间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差...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论述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从这一角度出发...
摘要:科学是我们现代社会赖以发展的有力保障,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文明提升,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但辩证的看,万事万物的存在都会产生他们的对立面,科学的对立面就是反科学、伪科学。自从科学诞生的那天起,反科学和伪科学也就应运而生,科学注定...
忽视甚至歪曲黑格尔哲学之于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影响,是造成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直接原因。这集中体现为,以非反思的形式解读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批判。而后者毋宁是在理论思维缺席的情况下,对哲学基本问题采取常识性理解的后果。如此一来,黑格尔的全部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