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

马克思自然观制度维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08 共4821字
论文摘要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论述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从这一角度出发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人的异化,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克服生态危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社会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制于社会经济结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只有在社会的条件下达到统一。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媒介,一方面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另一方面劳动过程又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经济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他们的互相联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过程。因为,这种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

  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受制于社会经济结构,因此,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制度不同,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同。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社会形态中,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人类只能生存在自然的怀抱中,成为自然之子。人与自然处于浑然的统一状态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依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是“第二大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普遍拓宽,人们的交往范围、社会需求都扩大了。

  但是,这种普遍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对物的依赖来实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追求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充分,支配着生产和交换就所制造的或交换的产品的效用而言———也完全退居次要地位了;销售时可获得的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

  而“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量变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资本主义的贪欲造成的生态问题,在马克思时代已经显现出来了,马克思已经看到“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堕落、腐化,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共产主义社会是“第三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克服生态危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只有在社会主义中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并且为避免生态危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当前我国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滞后的根本因素是制度。

  二、现阶段我国生态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河流断流等。最近几年雾霾天气又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为民众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PM2.5也成为网络流行的新名词,据2013年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中国气候变化绿皮书研究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雾日数呈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连续6天的霾的过程的次数,是20世纪的3.1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避免生态危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但是中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因此我国出现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并日益丰富的体系,这个体系是由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构成的一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体系。这个体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作用与反作用过程中,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产生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大量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

  而且,这种制度建立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基础上,是一个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减少制度漏洞、克服制度弊端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它的发展和完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成不变的,也是处于不断变革过程中。党的十七大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制度的真正完善依赖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还应包括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党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十七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又将生态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十八大中我们才提到“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才逐步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当中,从而在发展中出现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经济价值、轻视生态价值,重视污染治理、轻视生态建设的现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除包括基本制度以外,还包括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我国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在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为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奠定了基本制度基础。但是,市场经济本质是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而如何发展与制约资本与自然的利益关系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导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现阶段,我国出现一系列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历次党代会和中央全会的文件中有许多关于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党史、国史上第一次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这说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只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生态问题,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建设,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性优势。

  哲学有一个基本原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在发生着变化,先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的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各个领域制度建设的发展,不等于能够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性的功能。加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的协调性才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化优势。因此,我们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的协调性,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比如:在经济领域要建立生态文明产权制度;在政治领域建立生态行政制度;在文化建设领域建立生态文明宣传制度;在社会领域建立生态文明社会参与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除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基本制度建设,还应加强生态文明本身的具体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发挥制度的引导、规制、激励和服务等功能,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从系统论要求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内容。生态文明决策制度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统筹各方的力量形成合力,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事项;生态文明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体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成效的指标纳入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925.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4-565.
  [5]张敏.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18-21.
  [6]宋仲夏.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0(10):274-275.
  [7]魏广志.多视角分析马克思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兼谈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J].北华大学学报,2014,15(2):115-11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返回:自然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