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

运用新唯物主义自然观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08 共2398字
论文摘要

  生态危机是全球性的危机,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加以关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代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都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重大现实课题。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上有着先行指导意义。在当下中国,在理论上应该坚持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来应对生态危机,在实践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谐发展,进一步吸取发达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教训,避免其内在缺陷,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健康发展。

  1、坚持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长期以来,不少人误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等同于旧唯物主义,所以,要以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首先必须根除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残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其实就是要解决思维方式的问题,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整体建设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伴生的发展观就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为核心,人成为生产的工具。所以,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在发展观上加以转变,自觉践行可持续发展观。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以丰富的资料揭示了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危机,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种新的发展观既以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前提,又充分认可人在自然面前的积极的能动性。

  我国是一个后发型国家,在加快改革开放、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为了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我党领导集体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理论。其中心思想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2、坚持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把自然环境纳入社会历史的视野之中,把自然界称作“感性的外部世界”,认为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的基础和环境。按照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人与自然互为对象,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把自然看成是我们的“无机身体”,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自然作为确证、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位。“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取向。它强调尊重人的存在价值、需求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与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人与自然统一的观点是内在相通的。而“人类中心论”主张一切人之外的存在都是为人而存在,其它都是工具。“人类中心论”的两个理论支柱是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这两大原则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凡事物极必反,恰恰是近代西方哲学对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过分膨胀导致自然观上的片面化、机械化。所以我们不能笼统拒绝任何意义上的“人类中心论”,应当反对的只是“人类绝对中心论”。因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一方面,应当认真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在世界观上给人们带来的错误指导,将人的目的、计划同自然界的规律性相结合;另一方面,又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辩证思考,不盲目否定或肯定,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否则非此即彼,只会走向极端而不能正确解决问题。

  3、坚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导致劳动异化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要扬弃异化劳动,必须扬弃私有制,必须变革整个社会制度。这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想境界的实现,只能依赖于共产主义制度的实现。马克思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是通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要途径,从根本上铲除人与自然对抗的社会弊端,消除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和解。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首先,倡导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水污染防治,保障城乡饮用水源安全;加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保障食品安全。加快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提高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其次,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的统一。从我国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综合考察经济增长指标,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

  最后,转换消费方式,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健康消费的观念。在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存在着劳动异化,而且存在着“消费异化”,即通过制造“虚假的需要”,来对人们实现强迫性的消费。人们通过金钱获得物品的目的,是为实现一种被刺激起来的虚幻满足,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强化了生态危机。我们应当扼制人无尽欲望的膨胀,引导并确立合理、文明的消费观。中国人口多,资源十分有限,倡导文明、健康、适度的消费观尤其有必要。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8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返回:自然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