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重要作用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07-27 共5380字
摘要

  长期以来,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发展模式,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破坏,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不断衰竭,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为消除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趋势下,对解决当前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哲学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这一思想为人类发展方式变革提供了哲学依据。

  它有利于消除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伴随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盛行蔓延,使得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世界观长期占统治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就认为“人是目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人类主宰自然界,自然应当为人类提供满足其利益所需要的一切”,这些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观念一再被强化。

  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在历史进程中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推动人类努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在指导人的活动中日益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仅看成是利用被利用、征服被征服的关系,而看不到两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体的关系。结果是人类一味地掠夺自然,不顾及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导致日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资源能源问题。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和破坏,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酸雨和雾霾严重侵扰着人类的生活,威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物种逐渐减少,珍稀生物濒临灭绝,生态灾难愈演愈烈。而人类要想摆脱现实的能源环境危机,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就必须抛弃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摒弃狭隘“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树立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思想。

  生态中心主义则与人类中心主义恰好相反,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基石,反对人的主体性和人道主义。①生态中心主义反对人的主体性和人道主义,为保护自然不惜牺牲人的生存权利,走向反人道主义误区,是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又一变种。

  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彻底消除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时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指导人类科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并严格做到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超过它的再生能力,对废弃物的排放也不超过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依据适度原则,强调要正确维系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持续性与整体性的掌控,从而使人与自然实现能量互补,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危机还不像现在这样严峻,但他们较早洞察了这一发展趋势,提醒人类要提高环境保护重视程度。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与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因此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够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它有助于人们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危机为使命、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它是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它以整体的思维看待人与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体统一,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协调。在当代,人类要摆脱生存危机,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必须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大自然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到发展系统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和逻辑起点,也是人们深入反思以往发展道路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只有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使每个人明白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实践中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社会精神风貌、社会经济发展、公民行为方式等,本质上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是维系人类生存繁衍的根本保障。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强调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更新人与自然对立的旧观念,变革不合理的社会体制和生产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危机重重的当代,人类需要普遍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取向,要从思想认识上真正的把握好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构建生态文明文化,以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导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发展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旧的发展模式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十分严峻。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们解决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启示我们必须摒弃唯GDP的旧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主要局限于经济增长。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往往无视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的承载能力,盲目的开发,滥采滥伐,依靠资源能源的消耗和资金投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一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教训沉痛。因此必须要克服旧的发展观念,明确社会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发展是硬道理”决不能片面理解为追求GDP的增长是硬道理,还必须要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反思旧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唯GDP的旧观念,树立绿色GDP的新观念。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杜绝“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肆意开发开采自然资源的短期行为,在经济活动中要确立起资源有价、环境有价的绿色意识,确立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这清晰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

  它启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旧的发展方式。工业革命以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天、地、水、空气都遭到严重破坏。据资料显示,近年来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每年上升0.14℃。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废水、废渣、有毒有害物质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局部地区水源污染与破坏严重。我国雾霾连城,20多个省市无一幸免。长期沿袭的“投入推动、结构失衡、数量扩张、效益低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占较大比重,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严重后果。

  要从根本上转变旧发展模式,必须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很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很大,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较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了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引发了严重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要彻底转变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清洁能源代替利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将社会发展调整为一个污染少、消耗少、效益高、人民得实惠多的新结构中来,努力挖掘新能源,探求和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在以改善人与自然关系为目标的前提下,坚持走中国式可持续发展道路。

  它启示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起节约资源的新观念。传统工业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大量投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循环往复。“大量生产”带来了经济增长,“大量投入和大量消费”是支持“大量生产”不可或缺的手段。企业要不断追求利润,必然要把现有的消费量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过度的高消费又刺激了企业盲目开采、掠夺资源,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工业化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无节制的开发及过度耗费,已使其出现储量的危机。乱砍滥伐导致了全球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逐步消失,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全球每年有660万公顷土地变为沙漠。地球上过半的资源已经被透支和消耗。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经济总量已排全球第二,但是能源消费量也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做到:

  首先,必须树立节约也是一种发展方式的新观念,制定兼顾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长远规划,完善节约资源的环保法规,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制。把构建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要使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切实参与其中。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进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以生产劳动为中介的,资本主义的生存使人与自然正常的物质交换受到阻碍,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马克思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思想。他认为通过消耗最少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生存、生产需要的物质能量,在“最合适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人与自然合理交换物质的过程,人们要理性开发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与良性循环。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决策。合理利用废弃物,使之形成资源的合理利用。回收可以循环利用的垃圾及废弃物,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最后,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生活方式。在物质生活领域,倡导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倡导厉行节约。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过度消费与消费不足两种现象。要引导相对富裕的人适度合理消费,杜绝资源浪费;扶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成为时尚。充分激发消费者绿色消费的热情,共同追求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杜绝生活日用品的豪华包装,如烟酒、食品等。倡导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一张纸的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来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的转变,为绿色消费提供保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的新风尚。

  它启示我们当前推进城镇化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城镇化过程必然会带来人口聚集、产业聚集,从而引发新的生态环境、资源、能源问题,因此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③只有二者协调双赢,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城镇化建设应该注意结合地域特点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规划布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能源,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而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提高城镇综合实力,促进城镇化向低碳、环保、绿色、宜居方向健康发展。要解决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必然会对资源、能源带来巨大的消耗,使原有生态系统平衡遭到一定破坏,会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社会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环保、景色宜人的宜居城镇,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和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只有构建好生态文明,才能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人们也才能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也随之升高,从而激发创新活力,为共建幸福城乡提供了内在动力。

  最后,城镇化建设必须要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伴随城镇化建设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资源、能源。生态系统内部平衡会被打破,进而会导致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明确的是,城镇的发展繁荣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总之,新型城镇化应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应是低碳、环保、绿色宜居的城镇化。只有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最终实现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续发展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自然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