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前,哲学自然观一直深受古希腊的二元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自然观上呈现二元的特点。认为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分离,自然是人类发展的阻碍和敌人,自然的存在是人或人的精神存在的附属物。
一、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在实践中有人化的自然也有自然的人化,人具有自然属性,自然也摆脱不了人的影响。马克思的多维自然观包含作为一切存在的总体、基础的自然;供人类各种活动的场所的自然;作为物质生产的要素的自然三个方面。
马克思没有集中的论述自然观,而是散见于著作中。A·施密特:“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极少讲到自然‘自体’,可是这并不能说明在他的社会理论中,自然所占的位置并不重要。事实恰恰相反,这正是马克思的独到之处。”西方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原始唯灵论、近代形而上学,到现代的理性自然观。原始唯灵的自然观把自然视为神灵,不可触怒,并将自然的本原归结于当时不可认识的自然物质。但是马克思认为:“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不试图越出……,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
但是从人的实践出发,人需要在这样的一个活动范围内达成目标,人类需要在总和的自然中进行自身的活动。即虽然“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自然不仅是动物和人的总的活动范围,人还是自然的构成部分,人是所有自然存在物之一。他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虽然人比动物的活动的领域更广,但是从生存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
从人的具体的意识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来看,自然是这些生活的唯一来源。“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人只有在这种交互下,才能不致死亡,才能有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从实践的意义上看,自然是实践的基础,是实践活动的场所,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无机物、有机物的总括。
然而,马克思对自然的理解并不限于此,他在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范围内,对自然进行了进一步的认识。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其活动都有历史前提,人生活的自然是前人活动过的自然,人作为现实活动的人,现实历史的人,在此看,人类的自然不再是离开人的活动的自然。虽然“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作为存在物又不限于此,因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
在人的世界里,自然不同于动物世界的自然,它是实践的对象,是在经过改造的人类的自然环境。自然具有了属人性。并且,在这种作为活动环境的自然中,生存方式也呈现出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不同。“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因此,在人类活动环境的自然中,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变得紧密,真正成为人类独有的依存环境。
从物质资料生产的角度,他认为自然还是物质生产的要素,是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物质生产过程的劳动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物质生产活动(劳动)是这样的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劳动对象、劳动资料都是来自于自然。“比如土地、水以及从水中分离出来的即捕获的鱼,在原始森林中砍伐的树木,从地下矿藏中开采的矿石和已经开采出来的正在洗的矿石等都是天然的劳动对象或原料”
从这一角度说,尊重自然,对物质生产过程至关重要。把自然作为生产的要素就把自然放到了历史发展的中心,完成了从实践出发的整个自然的多维理解,形成了完整的自然观。
二、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及自然时说:“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运行的。”并且他对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规律是“在总的方面已没有任何怀疑的东西”“在自然界里,正是那些在历史上支配着似乎是偶然事变的辩证法运动规律,也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认识自然的辩证运动规律,不管是理论上,还是现实需要上都是必要的。因为,以往的旧的自然观,没有从自然的规律出发来认识自然的运动。旧的自然哲学观的缺陷在于:“不承认自然界有时间上的发展,不承认‘先后’,只承认‘并列’。”
在对辩证自然观的具体分析上,他认为从作为客观基础的自然出发,自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并不像经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认为的那样自然是僵化,停滞不前的死物,只在人的活动中才是运动的。“理论自然科学的进步……使最顽固的经验主义者也日益意识到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失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在辩证自然观的核心问题上,他认为那种想象的区别和对立只是我们带给自然的,自然本身并不是绝对两分或明确的。这种看法正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狭隘性所在。跳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才能正确的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辩证运动规律。建设美丽中国是人们的美好期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和制度建设。
从历史唯物主义看,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正确的自然观,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学习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
参考文献:
[1][德]A·施密特著,欧力同译.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随着当今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危机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生态危机,国内外学者纷纷到马克思的着作中力求挖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寻找根治生态危机的...
长期以来,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发展模式,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破坏,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不断衰竭,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人与...
三、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通过对马克思的自然观形成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自然的定义、人和自然关系的发展阶段及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重维度去把握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一)...
1国内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研究科学与人文的分歧20世纪中叶,发生了以系统科学兴起和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科学革命,钱学森在总结了现代科学的新发展后指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系统科学的桥梁,可以称为系统观或系统论,它将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论述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从这一角度出发...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全会中再次强调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主题建立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基本原理,具有...
一、从日常生活中来考察人和大自然的融合(一)庭院的设计日本人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即使是建筑或庭院,在日本也为要保持自然的样子而努力。欧美的庭院内树木、石头都按照几何学整体设计。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传统的庭院是重现自然的一部分的风景式的庭院...
结语马克思自然观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涵着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马克思立足于新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系统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在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
一、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之前的西方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有机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而马克思的自然观则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形成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是在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
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第2版),由李向前于1975年3月用景颇文搜集整理,其采访对象是当时盈江县支丹山的大斋瓦(斋瓦:景颇族举行目瑙舞时吟唱历史的祭司)。全书由序歌、天地的形成、平整土地、洪水、宁贯督娶亲、目瑙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