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曾多次提议重建自然哲学,他说,“自然哲学的重建适逢其时,应当不辱使命。”他又说,“自然概念不单是来自科学实践,甚至不取决于新发现的经验事实,它有着更广阔的背景,这就是自然哲学何以可能的根据:超越科学批判自然观念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我完全同意的上述观点。
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吴国盛教授提出,现今涉及自然哲学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超越科学,从终极意义上确认科学世界图景的对象性、非本体化,确认人和人类历史的现实的生活整体作为哲学的最终依据;诉诸历史,把自然科学的建设性成就作为超越的起点。
作为一个经历了半个世纪科学研究的过来人,从自己经历中也产生了不少超越科学的自然哲学问题,这些问题靠科学界自身是不可能回答的,非常希望了解哲学家们的意见。本文拟提出一些笔者心中的迷团,向哲学家请教。
1.自然的属性是什么?遵循几条基本规律是不是自然的一个属性?科学家作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提是确信一切自然行为都遵循固有的规律,因而发现和证实这些规律的研究才有意义。问题是自然会不会每时每地都遵循固有的规律?人是自然界的精灵,再理智的人也会有无意识的举动,何况自然?
2.自然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人体有器官,地球有圈层,宇宙有星系和星河,但是自然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自然的结构有没有规律可循?对称和反对称是否是自然结构的规律?对称为什么会破缺?
3.自然是怎样组织起来的?自然有没有意识?如果自然没有意识,为什么会出现经常性的平衡态,看起来这些平衡态就是自调节或自组织的结果?自然的组织有没有规律可循?万有引力是否是自然组织的规律?地球自转和地壳均衡、适者生存和生物链,是否是自然的自组织的结果?
4.自然演化的轨迹是固定的还是各态遍历的?还是二者都有?各态遍历的轨迹遵从什么样的规律?
5.自然科学分科越来越细,知识之球越滚越大,它与未知世界的接触面也越来越大。然而,一切自然科学知识都是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科学家创造语言的能力很有限,大量借用已有词汇必定导致概念的混淆。怎么办?
6.知识之球指数增长,人工智能也飞速发展,但人脑细胞缓慢增长,远落后于知识总量增长的速度。缓慢增长的人类智能会不会到达一个临界点,这时人类已无法控制飞速发展的知识之球和人工智能?有什么办法能够实现“知识爆炸”与人类智能增长之间的平衡?
7.发展科学是为什么?对达尔文、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科学家来说,他们思考科学问题只是为了解开自己心中的迷团。但是社会并非如此。教会研究科学是为了解说上帝神圣的智慧,政府支持科学研究是为了富国强军,巩固政权。按现在通用的说法,发展科学是为了人类的福祉。什么是人类的福祉?使人活得更加舒服是人类的福祉吗?如果人人都活得非常舒服,不就成为动物园中的熊猫了?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中国人民作了科学的启蒙,但是并没有使自然哲学观在中国生根,源于的自然哲学观的科学精神也来不及在知识界普及。
中国改革开放36年来,工程技术突飞猛进,技术科学也迅速发展,但是相比之下基础科学的进展相形见绌,正是与自然哲学观和科学精神未能在中国普及有关。我们期望着人文方面的思想解放运动,为自然哲学观和科学精神的普及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吴国盛.自然哲学的历史与现状.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5):49-55.
[2]吴国盛.重建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2):47-52.
[3]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Edgar Morin.方法:天然之天性.吴泓缈,冯学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杨文采.关于固体地球系统运动规律性的三点推论.地学前缘,2001,8(1):1-8.
[6]Dampier W.C.科学史,李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杨文采.系统论笔记.载杨文采《东亚古特提斯域大地构造物理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378-443.
[8]杨文采.复杂性与各态遍历假说.科技导报,2008,26(3):3-4.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随着当今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危机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生态危机,国内外学者纷纷到马克思的着作中力求挖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寻找根治生态危机的...
长期以来,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发展模式,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破坏,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不断衰竭,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人与...
三、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通过对马克思的自然观形成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自然的定义、人和自然关系的发展阶段及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重维度去把握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一)...
1国内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研究科学与人文的分歧20世纪中叶,发生了以系统科学兴起和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科学革命,钱学森在总结了现代科学的新发展后指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系统科学的桥梁,可以称为系统观或系统论,它将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论述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从这一角度出发...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全会中再次强调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主题建立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基本原理,具有...
一、从日常生活中来考察人和大自然的融合(一)庭院的设计日本人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即使是建筑或庭院,在日本也为要保持自然的样子而努力。欧美的庭院内树木、石头都按照几何学整体设计。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传统的庭院是重现自然的一部分的风景式的庭院...
结语马克思自然观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涵着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马克思立足于新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系统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在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
一、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之前的西方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有机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而马克思的自然观则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形成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是在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
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第2版),由李向前于1975年3月用景颇文搜集整理,其采访对象是当时盈江县支丹山的大斋瓦(斋瓦:景颇族举行目瑙舞时吟唱历史的祭司)。全书由序歌、天地的形成、平整土地、洪水、宁贯督娶亲、目瑙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