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近代自然哲学家以近代机械力学为基础,与唯物主义相结合,概括和总结自然观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自然观.它是历史上相继的自然观状态的一种形态或一种阶段.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与哲学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从 15 世纪到 18 世纪,工场手工业替代家庭手工业,生产技术逐渐改进,自然科学逐步冲破宗教神学观念的束缚,其中力学发展最快,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伽利略将试验方法和数学演绎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物理学领域,使机械论自然观表现出了 "自然的数学化,质还原为量,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上帝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特征.牛顿统一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他认为物体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惯性是其本质属性,运动需要借靠外力,宇宙是一个依照某一运动规律被设计出来的机械装置.之后近代的自然科学都以力的概念和机械运动的规律去研究自然科学的其他现象.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法国的笛卡尔奠定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世界的运动都是按照力学的定律来运动的,并用这种机械的观点去解释一切物质运动,包括宇宙中星体的运动、复杂多变的人体运动,甚至是生命有机体的动物生理运动.这种物质的运动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可以为事物所主导的运动,而是无生命的运动.他认为世界被严格区分为形体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部分,它们都有上帝这一个共同的来源; 伴随着这种区分,他同时也将人类社会中的道德与人文同自然哲学和科学进行了分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西方近现代的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均受到来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影响,然而仍然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对其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进行了批判,对其扬弃后发展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 "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因而,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看来物质的运动无非只是位置的不断变化而已.他们只是把运动看做是机械的运动,而没有看到其他的运动,用机械运动的特点掩盖了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具有客观性,运动过程包括进化和退化,事物运动的方向最终都是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
把一切质的差异都归结为量的差异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而上学的一个表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质量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质变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否定了质自身的规定性,又否定了不同层次的量的各种规定性,因而把量的范畴抽象化、绝对化.例如他们认为,可以用事物量的变化来将一切质的差别和变化归结起来,否定质变的存在.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孤立、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指导下的自然科学研究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用孤立的观点来否定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用静止的观点来认为事物在本质上从来不发生变化,将自己归到了造物主创造整个自然界的唯心主义营垒中.16 -18 世纪的自然科学大部分领域和学科正处在搜集资料和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的初级阶段.如生物学家林耐把各种植物孤立起来进行分类,认为先要知道生物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然后才能研究他们是怎样进化的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将研究对象进行分解加以研究的方法由于受研究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成了孤立、静止的研究自然界的方法.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自然科学上没有突破神学的桎梏.虽然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束缚,如牛顿就用力的概念和机械运动的规律去揭示一切现象,得出了严格的用数值来表示机械因果性的公式.但是牛顿认为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物质本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体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提出了所有运动变化的原因都在物质外部的外因论.牛顿把这个外因归结为 "神的第一推动力",又陷入了神学的桎梏.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影响了经济学,受其支配下的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认为自然中存在心灵和物质这两个实体,二者独立存在而不相互依存,各自有着不同的属性,一方的变化不会引起另一方的变化.这种观点影响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造成了自然与人的对立,导致人们对自然伦理的冷漠,是人们的自然观发生了异化.资本家为了经济利益和剩余价值,不断去更新技术去开采自然资源,对污染物进行毫无节制地排放,破坏了生态平衡,最终造成了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不平衡.
结语
本文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入手简要介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然后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角度对其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局限性进行了评析.由于对自然科学仅处于概念上的了解,且缺乏对人类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自然观的深刻理解,因此无法很好得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准确地对机械唯物主义主义自然观进行评析.知识的欠缺和方法的不严谨导致本文没有以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具体局限为参照进行研究,仅仅停留在了简单笼统的论述上.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9 卷) ,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
[2]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 1975 年版.
[3] 李尊,刘晓君: 《机械自然观的思想基础及影响》,载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年第 6 期.
[4] 林定夷: 《十九世纪: 自然科学家对机械论的辩护与批判》,载《暨南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1990 年第 2 期.
[5] 杨文义: 《评析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载 《雁北师院学报 ( 文科版) 》1996 年第 4 期.
[6] 周碧雯: 《旧唯物主义: 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哲学根源》,载《大连大学学报》2013 年第 4 期.
[7] 吴彤: 《论机械自然观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载 《内蒙古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 年第 1 期.
[8] 曾建平: 《西方机械论自然观兴衰之省察》,载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2 期.
[9] 谭妹冬: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载 《前沿》2003 年第 8 期.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随着当今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危机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生态危机,国内外学者纷纷到马克思的着作中力求挖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寻找根治生态危机的...
长期以来,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发展模式,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破坏,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不断衰竭,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人与...
三、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通过对马克思的自然观形成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自然的定义、人和自然关系的发展阶段及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重维度去把握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一)...
1国内马克思恩格斯辩证法研究科学与人文的分歧20世纪中叶,发生了以系统科学兴起和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科学革命,钱学森在总结了现代科学的新发展后指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系统科学的桥梁,可以称为系统观或系统论,它将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论述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从这一角度出发...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全会中再次强调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主题建立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基本原理,具有...
一、从日常生活中来考察人和大自然的融合(一)庭院的设计日本人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即使是建筑或庭院,在日本也为要保持自然的样子而努力。欧美的庭院内树木、石头都按照几何学整体设计。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传统的庭院是重现自然的一部分的风景式的庭院...
结语马克思自然观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涵着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马克思立足于新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系统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在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
一、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之前的西方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有机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而马克思的自然观则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形成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是在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
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第2版),由李向前于1975年3月用景颇文搜集整理,其采访对象是当时盈江县支丹山的大斋瓦(斋瓦:景颇族举行目瑙舞时吟唱历史的祭司)。全书由序歌、天地的形成、平整土地、洪水、宁贯督娶亲、目瑙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