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论文 >

临床验证西药加中药清热化湿安肠汤治疗秋季小儿腹泻疗效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4-03 共2066字

论文摘要

  小儿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RV)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肠炎,又名“轮状病毒性肠炎”,好发于每年的秋、冬两季(9~12月),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其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10次左右,呈稀水蛋花样,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患儿常因腹泻失水过多,出现高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危及患儿生命。笔者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运用清热化湿安肠法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显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小儿秋季腹泻病例均来自南阳医专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和住院患儿,按就诊顺序以3∶2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男68例,女52例;年龄(11.56±10.44)个月;病程3~5d,平均4.5d。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13.12±9.88)个月,病程2~4d,平均3.5d。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脱水程度、体温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卫生部颁布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①急性起病;②大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③伴发热、呕吐、脱水、电解质紊乱;④大便常规白细胞<5个/hp;⑤大便RV抗原检测呈阳性。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如下: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呈水样便。湿热症状:①泻下急迫;②口渴;③小便短黄;④肛门灼热;⑤大便色黄秽臭;⑥舌苔黄腻。主症必备,加上湿热症状各2项以上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

  两组在饮食调整、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方面相同,对照组加用病毒唑10~15mg·(kg·d)-1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化湿安肠汤口服,药物组成:煨葛根6g,炒黄芩5g,姜黄连3g,藿香5g,砂仁4g,苍术4g,茯苓6g,焦山楂6g,乌梅5g,诃子5g,炙甘草5g,黑干姜3g。每日1剂,水煎2次,将煎出液混合,于早、中、晚三餐前1h口服,3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

  标准根据1993年北京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显效:治疗72h后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后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后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效率=(显效+有效)/n×100%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Ridit分析和t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RV转阴率比较。

  见表2。

  2.3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3。

  3 讨论

  小儿秋季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主要侵袭小肠黏膜,致肠壁黏膜充血、水肿、绒毛脱落,线粒体肿胀变空,内质网轻中度扩张,微绒毛变性导致的吸收障碍,乳双糖酶降解引起的渗透性腹泻。目前,本病治疗尚无特效药,病毒唑虽为广谱抗病毒药,因其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性过强,易产生耐药性,单用疗效不佳。

  秋季腹泻亦属中医“泄泻”范畴。《幼幼集成》云:“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肠胃。”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密,脾胃薄弱,不耐受邪,秋冬时节温差较大,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寒暖不能自调,易被外邪(寒、湿、热等)所侵、饮食所伤,蕴结脾胃,郁久化热,壅遏气机,升降失调,传化失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阻滞胃肠,清不能升,浊不能降,混杂而下,而成泄泻。可见泄泻之病位在胃、肠,病机主要是湿和滞。轮状病毒所致肠炎以湿重于热最多见,治疗时当清热化湿、和胃安肠、分清止泻。方中葛根升阳生津、解肌达邪;黄芩、黄连清胃肠内蕴之湿热,用炒制可避其苦寒太过伤胃;苍术辛香主散,苦温性燥,专入脾胃,有燥湿运脾之功;藿香芳香化湿,散表邪、醒脾开胃、和中止呕;茯苓甘淡渗泄,引湿邪从小便而去;砂仁辛散通温,芳香理气,化湿醒脾,温中暖胃,以达止呕止泻之效;山楂消食化滞,尤以消化肉食积滞为优,对小儿过用滋补,蛋白质脂肪积滞肠胃确有良效;乌梅、诃子涩肠止泻,酸甘化阴,以救泻下伤阴之急;炙甘草补脾和胃,调和诸药;稍加黑干姜以应节令之寒凉,更适其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煨葛根所含的淀粉遇水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吸于肠壁,消除有害物质对肠粘膜刺激,降低肠痉挛,葛根素有退热作用;葛根煎剂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苍术、茯苓等均有显着的促进钠钾排泄,反射性地引起肠壁对钠水的吸收而达到止泻的目的;山楂既可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又可抑制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还含有消化酶,故对高渗性、吸收障碍性腹泻确有良效;乌梅用于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肠道真菌二重感染、小儿腹泻、小儿消化不良均有一定疗效;诃子含有大量鞣质,与黏膜接触后组织蛋白被凝固,于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因能减少有害物质对肠黏膜的损害,故能止泻。纵观全方,清中有敛,散中有收,整体与局部同调,治本与治标兼顾,辨病与辨证结合,药味精当,切中病机。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安肠止泻之效。(图表省略)

  清热化湿安肠汤药味平和,临床验证表明清热化湿安肠法治疗秋季腹泻疗效确切,且费用低廉,不失为治疗秋季腹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儿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