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论文 >

甘草干姜汤加味对遗尿症患儿的作用研究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9-25 共1421字
论文摘要

  小儿遗尿症俗称“尿床”,指3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疾病。我们用甘草干姜汤加味治疗小儿遗尿症28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8例为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门诊收治患儿。男15例,女13例;年龄3~6岁13例,7~11岁9例,12~15岁6例。均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符合《中医儿科学》诊断要点。①发病年龄在3周岁以上,寐中小便自出,醒后方觉。②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每夜遗尿数次者。③尿常规及尿培养无异常发现。④或腰骶部X线摄片显示隐性脊柱裂。

  2 治疗方法

  用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12g,炮干姜6g。脾肺气虚甚者加黄芪10g,山药10g;心气未开、心气不足者加石菖蒲6g,远志6g;下元虚寒者加菟丝子9g,覆盆子6g。为8岁量,根据年龄大小加减剂量。日1剂,加水适量,1剂煎2次,分2~3次口服,7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自拟)

  治愈:遗尿消失,1年后无复发。好转:遗尿基本消失,偶遇劳累或心理刺激等遗尿,但服药后或诱因去除后症状消失。无效:遗尿未改善或药停后复发。

  4 治疗结果

  治愈19例(67.9%),好转8例(28.6%),无效1例(3.5%),总有效率96.5%。

  5 典型病例

  牛某,男,9岁,2008年12月6日就诊。遗尿6年余,加重伴乏力1年。自幼尿床,不分季节,每夜遗尿少则2次、多则6次,夜间困寐不醒,白天注意力不集中。曾多次求医疗效甚微。查面色少华,身体瘦小力弱,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无力。血尿常规均正常。

  诊断为小儿遗尿症。辨证为肺气虚冷。治以温肺复气,摄尿止遗。药用炙甘草12g,炮干姜6g,黄芪9g,山药9g,党参9g,石菖蒲6g,远志6g,菟丝子9g,覆盆子6g,大枣3枚。服7剂。二诊精神佳,遗尿次数明显减少,偶有尿床,则尿后即醒。上药续服7剂,遗尿基本消失,夜间欲小便就会觉醒。随访至今未发。

  6 讨 论

  小儿遗尿症多与肾气不固、膀胱虚寒有关。笔者临床观察,小儿遗尿症病因有三:一是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肾常虚,肺脾常不足,致使水液运行失常,下为遗尿。肺为娇脏,小儿肺常不足,肺为气之主,《杂病源流犀烛·遗溺》中说“肺虚则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又肺为阴中之太阴,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胃为肾之关,故膀胱气化不利、膀胱失约、肾封藏失职、关门不利皆责之于脾肺不足,此正为“上虚不能制下故也”。二是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怯弱,心神未开,心气不足,不能定时主宰,尿常自遗。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专主神明。小儿心神未开,脏腑功能失调,皆与心相关。三是下元虚寒,三焦决渎之官失控,则膀胱蒸腾气化无权,下为遗尿。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属膀胱,主膀胱气化,主尿液排泄,故遗尿与之相关。因此,小儿遗尿以肺脾气虚最为常见,所以用《金匮》甘草干姜汤加味治疗。方中炙甘草、炮干姜辛温温脾肺之阳气,二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实为“培土生金”之意。若见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弱无力须加黄芪、山药。黄芪益气升阳,助干姜温复脾肺之阳气,合山药益肺健脾,促进水液运化。水液运化正常,则肾的气化功能正常,此即《景岳全书·遗溺》所说“治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又有“金水相生”之意。若见睡眠较深,不易唤醒,白天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及记忆力减退,应加石菖蒲、远志舒心气、畅心神、益心智,使神旺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若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应加菟丝子、覆盆子温阳益肾缩尿。方中炙甘草与炮干姜遵仲景用药比例2∶1。

  [参考文献]
  
  [1]汪受全.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72.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儿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