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医家食疗方含药及应用概况(2)
来源:未知 作者:chunt
发布于:2016-09-27 共6127字
3.2食疗方书
《千金翼方·养老食疗》所载14首食疗方中7首含药,占50. 00%;《食医心镜》所载353首食疗方中54首含药,占15. 30% .两书含药食疗方合计61首,占两书食疗方总数的16. 62% .61首含药食 疗 方 共 用 药33味,包 括 植 物 药 (26味,78. 79%)、动物药 (2味,6. 06%) 和矿物 药 (5味,15. 15%)。其中萹蓄、苍耳草、苍耳子、竹沥、地骨皮、木通、人参、桑白皮、神曲、地黄、芜荑、吴茱萸、益母草、蛇蜕14味被《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和《食疗本草》收载,说明以上物品在唐代属食物而现代属药物; 白芍、半夏、荜茇、车前草、防风、诃子、黄芪、麦门冬、牛膝、桑枝、茵陈、淫羊藿、枳壳、蜂房、白石英、云母、赤石脂、磁石、石膏19味未被《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和《食疗本草》收载,说明以上物品在唐代和现代均属药物。白石英和云母未被现行《中药学》教材收载,但尊重史实,笔者仍对其进行了性味功效统计。
含药 食 疗 方 内 的33味 中 药,温 性 (8味,24. 24%)、微寒 (7味,21. 21%) 和寒性 (6味,18. 18%) 三 者 占 药 性 总 数60%以 上 (21味,63. 64%) ; 甘味 (18味,32. 14%)、辛味 (14味,25. 00%) 和苦味(13味,23. 21%) 三者占药味总数的80%以上(45味,80. 36%)。单味药常兼有2种或3种药味,统计时分开计算。中药功效出现频次≥2的有利尿通淋 (3)、发散风寒 (3)、温里(2)、活血调经(2)、补气(2)、重镇安神(2)、敛肺涩肠(2) 和补阳(2)。
4 用药特点分析
4.1有“毒”中药分析
按现代药理学概念,上述4书所载食疗方中,共出现7味有毒中药: 苍耳子、瓜蒂、牵牛子、木通和半夏5味有毒[10],苍耳草和吴茱萸2味有小毒[10].出现有毒中药的原因可能如下。
4.1.1药物品种应用混淆: 苍耳子、苍耳草、木通和吴茱萸可能为品种应用混淆。
首先,苍耳子( 草) 或为卷耳之误。 “卷耳”最早出现在《诗经·周南》:“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晋·陆机说卷耳性滑利无特殊气味,可食用:“可煮为茹,滑而少味”[11].卷耳又名“苓耳”[11](《尔雅·释草》) ,均取其象耳环或耳珰之形。苍耳在《神农本草经》( 秦汉) 名“葈耳实”或“胡葈”[12],苏敬在《新修本草》“葈耳实”条目下称葈耳即“苍耳”:“味苦甘” “有小毒”[7].“苍”指青绿色或灰白色,可见苓耳( 卷耳) 和葈耳( 苍耳) 本非一物。将两者混淆的“始作俑者”是《广雅》( 约227 ~ 232年) ,该书曰“苓耳,……胡葈,葈耳也”[13].宋·掌禹锡《嘉佑本草》(1059年) 亦引《广雅》等文将“卷耳、苓耳”附于“葈耳实”条目下[14].《食疗本草》从后世辑复本,因此其记述的“苍耳”可能出现了将卷耳混同于苍耳现象。有学者也指出,收入食疗专书专卷中的“苍耳”,应是无毒的石竹科卷耳属的卷耳( 苓耳) ,而非菊科苍耳属之有毒苍耳[15].木通或为关木通之误。木通之名首见于后唐陈士良《食性本草》[16]( 约937 ~ 957年) ,唐代及以前本草书均称为“通草”,如《新修本草》中记载“通草,味辛、甘,平,无毒”[7],后世各本草书中均未见其有毒记载。盖因唐代木通系指木通科之木通,而有毒者为马兜铃科之关木通。近代以来,关木通产量较高占据了主要药材市场[17],但因其肾毒性,2003年4月1日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消药用[18].
吴茱萸或为食茱萸之误。《食疗本草》“吴茱萸”条目下有“闭目者名欓子”说[4],李时珍认为“欓子”即食茱萸[19],食茱萸无毒。但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食茱萸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樗叶花椒的果实[20],二者科同属不同并非一物。食茱萸系《新修本草》[7]首次收录之物品,或许有与吴茱萸混淆之误。
4.1.2所用剂量和使用方式不同: 主要体现在牵牛子和瓜蒂的使用上。《食疗本草》“牵牛子”条有“多食稍冷” “和山茱萸服,治水气”[4]之说,可见唐代已意识到其苦寒峻下作用而需严格控制其剂量,并和性味酸温有补益及收涩作用的山茱萸配伍使用,以减轻其烈性。瓜蒂在《食疗本草》中记载和丁香、小豆为末吹少许鼻中,有催吐作用[4],并非直接食用。说明古人在有毒药物应用上,无论剂量控制还是配伍都有考量。
4.1.3笔误影响: 半夏的出现可能为笔误。因《食医心镜》为后世辑复本,在不同版本中记载各异。如《医方类聚》( 金礼蒙,1445年) 中关于此方的记载为:“乌雌鸡肉,半夏治如常,面四两,桑白皮( 圣惠方三分剉)、茯苓各八分( 圣惠方赤茯苓三分末) ,桂心四分并剉( 圣惠方一分末) ,右以水一升,煎桑白皮等三味汁三合”[21],3味即指“桑白皮、茯苓、桂心”,如加上半夏当为4味。在另一版本《食医心鉴》中记载“乌雌鸡肉半只治如常”[22].由于半夏未像桑白皮等3味给出剂量,且“夏”和繁体“只”字(“只”) 字形相近,因此,“夏”可能是“只”的笔误,即原方中“半只治如常”可能是指乌雌鸡肉的用量和制法,抑或原方无“半夏”.
4.2矿物类药分析《千金翼方》 《食医心镜》所载食疗方中出现矿物类药石膏、赤石脂、磁石以及白石英和云母,后2味未被现行《中药学》教材收载,其出现于食疗方中,应是受到服食风气影响。
服食源于道教外丹术,经汉魏晋发展至晋唐,已现弊端。但作为医家的孙思邈并不反对甚至提倡适量服食丹药,他本人身体力行且活过百岁:“余年三十八九,常五六两钟乳……颇识其性”[3](《备急千金要方·解五石毒第三》)。孙思邈的作法是尽量剔除有毒石药,如五石散有2个配方,一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和磁石(《抱朴子内篇·金丹》)[23],二为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和硫磺《诸病源候论·寒食散发候》[24].孙思邈采用巢元方之方即不含雄黄(As2S2) 者且配以防风、人参、桔梗、干姜等草本药,名“五石更生散”,治“男子五劳七伤”(《千金翼方·飞炼研煮五石和草药服疗第二》)[5].上述食方所含5味石药亦均无毒。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
肿瘤患者运用中医食疗方法的疗效探究
食疗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借助有利于病情恢复的食物来对治疗效果起到促进作用,也被叫做食治、食养等[1].中医食疗即依中医理论之指导,对食物的性能、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进行分析,同时了解不同食物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通过合理搭配,使食物的疗效发挥到最...
-
肿瘤患者的中医食疗方式调查分析
中医学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食物具有阴阳的属性,同时具有一定的补泻功效,食疗已经成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食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逐渐被纳入到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食疗离不开护理,因此对肿瘤患者的食疗护理进行研究也...
-
高血压患者中医食疗方案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水平呈现持续性升高状态为基本特征的全性身慢性血管类疾病[1].本文对高血压患者应用中医食疗方案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
-
肿瘤康复治疗中中医食疗方法的应用意义
食疗即饮食治疗,亦称食治、食医、食养、药膳。中医食疗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配伍、制作和服法,以及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包括食物疗法和药膳疗法。食疗中食的概念远比药膳宽泛,它包含了药膳...
-
《食医心鉴》食疗方的特点分析
食疗,自古以来就为中医所重视。《黄帝内经》中提出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明确了饮食调理的辅助意义。唐代名医孙思邈则提倡先食后药,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所着的《备急千金要方》设食治专卷,标志着食疗专门研究的开始。唐代医家昝殷所着的《食医心鉴》(又...
-
-
脑血栓后遗症的辩证施治及养生食疗方法
钱师傅患脑血栓一年后,仍右半身麻木,走路不稳,右手不能拿东西,睡眠和二便基本正常.后经用中医治疗辅以食疗3个月,症状明显好转.脑血栓是指患者的脑动脉在粥样硬化等内膜病变的基础上形成了管腔内血栓,致使该动脉的管腔变得狭窄或闭塞,从而引起局部脑组织发生...
-
猪杂的营养保健作用及其食疗方法
猪杂, 俗称猪下水, 主要指猪的心、肝、肺、肾、肚、肠等内脏器官及猪脑、猪血等, 因富含多种营养物质, 且兼具食疗作用而倍受人们的青睐。...
-
从食疗方面探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饮食保健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河北省盐山县名中医张锡纯先生(18601933年)所着,成书于清末民初时期。《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先生毕生对中医学研究及实践的结晶。书中所疏之方皆源自张锡纯先生对气、阴阳、五行、六经证治、八纲辨证的深入理解和对食物、药物的性...
-
中医施膳对慢性痛风患者的作用
痛风作为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痛风患者血液和尿液中嘌呤代谢物的最终产物---尿酸的增高可引起急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以及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结石的发生[1-2].西药治疗痛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需长期服药...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