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医学是以太极四象的哲学原理为基础,辨象论治为核心的体质医学。“四象人”是4种体质和4种基本病证类型模式的综合体,四象体质是指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等四象人的体质总称。所谓中医瘀血质是指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血瘀内阻的病理基础,以瘀血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本文拟从四象医学太阴人体质与中医瘀血质的相关性进行比较。
1、太阴人辨象标准和中医瘀血质判断标准
四象医学把人的形态结构、外貌特征、性情特点等同脏腑的大小及其相关生理功能联系起来进行辨象。制定太阴人的辨象标准为:面色黯黯、皮肤粗糙,厚重沉默寡言,脑顀之起势孤弱,而腰围之立势盛壮,肌肉坚实,气象俨然;性质长于成就,才干能于居处;脏腑肝大肺小,性情有浪乐深喜、欲静而不欲动;牛之性。
王琦着重从人的面色、形体与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对体质的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提出瘀血质的特征为平素面色晦黯,皮肤偏黯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肌肤干或甲错,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舌质黯有瘀点或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性格内郁,心情不快易烦,急躁健忘,易患出血、癥瘕、中风、胸痹等病,且不耐受风邪、寒邪。不仅论及瘀血质的一般特征,而且延伸到瘀血质的病理特征和发病倾向。其中,太阴人面色黯黯、皮肤粗糙,沉默寡言,欲静而不欲动与瘀血质的平素面色晦黯、皮肤偏黯或色素沉着、肌肤干或甲错、性格内郁的特点基本一致。但四象医学在体质辨象方面,更注重对性情与能力的观察,以及脏腑大小与人事才干的关系。
2、太阴人体质与瘀血质的形成及易患证
太阴人形体多肥胖,喜食厚味,追求安逸,不愿活动,动作慢,和而不发,喜怒不表露,浪乐和深喜过甚,容易产生抑郁、苦恼、悲哀等不良情绪,使气血瘀滞、脉络不畅而患冠心病、高血压、卒中风等。太阴人因肝之吸聚太过而致实热结滞于阳明胃府,不能化燥布散,易生“肝受热里热病”。太阴人的三阳病、里热瘟病、手指焦黑斑疮病、大便秘结等都是因燥热引起的病理状态。太阴人“侈乐无厌,欲火外驰”,内热过盛,肺燥太枯而易成热郁,故出现胸膈烦闷、怔忡等太阴人易感证;又因太阴人“肝大肺小”,肥胖多食,欲静而不欲动,易使气滞津停而患痰饮等与水液代谢相关的疾病。
中医认为,瘀血的形成或因外伤致使脉管破损出血致瘀;或由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或由痰浊阻滞、阻遏脉络、血行不畅所致;或外感寒邪、入于血脉,或阴寒内盛、血脉挛缩、血液凝涩不行所致;或由外感火热邪气,或体内阳盛化火、煎灼血液,使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所致;亦可由年老体弱、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所致等。跌打损伤、七情内伤、血寒血热、气血虚弱、年老久病等因素使血液的运行发生障碍,瘀血留滞而不散,久之则形成瘀血体质。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津液的运行输布,水液停聚而成痰饮,遂成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痰瘀互结又是胸痹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
瘀血质与中风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对内风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许多学者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实验研究,认为血瘀是导致多种风病的病理基础,并提出“血瘀是中风病发生发展的核心”。何绍奇在《现代中医内科学·震颤麻痹综合征》中则更明确地说:“瘀血阻滞,脉道不通,血行不畅,筋脉失濡而手足颤动,屈伸不利,此即‘瘀血生风。”体质和病证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质类型影响发病的倾向性,太阴人体质易患痰饮、胸痹及中风病证,瘀血质亦然。
3、太阴人体质与瘀血质的遗传性
四象医学认为,遗传因素对于体质的形成是最为关键的,且起决定性作用。四象体质是由天禀所决定的,是固定不变的。由先天遗传因素所形成的四象属性,是四象人一生体质的基础,它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特异性。太阴人的体质特征及遗传性决定了太阴人体质具有易患痰饮、胸痹及中风病的潜在病理基础。
日本一贯堂体质医学主张瘀血遗传说,认为瘀血体质者沿瘀血命运路线发展,其瘀血性疾患发病的早晚取决于遗传因子。日本学者有地滋则从免疫遗传学的角度指出,HLA之B5型易出现瘀血。
近年来,诸多医家认为瘀血体质具有遗传性,其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由此可见太阴人体质与瘀血体质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4、太阴人与瘀血质的调治方法
四象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各有其特点,太阴人体质与瘀血质的调治方法也就必然有别,但二者均可通过药物治疗、精神调节、饮食调养等方法来调整体质的偏颇。
4.1药物治疗
太阴人“其病血浊气涩,以通利为主”,即根据太阴人“肝大肺小”的脏局特点和“血浊气涩,肺虚过燥”的病因病机特点,临床上常采用“通利、补肺、泻肝”的原则。太阴人在未病之前多属“瘀血质的潜病未病态能质”,发病后则属“疾病态的瘀血质”。因此,太阴人体质者平素应适当选用泽兰、皂角、大黄、蒲黄、麝香等太阴人要药以未病先防或调体治疗。
中医对瘀血体质的调治方法主要有益气养血化瘀、滋阴清热化瘀、行气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化瘀、清热凉血化瘀、化痰通络化瘀等。针对致瘀的不同原因,选择相应的活血化瘀药物及方剂,即太阴人注重按象用药的调治方法,而中医侧重于审因论治。
4.2情志调节
四象医学非常重视情志因素在发病与治疗中的作用,强调四情(喜怒哀乐)太过或不及可直接损伤相应的脏器。认为顺动之性益本脏,逆动之情伤他脏(逆伤相应脏局),喜怒哀乐的顺动之气使脏器更强盛,逆动之气使脏器更削弱。因此,尽可能地减少太阴人的先天性情之偏差,使人之情气顺动,达到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四象医学吸收了中医学以七情为主的内伤疾病的基本理论,注重“养其性”、“修其身”的调理原则,确立了所谓“治心治病”的原理。认为治疗太阴人疾病时,“无论某病人,恭敬其心,荡涤欲火,安静善心,病即可愈”,强调了安静养心、调整性情的重要性。
《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可见愉悦、舒畅的精神状态,会使气血运行畅通、脉道通利,减少瘀血的发生。故瘀血体质的情志调理应加强精神情志修养,培养豁达乐观的心态,以保持情志的调畅和心情的愉悦,从而促进血脉畅通。
4.3饮食调养
四象医学认为“药食同源”,饮食是身心的调和剂。《四象医学草本卷》说:“太阴人酿甘桑菖蒲烧酒,烧酒为太阴好药,间或饭时一杯则消滞通气足也。若每日长醉十余杯,则好药反为毒药。”太阴人肝大肺小,易出现肝实病变,易患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病,因此应禁食刺激性强、高脂肪以及辛热饮食。
瘀血体质的形成与饮食五味关系密切。若过食酸则易收敛,气血凝滞;若过食甘则易生痰,痰凝血瘀;若过食咸则易泄津,血脉凝滞。瘀血质者具有血行不畅甚或瘀血内阻之虞,应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禁忌过酸、过甘、过咸的食物。
总之,从四象医学太阴人体质与中医瘀血体质的判断标准、形成原因、易患证、遗传性及调治方法等方面,对太阴人体质与中医瘀血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一比较,发现二者之间有诸多交叉及对应之处。
笔者认为在太阴人的辨象论治方面,应佐以考虑瘀血质的特点,在太阴人用药中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进行调治,并注意情志及饮食的调节,可以防止“潜病未病态能质”向“疾病态瘀血质”的转变,而且有利于“辨质论治”、“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1.
[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朝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
[3]杨树德.中西医结合对中风理论与治则的新认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2(12):111.
[4]何绍奇.现代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55.
[5]日·有地滋.中国和日本医学文献中的瘀血(三)[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7(5):18-21.
[6]谢芬.浅谈瘀血体质与内风病证发病的关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9.
[7]夏丽娜,许必芳,田奕,等.饮食与瘀血体质形成相关性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3,45(1):70.
[8]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8.收稿日期:2014-07-23.
在20世纪80年代,《宇宙全息统一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特别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推广及应用,全息理论的思想和观点在医疗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形成了全息医学的基本框架。它的研究和应用给医学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
中医是我们的祖国医学,又叫经验医学,顾名思义,它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经过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祖先留下来的医学知识来探求病情,进而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进行...
祖国医学认为久病血瘀、久病入络为血瘀[1].血瘀证是多种疾病的发病基础或病变结果。表现为血脉不畅,血液壅阻于脉中或离经停积的病理状态,在中医辨证过程中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是常见的证型[2].近年来研究报道血瘀证相关临床检验指标很多,...
随着中医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中医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医院校教育在学生中医诊断推理能力培养方面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医教分家现象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吻合度差。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不能很快转换角色,适应临床工作,所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于...
神、魂、魄、意、志中医学习称五神,是中医学表述人体精神心理活动的重要术语。《内经》虽无五神一词,然神分为五而分藏于五脏源于《内经》。本文拟对中医五神之涵义及其发生作一探析。1、神的涵义神字从示从申,申为天空中闪电形,古人认为闪电变化莫测...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三大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断治疗,指导处方用药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中医学是实践医学,临床诊断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有时常迷罔,不知从何下手,通过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机,辨时间(气候),辨气色体质(分五行之人),辨证候,辨...
文献资料是学科学术动态最真实的反应,而中医文献则是反应中医发展和进步的最真实的一面镜子。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中医文献,因此要了解中医诊断学科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要从其相关的文献分析入手。我国现行出版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中...
祝由在我国出现很早,上古时期就有苗黎巫医苗父用祝由的方法治病的记载,曰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祝由术可能来源于我国南方楚地,并和火神关系密切[1].目前我国古代保留比较完整的早期祝...
在古代,中国先民通过实践经验对认识生命、追求健康以及诊断疾病有着独特的生命符号学致思路向。中医学正是立足于人体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生命符号学基础之上,在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应的整体证悟和关系系统理念指向下,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进行诊断活动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 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中医, 中医是中国瑰宝, 该研究将祖先在诊治方面的经验做了一系列的总结, 进而形成其特有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