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宇宙全息统一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特别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推广及应用,全息理论的思想和观点在医疗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形成了全息医学的基本框架。它的研究和应用给医学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全息理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为宇宙各个部分之间是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个部分以及各个子系和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均全息对应。简而言之,各个部分之间是可以相互推断出来的,且存在着相似性。近几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医学诊断技术也在逐步完善,全息理论开始应用到实际医学中。“全息”能够根据部分反映整体特征,还原整体影像,各个部分均为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理的全息信息,对于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学中全息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等特点,具有现实意义。
1、全息医学研究背景
1937年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侧全息穴位群,通过对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分布规律的探讨及研究,发现了人体的许多全息元,为全息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同时发明了生物全息诊疗仪,临床实践验证了人体结构的全息特性,为全息医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2、穴位分布全息律
张颖清先生发现了第二掌骨侧穴位群排布的规律,经研究发现这些规律相当于人体的一个缩影。人体各个部分、各个系统均遵循相同的分布规律,表达了穴位分布的全息率。在中医诊断中,这些穴位能够直接反应病情位置,身体各个部位是相互作用联系的。如各节肢系统的远心端是头穴,近心端是足穴,而头穴与足穴连接的重点是胃穴等。
相应的两节肢总是对立级连在一起,穴位分布根据人体组织器官而确定,如头穴包含有耳治疗时则应在头穴的两侧。在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可以直接根据全息穴位分布找到关键点,能够有效反映疾病,确定诊断方向,提高诊断效率。
3、全息穴位分布特点
全息穴位的定位是影响全息诊疗结果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应用和推广的过程中必须完全地掌握全息穴位定位,准确判断,清晰掌握全息穴位。下面主要从以下方面,阐述人体全息穴区分布的特点。
点状全息元。人体的全息元单元可能以一个“点”出现。每一个单元基本能够反映人体三个系统的特性,所以一般能判断和治疗三种以上不同的病理特性疾病,这是“点”状全息元的基本特性。如脏门穴的全息性体现在心、肺、肝、脾、肾五脏有病均可取脏门穴。
线状全息元。线状全息穴是全息穴比较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人的五脏六腑对应的是督脉、华佗夹脊、膀胱经,从而具有了同等全息特征。每一条线状全息元都有相应的对应点,且相互之间互相联系,赋予全息特性。
面状全息元。面状全息元更为形象地说明了全息元为人体的投影,是特化的全息胚。根据对应关系可直接进行诊断和治疗,在医学诊断中结合面状全息元分区的分布规律,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且操作方便。如面部、鼻部均可以通过全息胚形象投影。
体状全息元。体状全息元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全息胚投影体,所以能够有效地对全息穴位进行定位,清晰掌握穴位的分布。大全息包括小全息。大全息包括小全息是指人体各个部分的全息是相关的,大全息区域范围大,小全息包括上述的点、线、面、体。一般而言在诊断选穴的过程中,应该先小全息后大全息,这样才能保证选穴的准确性。
4 、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应用
全息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医理论中,人体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由各个系统、器官组成,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而疾病的出现也会伴随着整体性的变化。对于中医诊断,一直偏向于借助外部信息来推断,从外部信息来判断人体内部的情况,这种诊断方法正是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应用。下面主要从面诊全息观、眼诊全息观、舌诊全息观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实际应用。
面诊全息观。中医认为面部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人体身体情况。面部又分为若干个部分,分别指不同的脏腑。
根据《内经》相关的论述面部区域的划分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灵柩·五色》分候法和 《素问·刺热》分候法 。如前者可以将面部划分为额—首面和阙上—咽喉等;而后者可分为额头—心和鼻颚—脾等。在中医诊断中,面部与脏腑属于分属关系,均能够不同程度地反映身体整体状况,这也是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体现之一。
眼诊全息法。中医诊断中眼部能够直接反映人体情况,眼的不同部位能够代表身体的五脏。据《灵枢·大惑论》记载,“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精,肌肉之精为约束。”在中医诊断中,观察眼睛的各个部分能够有效诊断相关部位的疾病。
舌诊全息观。舌为心之苗,在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舌各个部分的颜色能有效判断病情部位,如舌尖反映心肺、舌中反映脾胃、舌根反映肾、舌两侧反映肝胆。脏腑的病理情况均可在舌上得到体现,充分应用了全息理论。
5、结语
全息医学的研究,对于医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全息理论逐渐被认知和推广,其精髓与实质早已渗透在中医理论中,特别在中医望诊中的应用。全面掌握全息理论的诊断方法,对于疾病的早期预测、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诊疗过程中掌握特定的穴位,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莱田,田道正,焦春荣,等.全息医学大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
[2] 蓝立群,刘良倚.全息思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12(6):28.
[3]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4] 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4-206.
[5] 虚静.望诊与健康[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46-153.
[6] 曹宁芳.浅议生物全息律与中医望诊[J].陕西中医,2001,22(11):676-677.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识能力障碍和认知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
中医望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观察人体暴露在外的皮肤、黏膜的色泽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性、病位、传变及预后,这部分的观察内容被归入中医色诊范畴。目前,临床对中医色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面色、舌色方面,而对手掌颜色的观察研究较少涉及。本课题旨在对手掌颜色做...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中贯穿始终的辨证方法,仔细分析,还可发现隐匿在张仲景学术思想背后的,存在一个重要的、独立辨证体系,即标本辨证。标本辨证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临证中寻找并抓住能够最短时间内令疾病痊愈的主要因素。笔者曾撰文阐述过标本辨证与中医...
反流性食管炎在消化内科临床较为常见,患者胃、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发生炎性损伤,发生狭窄、出血、穿孔等病变。西医治疗原则为控制反流、缓解症状,主要给予抑酸和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1]。笔者从中医角度对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进行辨...
凭脉诊病断证,是中医处理临床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方法,亦被广大群众视为中医的象征:三个指头一个枕头。脉诊是中医诊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之一,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脉诊作为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诊断技能,历史非常悠...
传统中医理论对证候缺乏客观化的认识,致使长期以来,中医药学在认识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1].这为中医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了极大不便。多种辨证方法的混乱运用,致使中医临床诊疗出现以证套症,以病套证的尴尬局面,都不利于中医学的发掘继承、...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软骨下骨硬化、膝关节骨质增生致关节间隙变窄的退行性关节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儿科最常见出血性疾病之一,发病率约(4~5)/10万[1].目前,现代医学对ITP研究较多,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脾切除术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手...
咳嗽是内科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临床上将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2009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国内慢性咳嗽的规范诊断流程得到了逐步的建立和完善...
在大科学及高概念时代,中医内涵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例如名词术语的独特性及普适性,中医诊断的模糊性及不确定性,病位的广泛性及关联性,病因的多发性及隐匿性,治疗途径的多靶点和综合性,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都会受到攻击。即使临床有效,也会被某些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