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城市规划论文 >

邯郸西部传统村落空间构成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9-08 共584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丰硕的成果,农村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以家庭小作坊、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传统村落旅游等为主的农村经济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提供里充足的动力。然而,过于对现代化生活的盲目追求,人们拆除老房子新建起来千篇一律且毫无特色的新式住宅。人为地切断了地方文脉和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传统村落面貌的极大破坏。有些保存较好的偏远传统村落由于没有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导致至今村民至今生活质量低下与现代的社会生活绝缘。面对上述关于农村出现的种种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定。

  (2)我国对村落规划的重视

  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颁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部分省住建厅编制了类似《村庄整治技术导则》、《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引》等相关法规,提出对农村的建设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每个村落的现状量身定制改造和建设的方案,这些导则对于村落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03 年,我国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公布和授牌,是我国传统村镇的保护领域的里程碑,具有重要意义[1].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广大乡村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工业化带来村镇发展的同事,也带来成像环境的恶化,生态平衡、原有良好人居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整体景观形态呆板化,民居建筑兵营化,整体缺乏特色,缺乏可识别性;历史文化保护意识薄弱,顾村镇历史形成的良好的传统风貌和社会结构受到发展的威胁,尤其是一些历史名镇,历史风貌面临湮没;仓促的建设破坏了村镇原有特色,村镇规划中套用传统模式,对特色设计缺乏认识,造成村镇结构单调雷同--千村一面;在村镇规划设计中,仅注重物质空间领域规划,对生态、文化、传统、社会等非物质要素研究匮乏,没有结合村落的实际情况,一味地追求形象工程,不仅没有起到对村落的保护,反而是对村落历史文脉和传统风貌的破坏。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镇包含于我国广大的传统村落之中;传统村落的概念更为广泛,历史文化名镇是其中的一部分,比一般的古镇具有更高的文化、历史、科技、艺术价值。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对普通的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这些传统村落具有更多的生活性。我国的众多传统村落同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城一样,也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2].我国目前正值城乡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并正在大力开展包括古村镇在内的新农村建设运动,因此,积极挖掘和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村落以及传统村落内在的优秀特质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3)过度的古镇开发

  近年来,中国古镇旅游热不断升温,成为不少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这些地区宣传本地文化的重要渠道,对我国传统村镇的挖掘和开发成为了建筑学届和旅游学届的重要研究课题。很多游客在古镇游览后会在网上发表图片加文字性的游记,也有颇具影响力的学者立书着说。但是,将古镇作为对象进行系统解析研究仍相对较少,特别是从规划角度对古镇空间形态进行专项研究较为缺乏。基于挽救文化遗产与特色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脉络得以传承和延续的目的,同济大学阮仪三首先对江南古镇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3].如家喻户晓的周庄旅游区保护与开发。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国东南部传统村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城市规划与建筑保护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剖析,并出版了多部相关着作。

  传统村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邯郸地处河北、山东、山西三省交界地区,其形态特征具有典型的北方山村特色,在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其传统村落的研究有利于在建设与开发过程中更好的传承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内在机理特征;同时对其村落更新保护提供研究资料支持。

  (4)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

  早在 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就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双赢,追求绿色 GDP,国际上提出低碳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式。而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建立在大规模拆检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响应低碳口号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1.1.2 研究意义

  本论文在导师谢空副教授的指导下,选择邯郸西部山区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村落为研究案例,以挖掘传统村落的空间构成形态为出发点,目的是为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研究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在理论上为邯郸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样本,为创造邯郸传统村落的的保护与发展理论寻求其实与借鉴。

  (1)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中国传统村落是一种建立在农耕经济和天人合一思想上的具有生长性的村落形态,它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无论是单体建筑、建筑群体组合、择地观念和空间形态,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汗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从特色与风格来看,传统村落结合自然条件与当地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整体风貌,风格统一而富于变化,并与当地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从空间的使用分析来看,传统村落空间与人的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在尺度和细部都对人的需求做出了周详的考虑[4].这些都对当今的城市设计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很深的启示作用。

  (2)有利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

  传统村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区域性,是“活”的文明。作为人类的宝贵财富遗产,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历史传统与地域文化,同样需要保护。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作为冀南山区村落的典型代表,其历史文化与空间形态更多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永远的“桃花源”圣地。我们不但要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等显性的内容,更要探究隐藏在其表象背后的社会人文影响因素,尝试探寻其生长轨迹,一起更好地理解与保护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3)有利于指导当今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崭新而伟大的目标中,提出村容整洁这一形态特征。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是我们建筑规划类学者需要努力研究的,以往“集中营式”的建设,使得新村镇的建设与传统村镇的更新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造成部分传统村落的文化虚无、空间形态上的呆板与去人性化。建设新农村必须了解传统村落的过去与现在,了解传统村落兴衰的过程,在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

  本文即试图以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解析为基础,以所收集历史资料及现场调研为依据,通过以个案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构成要素和空间形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期解决冀南古镇衰败的顽疾,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并以此作为我国冀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借鉴与参考。

  1.2 研究对象

  1.2.1 相关概念

  (1)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2012年 9 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5].

  (2)空间

  空间一词是由“空”字与“间”字组合而成的。以建筑设计的角度讲,空间是一个相对于实体的对应概念,是由点线面围合而成的虚体。在建筑与村落当中,人们使用的部分主要都是空间。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观点:“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形态

  形态一词由“形”和“态”两个字组成,在古希腊语中,形(Morphe)和逻辑(Logos)的组合意思是形式所构成的逻辑表达。形态学在城市研究中,将城市视为有机的生命体,认为城市从产生开始一直处于生长、发育、变异等变化过程。

  《汉语大辞典》中对于形态一词的定义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辞海》对形态的解释是“事物的形式与状态”.由此可见,“形态”一词的应用十分广泛,它既能表达外在表现形式,又能包含事物内部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4)空间形态

  指空间本身以什么样的形象、尺度发生着什么、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包括物质空间的状态和精神空间状态。

  (5)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指传统村落中各个构成要素之间以什么样的结构关系排列组合成为一个完成的村落空间后所呈现的物质状态和精神状态。即物质与非物质两个方面。本论文研究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不仅包括其街巷肌理、院落围合状态、组团的排列组合以及建筑物的构筑方式等物质空间形态。还包括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观念、心理认知等人们的意识空间形态。

  物质空间形态包括传统村落中的各个实体的构成要素的空间状态,如道路广场的布置与组织,院落之间的排列形式,建筑与建筑的围合形式,村落内外边界的分隔方式等。

  意识空间状态包括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精神面貌以及当地居民对本村落的空间心理认知与文化归属感等。

  1.2.2 研究对象

  本论文研究范围为河北邯郸西部山区,主要包括涉县、武安、磁县。

  研究对象的界定:

  (1)冶陶、王金庄、南王庄、安子岭等产生于明清或更早的位于邯郸西部山区的传统村落。靠血缘关系与宗法制度发展起来的聚落。

  (2)研究重点放在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欧洲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保存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欧洲人对传统的保护和继承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而遭到破坏,反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以及国民思想水平的发展进步而愈发珍视其保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形成了深入人心的全民保护意识。典型代表是法国,法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似乎已经达到了极其完善的程度,埃菲尔铁塔和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等涉及到国家级文物的项目受到举国民众的密切关注。

  (1)与传统村落相关的宪章与宣言

  国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早,正式的宪章始于 1933 年在马丘比丘宪章发表的《雅典宪章》,宪章提出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管,不可加以破坏。提出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1964 年发表了《威尼斯宪章》,宪章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同时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与修复文物建筑。1981 年发表了《佛罗伦萨宪章》,提出历史园林应该被列为古迹,并对历史园林的保护提供具体的指导。1994 年发表的《奈良文件》提出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问题并强调了文物遗产保护的多样性。

  (2)国外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

  1)德国

  二战之后的德国农村曾经由于盲目的追求功能运作,使其村落面貌受到严重的破坏。德国人逐渐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 60 年代末在全国实施了村落更新计划。人们不再简单的将老建筑老村落拆除重建,而是延续历史的发展,他们认为没有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时至今日,德国经过几十年的村落更新后,国民对村落更新概念很熟悉,它以透明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民众积极参与等方式,纠正了战后初期村落的恶性发展。德国人以严谨的态度将村落更新工作规划分为四个方面:现状调查、问题定义、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规划措施。这些经验对于我国传统村落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日本

  日本 1950 年出台了《文化财保护法》,其明确规定了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历史风貌,与周围环境协调,通过法规控制设计风格。1960 年日本又兴起了造乡运动,通过设计师的指导,对特色资源进行评价、开发与利用,创造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的村落。在古建筑、村落的保护过程中,日本设计师非常尊重周围环境,只采用维修和修缮的方法,强调原有风貌的真正保存[6].而且,日本古建筑的保护不仅局限于重要的历史建筑,还包括所有古镇中的建筑以及商业街等,范围非常广泛。可见日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处于世界前列。

  (1)传统村落的理论研究与政策法规

  1)理论研究

  20 世纪 40 年代刘敦桢先生的着作《中国住宅概说》一书从功能平面、梁架结构、造型与装饰等方面对我国传统民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将不同地区的民居进行了系统的分类。1948 年梁思成教授主持编写《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保单位的基础。60 年代中期我国民居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民居的测绘与记录,以《浙江民居调查》为其中典范。八十年代,阮仪三教授在《护城纪实》、《江南古镇》、《中国江南水乡》等着作中提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水乡古镇保护的价值、意义以及保护的措施,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丽江古城、平遥古城、乌镇、西塘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均为阮仪三教授亲手保护规划的。1992 年天津大学彭一刚教授在《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中从景观建筑学角度对传统村镇进行了分析。90 年代以后,对民居的研究从单体建筑延伸到了对聚落的结构、形态、地域性等的研究。

  2)相关法规政策

  1930 年国民党颁布了《文物保护法》,1931 年的《实施细则》中有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内容。

  1961 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公布了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1982 年颁布了《文物保护法》。1984 年国务院颁布《城市规划条例》,规定城市规划应当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发扬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1985 年中国政府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86 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涉及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

  1987 年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等申请成功,泰山、黄山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1997 年平遥、丽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2002 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以国家强制力来保护文物的制度。

  1.3 研究方法

  归纳法:逻辑推理的方法之一,对于本论文来说从具体的村落实例推断出村落普遍共性的过程。其结论的准确性取决于分析村落的数量和分析推断过程的合理性[1].

  演绎法:是用一般原理证明个别性论断的一种方法,即利用已知的一组事实或理论作为前提,然后通过合理的逻辑作为基础,推理出未知的结论,本论文即是依照典型村落的研究来说明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

  分析比较法:指对两个或几个有关的可比数据进行对比,揭示差异和矛盾的一种方法。

  实地调研法:通过对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了解其形成过程,积累感性材料为理性分析做资料准备。

  类型学方法:采用类型学的分析法,将不同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为若干种类,分别就其特征进行分析与归纳。

  1.4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且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最后对研究方法进行了简介。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城市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