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城市规划论文 >

传统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9-08 共712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 3 章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解析

  3.1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内涵

  3.1.1 空间与形态

  从字面意义分解,空间一词是由“空”字与“间”字组合而成的。“空”在佛教教义中,音译舜若,用来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虚无而有容纳之处。例如在刘禹锡的天论一文中“若可无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中指出“空”并非无形,只是没有固体的形态。“间”有隔开、非连续、间隙、空当等之意。以建筑设计的角度讲,空间是一个相对于实体的对应概念,是由点线面围合而成的虚体。在建筑与村落当中,人们使用的部分主要都是空间。

  正如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观点:“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形态一词由“形”和“态”两个字组成,在古希腊语中,形(Morphe)和逻辑(Logos)的组合意思是形式所构成的逻辑表达。在汉语中,形表示形象,是空间大小尺度的概念,态指发生了什么。形态一词被诸多学科应用其中,比如医学、数学、文学、植物学等。十九世纪初,歌德提出了形态学概念,目的是研究生物外形、生长与内在的结构关系。从此之后,形态学的概念被延伸至多种领域中,如城市研究,将城市视为有机的生命体,认为城市从产生开始一直处于生长、发育、变异等变化过程。1900 年左右,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学”概念,他认为形态是由土地、交通线路、聚居群落以及地表上的建筑物等要素构成的[9].《汉语大辞典》中对于形态一词的定义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辞海》对形态的解释是“事物的形式与状态”.由此可见,“形态”一词的应用十分广泛,它既能表达外在表现形式,又能包含事物内部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3.1.2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

  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指村落实体表现出其所特有的具体的空间形式以及空间结构。村落空间形态的发展从来都是跟随着村落的生成、发展而同步进行的,是村落存在的基本形式。村落在生成、发展、衰落的过程中,其空间形态是不断受到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传统在这些制约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空间形态[10].

  物质空间是聚居生活的载体,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等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是聚居生活的空间体现,也是社会文化的物质体现[11].因此,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被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科技、政治以及自然环境等条件共同作用下,某地区传统村落所表现出来的空间特征。

  传统村落空间既是构成村落的各种物质要素的表现,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复杂环境的体现。因此,在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中,只有从物质要素入手,才能揭示村落空间形态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

  人是村落的主体,是空间形态的创造者与使用者。有了人的存在,空间形态的研究才有意义。《辞海》中对形态的解释 “事物的形式与状态”也包含了人对于形态的重要意义,因为“形式”是物质的,“状态”是有人去感受的,是精神的。

  因此,空间形态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不能脱离人的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既要对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的结构、形式与演变等进行研究,也不能忽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非物质隐形结构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在所有影响因素中,人是核心,也是连接现行因素与隐形因素之间的桥梁。

  3.2 传统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

  前文提到邯郸西部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有一系列的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构成,在这里要对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人文要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些人工要素是由更深入具体的要素所构成的,主要包括建筑组群、街巷空间、滨水空间、空间节点、防御空间等。

  3.2.1 建筑组群

  建筑是构成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最重要物质要素,它是体现传统村落特点的最主要标志,建筑组群的组合形式是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方式。邯郸西部山区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区建筑特征,其特点是单门独院、有门楼、硬山屋顶、就地取材(当地石材、木材等)、多见砖雕等装饰。建筑立面呈现出结实稳重的典型北方民居风格。邯郸西部山区的传统村落在形成过程中,各建筑组群灵活的结合当地地形,形成开间、面阔、层数、建筑形式以及虚实变化等各不相同的组团形式。正因如此,使得邯郸传统村落呈现出丰富多彩空间形态,同时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天际线。

  (1)单栋式建筑

  单栋建筑在功能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一功能型,另一种是复合功能型。单一功能的建筑仅能提供较少的空间使用性质,如仅供居住或者仅供商业、储藏等,这种单栋建筑的形式往往很简单,一般就是一明两暗的简单三开间,这种建筑在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中单独存在的较少,大多用于院内的附属用房,如谷仓、厨房等。有的临街做单一的商业功能使用。复合功能型单栋建筑大多是受到占地面积较小的影响,将生活、生产、商业等各种功能集中于一栋建筑之中,包括厅堂、厨房、卧室等功能用房。不具备院落或者仅具较小院落且院落内不具有附属用房的民居。单栋式建筑由于体量较小与功能简单,较多的处于用地较为局促的两栋建筑之间,并且临近主要的街道,对街巷空间的连接与过渡起到重要作用。

  (2)合院式建筑

  合院式建筑是我国传统村落中分部最为广泛、最为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一个“围”字最能体现出合院建筑的精髓。无“围”不可成家,无“疆”难以立国。“围”的观念中产生的合院建筑承载着中华民族家和万事兴的民情理想,也体现着一种天人合一的处世哲学。邯郸西部山区的院落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的用地平整、日照充足、规矩方整,更多的是随着山区 地形的起伏,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因此,很少有正南正北的朝向且院落较小,随着山势排列的一个个院落形成了山区特有的街巷空间。

  邯郸地区特有的院落形式两甩袖式院落(图 3-1)。两甩袖式院落的原型来源于传统的北方四合院,独门独院,尺度宜人,由住宅建筑和院墙围合而成[12].院落大多都较小,只有五、六米的宽度,大门一般开在院落中轴线右侧,进门后有座山影壁。“甩袖”一般用于北面的正房,五开间的正房,两个梢间向外甩出 2 米左右的距离,使建筑的平面呈凹字形。甩袖之间夹着平台,形成半围合的入口空间,这个从院子到室内的灰空间,形成室外--半室外--室内的均匀过渡。

  3.2.2 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是伴随传统村落产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中的道路可分为三个等级:交通性主街、组团级街巷、宅间支巷。

  比如涉县王金庄的街巷就分为三级:第一级的主街为东西走向,随着山谷的走向向西部延伸,较为宽阔,可通车行;第二级组团级街巷穿插于密集的住宅区,尽量与等高线平行。第三级支巷为二级街巷的分支,宽度最窄,一般仅能一人通过。

  (1)交通性主街

  主街是传统村落空间生长的主要脉络,对整个村落的形态起到了主导作用[13].它贯穿整个村落,既是连接外部交通的大动脉又是村落内部的重要交通主干。是人流疏散、货物运输等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同时,交通性主街两旁多建有公共建筑,承担着传统村落中大部分的商业活动与社会活动。如果住宅临近主街,则正房与主街之间设置一个过渡性质的前院。当主街与祠堂、庙宇相连时,一般会形成小型的广场。因此,主街一般都是传统村落中最繁华的街道(图 3-2)。

  (2)组团级街巷

  组团级街巷作为主街的分支交通,在邯郸西部山区体现为道路曲折、界面丰富的狭窄通道,宽度大多小于 2 米,两侧有石头砌成的高墙与砖雕门楼。起到联系主街、节点空间、各个组团的作用。受宽度较窄的限制,生活性巷道一般不具备物资运输的功能。在村落交通体系中地位次于主街,但是它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即外来的陌生人进入巷道很容易被当地人发现,这也是减少当地人少受盗窃损失的有利条件(图 3-3)。

  (3)宅间支巷

  支巷一般非常狭窄,通常宽度小于 1.5 米,非常曲折狭窄,两侧有石头砌成的高墙与砖雕门楼。起到联系组团级街巷、节点空间、各个院落的作用。同样受宽度较窄的限制,生活性巷道一般仅能通过行人。在村落交通体系中地位次于组团级街巷,但是它是连接户与户之间必不可少的毛细交通系统。

  3.2.3 空间节点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在空间形态上主要分为“点状”、“线状”、“块状”三大类[14].“块状”空间主要由建筑组团组成,“线状”主要由街巷以及沿河地带组成,“点状”则由大量的公共活动以及过渡空间组成,例如:村落入口、水口、桥头、广场、街巷交点等多种形式。这些空间节点数量众多、功能各异,是传统村落丰富界面与灵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点空间灵活地分部于村落中,既有功能性的也有自然条件限制形成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大多都依附于建筑、水系、街巷等空间要素而存在,是各种空间要素连接、过渡的重要媒介。

  (1)广场

  广场是传统村落中居民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邯郸西部山区村落中用地条件有限,加之当地传统村落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以及宗教、血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地传统村落中基本没有专门为人们建造的公共活动及娱乐性质的广场。村民的聚集广场大多是依附于一些公共建筑以及功能性用地。例如在宗教建筑临近街道时向后退一定距离,结合道路本身宽度则形成了可供人们活动的场所。由于这类宗教、宗祠建筑一般在村落的中心,因此周围除了道路是开放的空间外周围都是住宅建筑,因此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内向性。一些临时性的活动,如演出、大会等活动可通过临时借用场地进行,如在小学内搭建临时戏台进行演出,在学校的主席台上进行大会发言等,都能现出当地居民对空间利用的多元性(图 3-4)。

  除了上述有目的性的活动场地以及临时活动空间,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中存在更多的是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沿水系与街巷自然分布的小型空间节点。例如道路的拐角形成的 T 字型场地、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三角形场地、一颗古树笼罩下的圆形节点、河边自然弯曲的小亲水平台等,它们与建筑、街巷、水系等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看似随机分布实则开合有序的村落内部空间。这些小节点是临近村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休憩沟通场所,尤其傍晚更是附近几家居民端着饭碗边吃饭边交流的重要场地。这种现象在靠近商店、油坊等商业用途的建筑周围尤其多见。在沟通不畅、交通不便的山区,这种交流沟通是当地村民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

  (2)入口空间

  入口空间是分隔传统村落内外的重要过渡空间。与城市中人们的地缘、血缘分离的生活环境不同,传统村落中通常整个村落的居民都是未出五服的亲戚关系,虽然村落中有多个姓氏,但是大多相互之间通过婚姻的联系形成亲戚关系。因此,整个村落经常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团体,以村落为单位关起门来,各自为政。有了这些关系,加上村落入口处的封闭性处理,在日常生活中,村落里的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大门敞开。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与城市有着根本上的不同。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入口一般都人工营造的痕迹,或有水口,或有券门,或有石桥,总之都有明显的村落内外的分隔标志(图 3-5)。

  (3)水口空间

  水口一般至于村落入口处。村落的水口形态依山就势,强调与地形地貌等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充满灵性。置于村落入口处的水口与山体形成背山面水之势,在当地居民眼中能藏风纳气,保佑整个村落的繁荣发展。这种水口布局形成村落居住环境的封闭性,冬天山体可以使村落避开寒冷的大风,夏天可以从水面带来凉风。这种布局既体现了当地人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又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营造出舒适的居住空间的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渴望安稳的心理需求(图 3-6)。

  (4)功能节点

  邯郸西部山区水系较少,当地村民生活用水一般靠水井。当地村民至今仍然使用井水生活。每个村落中存在一个或多个井台,井的周围用石板搭成高于地面半米左右的井台。井台一般位于交通便利的街巷旁边,这样既便于取水又不影响交通。如果井台位于较为狭窄的巷子里,则需要让出一定的井台空间,方便挑担子的人转身并且不与另外的使用者相撞,这种小空间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也丰富了这种狭窄街巷单一的空间形式。井台周围经常聚集聊天谈话的人群,人们在这洗衣、洗菜、淘米的同时与邻里乡亲谈论着村里村外发生的故事,是传统村落中村民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图 3-7)。

  村落中的居民大多都自给自足,自家的麦子、小米等作物自行加工成粉,碾子是这种传统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工具,每个村落中都有多个碾盘,碾米、磨面时用驴、骡子等拉磨,因此,需要的空间较大,一般在直径 5 米左右的空间,位于道路旁边,形成了道路空间的放大同时也是一种景观节点(图 3-8)。

  3.2.4 防御空间

  在动荡年代,盗匪猖獗军阀混战,防御体系是人们过安定生活的重要保障。例如武安城郭的营造与北京城的城墙体系有相似之处,北京有三道城墙分别为外城、内城以及皇城,武安则有内外两道城墙,并且设置瓮城,城墙外还设有护城河、吊桥等。有了坚实的城墙以及城防营的守卫,城内的居民便可较少地考虑自家民宅的防御功能。但是与城市的居民生活环境不同,山区的居民必须自行营建村落的防御系统以房匪患。山区村落相对于平原村落的最大优势便是依山而建,据险而守。他们巧妙地凭借天险,建立村落的券门、兵寨、街巷防御以及民宅内部的防御等。

  (1)券门

  券门分为上下两部分,设立在村落的入口处,下部用石头发券做门洞,以供人们进入村落。上半部分则是有防御功能的券楼,进入券楼的楼梯位于村落内部的一侧,券楼的视野开阔,开窗较小,由砖石构成,能有效地观测过往路人以及了望敌情,在盗匪来袭时能第一时间发现并且通知村落内部居民做出御敌准备。同时在制高点上,凭借坚实的砖石墙做掩体可以有力地打击敌人。

  为了满足上述对券门的实用要求,在空间上必须满足券门前是通往村内的唯一道路,进入券门前有一定的开阔场地不能有遮挡。券门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村落的防御要求,由于它的高度较高并且造型上与民居有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入村前的一个重要景观并且与周围的民居屋顶形成了优美的天际线(图 3-9)。

  (2)兵寨

  在邯郸西部山区中,有一种重要的防御方式叫做兵寨。在武装势力较强的盗匪骚扰时,村落的面积过大,壮丁、武器较少,很难坚守,因此当地居民则就近选择具有天险的地理位置设置村寨。村寨既有天险又有坚实的壁垒,在匪患来袭前将所有重要财产物资运送至村寨内,全体村民撤回到村寨中。

  由于有充足的物资粮食,并且防御坚固,足够让村民在村寨中度过十几甚至几十天,直到盗匪知难而退人们则从村寨中出来回到各自家中正常生活(图 3-10)。

  例如武安市安子岭村的村寨就建在村落西边的凤凰山山顶,原为驻兵之用后为逃避匪患之用,保存较为完整。南北长约 85 米,东西宽度约 30 米,占地 2550平方米。四周用当地石头砌筑成寨墙,高低不等在 7.5-10 米之间,墙体厚度 0.7-1.0 米。墙上设垛口以供射击之用。上下村寨的道路只有一条,守卫人员居高临下凭借坚实厚重的石墙以及手中的武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3)院落防御

  1、墙体

  上文中提到,传统村落中的民居与城市中民居不同,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邯郸西部山区村落中的民宅用院墙和房屋外墙构成屏障,墙体高达 4 米以上,厚度超过 0.5 米,普通的火器很难打破,这些墙体几乎不开窗。外墙将院落围合的严严实实,既难攀爬又难攻破。

  2、屋顶

  邯郸西部山区村落中民居的屋顶大部分为正房坡屋顶,厢房以及附属用房均为平屋顶,临近两户之间通过屋顶可相互支援也可作为撤退之用。当遭遇紧急情况时,不需要通过大门进出,前后左右邻里相互照应,十分机动灵活。此外,这种平屋顶给人提供了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以女儿墙为掩体打击敌人。女儿墙砌筑成镂空的形式,如砖砌的十字形镂空,瓦片砌的花形等,这种方法不仅能起建筑的装饰作用又能御敌,镂空部位用作射击孔。还有一些没有采用镂空的女儿墙使用了空斗砖的砌筑方法,外观与实墙无异,实则极易坍塌,这种做法是为了防止盗匪借助攀爬绳索勾住女儿墙爬上屋顶,当绳索勾住女儿墙向上爬时,墙体无法承受一个人的重量而坍塌,绳索自然掉落,声音会引起主人的警觉,称为拦马墙(图 3-11)。

  3、阁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少则两三座多则十几座的阁。阁分为村口阁、街心阁、胡同阁等。阁分为上下两段,阁座为寨门,上为阁楼。阁在村落中主要作为防御使用,也在形式上丰富了街道的立面与建筑天际线。当地阁的建筑风格大多为对称的飞檐式,平面形式主要有一字型、丁字形、十字形等。

  主要为砖石木结构。当遇到敌人来袭时可关闭寨门,卡断村落内的道路形成又一道屏障。阁楼上不开窗或者开窗较小,有射击孔用于打击敌人。

  (4)街巷防御

  1)街巷

  由于山村大多数道路非常狭窄,除了主街偶有陌生人进入外,其他生活性巷道有陌生人进入很容易就被发现,这就是雅各布斯提到的“街巷眼”,是防止盗窃的有效手段。对于强盗而言,初次进入村子很难记清楚村落内的道路,因为山区村落中道路几乎没有平直且正南正北的路,大部分街道不仅走向倾斜的折线型而且高差极大,视线遮挡严重,不是在当地生活的人根本不清楚下一个拐角会出现什么。道路的宽度也不是头尾一致的,经常会有突然变窄的道路,如果进入的盗匪并排进入多人,走到较窄的位置时只能通过一人,此时如果有村民持武器在有利的位置把守很容易以少胜多,以一敌十。

  2、地道

  暗道在防御体系中尤其重要,它的隐蔽性极强,外来人几乎不可能发现。在不敌盗匪时可做逃生通道。在打斗过程中可通过暗道对敌人进行偷袭。邯郸西部地区的暗道主要分为三大类:地道、夹壁墙、夹道。邯郸西部山区村落中由于建筑材料主要为石材,砌筑夹壁墙与夹道较为困难,因此当地的暗道防御主要用地道方式。设置地道的关键在于隐蔽,入口的位置经常结合地窖、牲口棚等不起眼的位置并且做好伪装,从外表看很难分辨。地道的一个技术难题是解决通风问题,如果没有通风口不仅人在里面不能长时间停留,连火把都无法使用。而如果通风口设置过于明显则容易暴露目标,因此,常把通风口伪装成拴马石、磨盘等不起眼的构件以及设置于很难发现的位置如水井壁、灶台下等位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城市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