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家历届领导一直都很重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及减轻学生的负担问题。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背景下,科教兴国战略在我国得到了实施。
处在这样一个时代,素质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培养。难以立足于未来国际世界的将是那些缺乏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的国家。教育所培养的人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直接关系到这些人是否能更好地生存于知识经济时代、是否能成为国家在知识经济中接受挑战的中坚力量。
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想的启蒙、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等,都要通过基础教育;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教育,着眼于基础教育,稳打稳扎,才可能使学生拥有进行创新的坚实基础。普通高中阶段理应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而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承受着较重的负担,创新教育尚未得到全面、有效地落实。
本文试从青岛市普通高中的实际出发,探索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及创新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成因及相应对策。希望为青岛市甚至更广区域更好地进行创新教育提供有益经验。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1)时代背景。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胡锦涛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是时代发展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可见各届政府领导对创新都十分重视。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拥有人才的多寡和水平,尤其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将决定其国际竞争力。创新型人才能为国家保持繁荣昌盛提供最强大的动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创新教育。而作为孕育人才成长的摇篮的教育,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特别是要通过基础教育来进行创新教育。基础教育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普通高中阶段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阶段。然而要进行创新教育,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必须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开发和培养,才能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而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承受着较重的负担,创新教育实施情况堪忧。
(2)我国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时代要求基础教育得到健康地开展。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能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也肩负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使命。基础教育质量高低体现在能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不是实行的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 2013 年植树节时曾亲切询问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关心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但是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难以保证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并且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的举步维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基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校教育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扭曲和失范。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换汤不换药"致使应试教育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但本质不变,也造成了学校教育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学生承担着沉重的课业负担,课程、教材依然存在"难、繁、偏、旧"的问题,简单的灌输的教育方法仍是占主导地位,对教育的评价依然是以分数、升学率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以作业为主要形式的学习任务占据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整天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他们的时间都由老师和家长来支配,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暇顾及,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进行有益地思考和探索以形成创新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目前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应试教育"以升学为根本目的,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既难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毫无个性特长可言;不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浪费。暂且不论上述问题是源于教育内部还是外部、历史层面还是现行政策层面、也不论是否是人为造成的,都使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面临莫大的困难。
因此,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严峻,改革刻不容缓,只有通过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才能够应对时代的挑战,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时代需求,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使学生的负担切实能减轻,为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素质教育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得到和实现全面的发展。作为我国素质教育重要阵地的普通高中,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和进行创新教育,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目前我国的普通高中在减负及进行创新教育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青岛市的普通高中也不例外。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进行创新教育浮于表面等。
2.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①深化新课改,落实素质教育。从青岛市普通高中的实际出发,探索青岛市普通高中减轻学生负担及创新教育实施的现状、存在问题、成因及相应对策。针对青岛市普通高中的现状,把普通高中减负与创新教育结合,在完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创新型教师培养、学校课程建设与设置、学科教学、教育教学评价及对加大对减负及创新教育的舆论宣传等方面摸索减轻学生负担和创新教育的方法,为青岛市乃至更广区域更好地进行减负和创新教育做有益的探索。
②改进普通高中教学,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本研究选取青岛市普通高中为调查基点,通过实地考证,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策略,使普通高中的老师和学生对减负及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有更好的认识,因此本研究指导现实的意义较强、实用价值较高。
(2)理论意义。
通过梳理中外关于普通高中减负和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资料,为切实减轻我国普通高中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提高其创新素质,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①搜集新资料,为同类研究积累有用素材。本研究从青岛市普通高中减负及创新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查明原因,提出策略,因此研究结论更具真实性和有效性,为以后普通高中减负及创新教育的深入研究提供可用素材,以更好地推进减负和创新教育研究的开展。
②从新的角度丰富基础教育学术思想。目前我国教育界的理论学者和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在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误区表现及对策、负担过重的影响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课堂教学、学校、教材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但将两者结合进行研究的探索不多,把两者与普通高中结合的就更少。因此,本研究从此切入,根据调查研究,从改革教育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改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完善创新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进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加大对减负及创新教育的舆论宣传等方面进行一些有针对性地思考,提出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对策,这无疑有利于基础教育学术思想的丰富。
(二)概念界定。
1.素质教育。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柳斌同志提出作为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宗旨是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技、身体和心理素质。他还提出素质教育的三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刘杰莲(2001)认为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它改变了应试教育中机械记忆知识、"题海战术",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做法,提倡多给学生一些空间和时间进行自主发展、创新和实践,鲜明地反衬出应试教育的弊端。[1]
陈杰(2001)认为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着眼点,宗旨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主体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核心是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是能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的现代教育。[2]
张美荣、郑士民(2000)认为素质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方式:由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以使其具备全面发展的基本品质。开发学生聪明才智的潜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再次开发的、具有自我生长活力的、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动性的个体是其直接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其目标,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学生接受知识的自觉性以及教与学双重主体的互动性。"素质教育"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对"应试教育"的严重危害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实施推广始于上个世纪末。[3]
刘富才(2001)认为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宗旨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轻松、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发展个性。[4]
刘泰(2003)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为目的的教育。[5]
鲍丽玫(2007)认为素质教育要求人具有全面的素质,培养"全才",素质教育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就包含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对内在潜能的开发,而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创新潜能。素质教育要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育为基础,加强对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6]
陈红(2008)认为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通过开启人的心智,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良好个性;通过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优良品格,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7]
总之,大多学者认为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学者提出以学生为本,例如陈红。笔者认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具备各方面应有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创新素质。
张美荣、郑士民(2000)认为本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素质,人才的综合素质集中表现为创新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各种能力素质、心理人格素质、身体素质及良好的个性发展等素质教育的诸多内容,都体现着创新素质的内涵。[8]
刁维国(2002)认为创新素质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素质,特征是创新,具有创新功能。学生在习得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创新品质和创新潜能就构成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它包括个体通过先天遗传所具有的生物因素,也包括个体通过教育和接受环境影响形成的社会文化素质,以及个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某些特定的心理素质。[9]
周鸿(2002)认为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人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技能,创新人格、创新个性,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创新激情等方面。其中重点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技能技法、个性与人格的培养研究。[10]
冯嫄(2007)认为创新素质是由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构成。[11]
综上,笔者认为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或创新人格等在内的无论以何种形式获得的以创新为特征的素质。
3.创新教育。
王益明(2001)认为创新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人格,开发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素质进行培养,从而奠定未来创新活动的坚实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人格,尤其是对后者要更加重视。
其本质是通过一定的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促使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通过这种教育,使其人格受到长期而全面的影响,从而培养其创新素质。[12]
徐义圣(2006)认为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能力或创新人格(或品格)等创新素质使其成为创新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13]
唐苗(2006)认为创新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创新素质的培养。
具体来看,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想不想"创新),创新精神("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创造思维与创造技能,"能不能"创新)和创新个性("善不善"创新)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教师运用创新性思维,采用有关的教学策略,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其"创新的人格特质",从而激发其创新的潜能,使其乐于进行创新,并在实践中有创新的行为或结果。[14]
冯嫄(2007)认为创新教育的定义有一百多种,大致包括两大类:一类认为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另一类则认为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是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相对而言的。创新教育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在某种程度上说,对人进行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并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使人能够创新的教育都是创新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在全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一种体现时代需要的新理念,也包括所有"为创新而教"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15]
王飚(2008)认为创新教育主要指在学校中, 通过教育开发学生的高智力潜能和培养具有高创新力的创新型人才。它提倡通过创新型教师进行启发式教育、创新性的管理来对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加以开发和培养。[16]
李照刚(2009)认为创新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主要是对人的创造能力进行开发;狭义上主要指在学术人才的培养中,对其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学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教育。
它通过运用相关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等,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其终极目标。[17]
由此可知,大多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精神和人格的人才。
冯嫄提出广义上还包括相关的理念和实践;有的学者认为包括创新思维和能力。在笔者看来,创新教育是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精神、思维、能力和人格的创新性人才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亦即为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进行的教育。
4.课业负担。
程晗(2000)认为课业负担是指通过硬性规定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必须完成的某些特定的课业任务。[18]
兰婷、张作岭(2003)认为课业负担主要指制度方面的因素,具体包括每周上课的时数、怎样设置课程和教材、课程难度如何及家庭作业的布置等方面。[19]
王资岳、熊梅(2002)认为课业负担包括密切联系、紧密相关又相互依存的外部负担和内部负担两种。外部负担可以从数量或质量上进行衡量和统计,如上课时间、自习时间以及上不同的补习班的时间及题海式反复练习等,是一种高强度、极其耗费体力和精力的疲劳式的强化教学。内部负担是不能进行量化的负担,也就是所谓的心理负担。[20]
王世红(2009)认为课业负担应该是指在学校内接受的教育中,中小学生所应完成的学习任务、一名在校生应承担的责任及其学生在上学期间要缴纳的相关的费用等。[21]
综上,笔者认为课业负担是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必须进行的大量、过于繁重的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而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广义上包括学业负担和由此造成的心理负担。
5.减负。
田丽琴(2000)认为"减负"就是要减轻超出中小学生承受能力的学习负担。[22]
姜志鹏(2001)认为"减负"是减轻中小学生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及精神负担。[23]
程晗(2000)认为减负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因此导致的过重的生理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等。[24]
综上,笔者认为减负主要是减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及由此带来的相关的生理、心理、经济和家庭方面的负担等。
(三)文献综述。
对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和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已经有丰富的成果,笔者在此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如下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国外是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对学生课业负担进行研究的,但能收集到的文献却不多。其中,杨秀治、刘宝存分析了几个国家在校日制度、周课时数、课程难度、家庭作业负担、心理负担五个方面的情况,提出减负应进行综合考虑,将各种因素的影响都囊括在内,以统筹安排、进行全方位的规划,灵活实施。梁艳君总结出国外教育界采用何种经验和方法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提高高中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比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对考试制度进行改进等。
马德益和胡敏通过对美国教育历史上学生负担的变化及反复、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俄罗斯学生负担轻重的交替变化及一直以来日本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一个国家学生负担的轻与重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并与该国某个特定教育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发展特点紧密相关。这些国家的学者主要是偏重于研究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途径。
在俄罗斯,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调查,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进行研究,提出引起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因素有:教师缺乏文化涵养、对学生的评价以偏概全、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失误,缺乏良好的智力培养氛围,学生并未熟练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等。由此,他认为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完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应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应相互配合,通力合作,给予学生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营造良好的智力培养环境,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学习的基本技能,学会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阿·尤·彼德洛夫则认为当时俄罗斯教育中因利益驱使,学校对中学高年级学生要求过高及对入学率的追逐导致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
兰婷和张作岭通过对日本中小学生"减负"的实施情况的分析,认为"减负"措施在实施初期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出现日本中小学生"学力低下"、教育质量下降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基于社会对学历追求淡化及大幅度地提高了大学入学率等因素外,主要原因是文部省在实施"减负"的过程中,未能使管理者和教师将改革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同时,缺乏细化管理、监控质量及师资水平等方面的措施,因此导致许多教师并没有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减负的能力不成熟或尚欠缺。[25]
综上所述,各国主要是从减负的原因、方法及对策方面进行了研究,没有在创新教育视域下研究普通高中学生的减负问题。本研究选取青岛市普通高中为调查基点,通过实地考证,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策略。
2.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我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就开始讨论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毛泽东就曾提出过减负及将其实施的思想:精选课程使其难易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改进考试和评价方法,把对"减负"的研究、试验及推广作为减负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思想给了学者们以莫大的启示。当前国内对减负及创新教育的研究是以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影响、原因及对策为主。
(1)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我国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表现为过长的学习时间、过多过难的课程和科目、大量机械的重复练习和作业等。[26]
张君明、王伯广(2000)提出"减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但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因而"减负"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并应与其齐头并进。[27]
田丽琴(2000)总结得出"减负"的压力来源--社会环境、"减负"的一线实施者--学校及阻力--家长。[28]
(2)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影响因素)。
乔树森(2000)认为目前教育思想、选才方式、课程体系不改变,学生负担难以减轻。[29]
顾冠华(2000)认为我国升学竞争激烈的根源是:特定的文化传统造就了特殊的精神需求,特定的学历制度和经济环境造成的对于生存的特殊需求,特定人口条件下的家庭对于孩子特殊的期待。由此导致了学生的负担过重。[30]
谢利民(2005)通过回顾我国近五十年以来实施"减负"存在的问题,认为以往的工作都把"减负"的重点放在学校教育上,但对减轻学生负担这一问题的实质认识不清,没有将其置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因此减负的成效并不明显。[31]
杨雁(2012)从教育评价体制单一、管理阶层的忽视、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阶层分配角度阐述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32]
大多学者认为:升学和就业竞争激烈,社会选拔评价制度单一且不合理,社会对个人价值及学习的观念有失偏颇,难以对教育投入与需求进行平衡;在"减负"的实施中存在做表面文章、不顾学生实际的情况;教师缺乏责任心和对减负的相关引导,教育教学理念陈旧,较低效率的课堂教学及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的欠缺等是致使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
(3)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进行创新教育的对策。
严隽琪、王厥轩、顾志跃、高会宗等学者提出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对评价与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加以监督和引导的机制体制进行完善,对1胡伯用、程晗、余文森等学者提出要通过使教师端正教育态度,树立正确思想,对教学进行改进,从学生身心发展差异出发进行因材施教,不断学习和参加相关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等来为学生减负。
阳泽提出对课程和教学进行改进、对作业进行科学地布置和提供心理保健的减负对策。鲁林岳认为科学"减负"的策略是"标本"兼治。"标"即对"减负"的标准进行严格规定,"本"即以正确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同时,要从提供并改善硬件设施和活动空间及进行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师素质方面入手,把过重的和不合理的负担去掉,而那些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要加入或加强,并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下,紧密合作,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减负工作。
丁学东从转变认识、构建社会化大教育网络,改进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方面提出对策。魏传宪以人类学的全新角度提出减负应呼唤"人"的回归,尊重学生作为人所具有的主体性、情感性和发展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何东认为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大力改革,完善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体制,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实现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对减负进行科学合理地引导,保证相关的资金的投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33]
鄢丽范(2000)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减负",提出"减负"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34]
周国忠、张瑞杰(2000)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育才观,提高教师素质,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关转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兴趣,实现"减负"增效。[35]
张晓霞(2000)主要从高等教育发展、评价标准、社会舆论、用人制度、学校管理、社区管理、受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这七方面的原因入手提出对策。[36]
陈杰(2001)认为素质教育能为"减负"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同时,践行素质教育一定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37]
张银砂(2001)从提高教师素质方面来论述"减负",包括师德、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38]
兰婷、张作岭(2003)通过对日本 20 世纪 70-80 年代的中小学生"减负"实施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得到对我国基础教育减负的启示:首先对减负要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可忽视指导和培训教师,使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相关的能力等;最后要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以重视。[39]
蔡宏满(2005)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调整教育者观念和学生学习目的,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方面提出对策。[40]
陈纳(2006)将"学生减负"和学校按规定必须为学生提供的最基础的教育(即"底线教育")进行了区分,还把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必须首先保证底线教育,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和减负的目的。[41]
许月良(2007)认为要通过:对舆论宣传和制度建设的加强,使"减负"的环境得到优化;对教学研究的加强,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对教研管理的加强,使教研模式得到优化;对教法研究的加强,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对练习进行精心设计,使作业内容得到优化;对考核和评价进行改革,使其手段得到优化来实现中小学"减负增效".[42]
安丽英(2008)通过分析邯郸市中小学生"减负十六条"措施的实施所带来的喜与忧,得出结论:教育制度改革是减负的关键;要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和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使教育资源得以均衡,并以多元评价来衡量教师和学生的水平,以确保"减负提质"取得效果。[43]
余慧娟、施久铭(2009)通过记录课堂"减负"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的实施情况,发现上城区采用了减负的新思路,以专业制度的力量对课堂和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改革。[44]
张雯婧(2010)介绍了天津市对有条件的高中进行鼓励和支持,使其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的做法:通过立法,推进教育督导工作的发展,使教育督导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监测和公告形成制度,完善对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及学生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的方法;通过对课程进行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实现高质低负;对作业量和考试难度进行严格控制。[45]
杨雁(2012)从改变教育观念、课堂教学和营造良好的创新学习环境三个角度提出应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方法。[46]
由此可见,已有研究主要是从负担过重的表现、影响、原因及对策方面进行研究,对中小学的研究界限比较模糊,没有把两者分开进行;同时,很少把普通中学乃至普通高中阶段的"减负"置于创新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另外,已有研究很少以某地学校为切入口进行调查研究。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负担过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并在有关方面有所突破,进行一些探索。
创新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动力。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我国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创新。如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需求并适应发展趋势是当前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目的。...
为提高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提出了创新教育理论、强化实践教育、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等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的改革措施, 以满足目前社会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
五、创新教育视域下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对策探讨(一)改革教育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完善相应政策法规。1.高考制度改革与政策完善。教育体制从宏观上和大方向上规定了教育的诸多方面。这是讨论任何教育问题不能也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对教育体制...
在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然步入到了信息时代。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进行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缺点的,如何有效的进行网络教育,提高大学思想...
一、中职院校舞蹈教育的现状1.生源差异性较大生源差异性大是中职院校的普遍现象。中职学生的素质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曾经接触过舞蹈,小学时上过舞蹈班,他们很早就学过相关的舞蹈知识,能够很快地适应教学,跟上教学进度,并且动作更有节律性。但是,...
结语综观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本文在进行高校动画的创新教育研究上有了一定的突破:首先,从动画教育方式上看,引入图像教学,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视觉和心理两方面的特征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探究,分析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开始;其次,...
密歇根大学是美国重要的学术联合会的14个发起者之一,一直以创新教育推动高质量的办学水平着称。因为高质量的教育,该校的学术水平和校友质量都很高,共培养了1位美国总统、8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18位普利策奖得主、30多位大学校长,截止2017年,共有...
中文摘要本文以创新以为题,揭示了创新对于社会的重要,继而更深层地解释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新是一个团队凝聚力与创造力的具体表现,创新是对精华的萃取,创...
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教育中的基础性课程,对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当前初中教育的重点内容。针对目前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差,品德素养低等现象,可以判断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不到位,其具体的教育方式存在...
针对师范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提出将科技竞赛作为创新教育的依托平台。首先分析了当前师范院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然后提出科技竞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上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介绍我校在推动科技竞赛开展方面所采取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