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在普通高中减负中的运用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8 共4307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分析。

  1、研究结论。

  通过概括归纳笔者得到本研究的三个方面的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调查及对结果的分析,笔者明确了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和创新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主要从青岛市普通高中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减负和创新教育的认识方面,了解普通高中学生课业负担及创新教育有关情况。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缺少学校减负和创新教育的浓厚氛围、减负和创新教育培养标准不明确、固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校减负和创新教育、教师进行减负和创新教育的动力不足。

  第二,针对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和创新教育的实施情况,笔者通过细致分析、整理思考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将影响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和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存在缺陷的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亟需改进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尚不完善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需强化的执行力;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巨大的社会各方;需要提升的教师整体素质。并分别详细论述了各个方面。

  第三,结合青岛市的现实情况,笔者从这些不同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改善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和创新教育的现状的相应对策和建议:改革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完善相应政策法规;改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使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增强;通过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创造浓厚的改革氛围;完善创新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进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加大对减负及创新教育的舆论宣传。

  2.本研究的创新点。

  (1)从新的视角进行研究:我国关于中学减负和创新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分别已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但针对地方实际并把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及创新教育两者结合进行研究的还很欠缺。另外,以往研究中很少将中学与小学的情况分别研究,更没有对普通高中进行专门研究。本研究针对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及创新教育的实际状况,从此视角出发进行适切性强的研究,并提出较具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对策建议。

  (2)提出新的学术观点:从青岛市普通高中的实际出发,探索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及创新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成因及相应对策。把普通高中学生减负与创新教育的进行相结合,在教育相关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执行力的加强,学校课程建设与设置、学科教学、教学管理与评价的完善,创新型教师培养及舆论宣传的强化等方面探索如何使学生负担减轻,并进行创新教育。

  (3)在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突出调查研究法。已有研究中对于减负及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并不多,笔者以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借鉴,通过调查的方法的运用,较好地结合与统一了实践与理论。通过实际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和资料更客观、真实,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的针对性增强。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笔者虽然较系统、深入地对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的减负及创新教育的现状做了研究,但是仍有一些缺憾:

  第一,本研究固然对青岛市普通高中减负及创新教育有一定的说明性,但严格地说,笔者所调查的内容仍不尽全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二,本次研究是以公立普通高中的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未能对中等职业学校和私立高中的创新教育和学生减负的问题做具体地分析。

  第三,本文的解决对策是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提出的,难以判断对策的实施是否有效和具有可操作性,缺乏便于衡量的可量化指标。

  (二)后续研究。

  1.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1)在将来的研究中,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争取完善对问卷的内容设计,使其更加规范、科学和严谨。

  (2)对于选取样本和发放问卷中存在的不足,将努力通过对更广范围和更多数量的样本的选取,更加科学的抽样方法的运用,更为细致和全面的调查、调研的展开与进行,来增强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结论的适应性及推广性。

  (3)难以判断提出的解决对策的可操作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验证与推广。力求使提出的对策具有地域特色,易于操作的同时能够取得一定的实效。

  2.研究展望。

  第一,继续深入学习减负及创新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除了对本课题进行补充、完善之外,以发现更多的可以研究的课题。

  第二,笔者坚信,随着我国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普通高中减负及创新教育的工作必将继续向前发展,如从今年开始试点的高考招考的分离、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不分文理科的全科教育在普通高中的进行、高考国家统考科目的减少和社会考试科目的增加及管办评的分离等制度改革,都将对普通高中减负和创新教育的落实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本课题研究都将会有更多更新、更完善的研究成果出现及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着作及论文类:
  
  [1] 刘杰莲。"减负"、素质教育与考试[J].教育探索,2001,117(3):15.
  [2][37] 陈杰。论素质教育与"减负"的关系[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25(4):156-158.
  [3][8] 张美荣 , 郑士民 . 论创新素质教育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2):96-98.
  [4] 刘富才。减负提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渝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4(2):59-60.
  [5] 刘泰。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理论研究,2003,25(12):5-6.
  [6] 鲍丽玫。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7(5):111-112.
  [7] 陈红。浅谈创新素质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19(2):147-148.
  [9] 刁维国 . 论中小学生创新素质的生成与发展 [J]. 青海师专学报 ( 社会科学),2002,22(6):108-112.
  [10] 周鸿。论创新素质教育的意蕴及其研究的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1):39-41.
  [11][15] 冯嫄。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12):228-230.
  [12] 王益明。论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现实途径[J].教育评论,2001,17(1):19-21.
  [13] 徐义圣。论自主创新背景下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创新教育的一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2):70-72.
  [14] 唐苗。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教育[J].理论探讨,2006,4(5):102-104.
  [16] 王飚。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10(4):57-58.
  [17] 李照刚。浅谈创新教育的实施[J].今日南国,2009,5(2):83-84.
  [18][24] 程晗。对"减负"的理性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5):21-22.
  [19] [39] 兰婷,张作岭。日本中小学生"减负"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3, 19(5):43-44.
  [20] 王资岳,熊梅。昆明中小学减负情况调查报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2):96-98.
  [21] 王世红。赋予学生"根"与"翅膀"--中小学生课业减负省思[J].中国教育学刊,2009,30(4):23-25.
  [22] [28] 田丽琴。透视中小学"减负"问题[J].发展论坛,2000,7(7):46-47.
  [23] 姜志鹏。浅议中小学生"减负"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1,17(94):48-49.
  [25] [26] [33] 李佳,徐建平。"减负"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1,18(7):34-35.
  [27] 张君明,王伯广。浅谈"减负"与素质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6(3):73-74.
  [29] 乔树森。"减负"要减到"根儿"上[J].普教视点,2000,20(6):37-38.
  [30] 顾冠华。我国升学竞争激烈的根源与学生"减负"浅说[J].教育研究,2000,7(8):6-7.
  [31] 谢利民 . 我国半个世纪 " 减负 " 问题的历史回溯与思考 [J]. 集美大学学报,2005,6(3):20-25.
  [32] [46] 杨雁。浅谈中小学减负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12,19(3):107-108.
  [34] 鄢丽范。学校"减负"工作之我见[J].黑龙江教育,2000,55(4):10-11.
  [35] 周国忠,张瑞杰。培养学生兴趣实现"减负"增效[J].黑龙江教育,2000,55(4)11.
  [36] 张晓霞。当前中小学生"减负"问题论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2(4):105-108.
  [38] 张银砂。提高教师素质是落实学校"减负"的关键[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1(1):110-111.
  [40] 蔡宏满。中小学生减负及素质教育之我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4):187-188.
  [41] 陈纳。学生减负与底线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6,27(12A):81-83.
  [42] 许月良。中小学 "减负增效"的途径透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6(1):46-47.
  [44] 余慧娟,施久铭。"减负":教育到底能做什么--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课堂"减负"纪实[J].人民教育,2009,60(5):38-47.
  [47] 刘国琴。创造教育与创新型教师[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1):47-49.
  [48] 易洋,第明。中学教育学[M].(2)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70-71.
  [49] Kioka ,E.; Mori, Y.;Omori, T.; Omura,T.The Burden of School Bags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Home Economics of Japan, 2001,(2):7-10.
  [50] Lippincott,W.T.The student's burden [J].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76,(2):2-5.
  [51] Chen,S.Stressor,Coping Style and Emo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J].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02,(16):16-19.
  [52] Zhanjun Ma.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bility for Innovation [J].Asian Social Science, 2010,(4):4-7.
  [53] Knodt, Jean Sausele; Knodt, Jean Sausele; Knodt, Jean Sausele.Cultivating Curious Minds: Teaching for Innovation Through Open-inquiry Learning - Jean Sausele Knodt addresses the need for individuals with flexible critical and creative thinking and shows there is no better place but the library to create a centralized open-inquiry lab for building curious, innovative thinking communities among our students [J].Teacher Librarian, 2009,(1):1-3.
  [54] 李世海,高兆宏, 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0-51.
  [55]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65-67.
  [56] 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23-26.
  [57] 章剑和。创新潜能与个性成长[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16-18.
  [58] 刘泽雨,董金明。创新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32-33.
  
  2、报纸类:
  
  [43] 安丽英。亦喜亦忧话"减负"--我市中小学生"减负十六条"实施带来新课题[N].邯郸日报,2008-5-6(B02)。
  [45] 张雯婧。天津纳入教育部中小学减负试点--探索建立创新人才基地、研究督导评价标准[N].天津日报,2010-12-11(1)。
  
  3、法律法规、政策类: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2010.
  [2] 《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2010.
  [3] 《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意见》,2010.
  [4]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6] 《面向 2l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