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继续教育论文 >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1 共347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型职业农民塑造问题研析
  【第一章】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困境研究引言
  【第二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3.2】河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3.3  3.4】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典型国家的实践与启示
  【第五章】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原则与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6.结论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省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举措和迫切要求。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目前我省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把各地的有效措施加以总结,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本文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围绕“为什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及成因--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思路”展开论述,主要结论:

  第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能提高农民专业素质、技能水平,也能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吸引一大批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人留在农村。这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而且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随着工作的深入,培育工作重点从“个别县乡搞试点”向“全省范围内推动转变”,各地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第二,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学理上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本文从职业农民与身份农民的辨析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身份农民是指被限制在土地上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世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群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以市场为导向自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等活动,获得稳定收入和同等社会地位的特定群体。新型职业农民与身份农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自愿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传统农民的身份是“世袭”的,只要生长在农村就自然获得,并且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不能自由流动只能被束缚在土地上。新型职业农民是开放的有条件的,用一句话形容是“想当农民不容易”,必须经过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才能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选择不是终身的,人们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

  第三,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国外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训早,成效显着,我们在总结其成功经验时也不能完全照搬。所以我省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时一定要做好基本情况调查工作,根据培育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培育方案。文中提出的“3+4”实践原则与建议是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实际走访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归纳提出的,有一定实践基础和尝试价值。我省各地市情况复杂,具体操作时还需适时调整。

  最后,由于本人理论储备不足,收集分析资料能力有限,对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情况还不能做到全面准确的把握,立论和行文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学无止境,今后我会继续关注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多阅读专业书籍,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力争把以后的研究工作做得更深入、更扎实、更完善。

  参考文献

  [1]付景远.破解“职业农民建设难”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
  [2]曲建勋.农民的产生极其发展对策[J].职业时空,2005(18)
  [3]郭智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J].中国农业教育,2011(1)
  [4]周稽裘.再建农村教育的伟大工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5]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2)
  [6]陈池波、韩占兵.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1)
  [7]田培仁.新型职业农民: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点”[J].江苏农村教育,2013(47)
  [8]何小勤.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研究一基于浙江省农村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3(2)
  [9]朱启臻.建立良性机制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J].农村工作通讯,2011(21)
  [10]齐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
  [11]殷瑛.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12]张桃林.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长为职业农民[J].中国老区建设,2012(5)
  [13]吴宏耀.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J].农民科技培训,2012(5),34
  [14]赵邦宏.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思考[J].农科技培训,2012(5),16
  [15]赵强社.论职业农民的培育[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27
  [16]朱奇彪.职业农民培训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1-3
  [17]陆燕春.保障粮食安全须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J].科技文汇,2011(12)
  [18]王亚楠主编.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98-299
  [1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上卷)[M].郭人力、工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58
  [20]曾福生,罗光强主编《西方经济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4
  [2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30-234
  [22][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26
  [23]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5)
  [24]张雅光.法国农民培训与证书制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25]李红,王静.日本农民职业教育现状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2(2)
  [26]姜桂芝.解析马恩经典作家关于农民及其转变的理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
  [27][法]3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8
  [28]马克思.《资本论》[M]第 2 版第 1 卷,463
  [29]马克思.《资本论》[M〕第 2 版第 1 卷,578
  [30]7M.H.梅伊曼.封建生产方式的运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5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8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6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34]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6
  [35]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5-71
  [36]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89.
  [37]李水山、黄长春.当代中国农民教育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63
  [38]曾一春.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几点认识 [N].农民日报,2012-03-21(5)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36
  [40]许经勇.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民工[J].体制改革.2004(1)
  [41]陈文权.国外农村资源开发的经验与借鉴[J].开放导报,2010(4)
  [42]丁国杰、朱允荣.欧盟三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及其借鉴[J].世界农业,2004(8)
  [43]丁宏志主编《国外农民的职业培训》[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18
  [44]陈美霞.韩国农业职业教育加后备劳动力教育[J].山东农业,2001(18)

致谢

  时间如白驹过隙,两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眼即将结束。回首两年时光,短暂却充实。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变得更加自信、沉稳。研究生生活期间,我学习了很多关于“三农”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在走访调研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两年的时光浓缩在这段话里,想说的太多太多。经历了汗水与欢笑,也经历了彷徨与坚持,感谢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成熟,更感谢那些在两年时间给予我无私关爱和帮助的人。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王卫东教授和黄长春教授。本文是在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大到选题、架构,小到词汇、标点,论文的每一处导师都认真负责,严格把关。王卫东老师学识渊博,耐心细致;黄长春老师专业功底深厚,治学严谨,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除了在论文指导上,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两位导师也给与我莫大的关心和爱护,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导师总会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及时给出意见和建议。

  其次,要感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国万忠老师、张素罗老师、董金秋老师、董淑湛老师、邵彩玲老师、郭跃军老师、李建明老师以及农学院的陶佩君、葛文光等诸多老师,在求学期间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借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同时,还要向与我共同生活、学习了两年的同学们表示感谢,两年来一起学习、生活的美好时光历历在目。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从同学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跟同学们度过的两年时光充实而有意义。

  另外,还要感谢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给与我支持、鼓励的家人和朋友,是你们让我坚定了信心,面对生活的苦与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勇敢前行。

  最后,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继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