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经》和谐观的内涵
“和谐”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被简称为“和”,“和”就是指万物的自然状态,也是《道德经》的核心理念,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和谐的论述很多,其中最核心的一句毫无疑问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这句话完美而准确地解读了人、自然、社会这三者之间以及这三者自身之间的和谐问题。《道德经》的和谐思想,主要就是讲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的这种“和谐”理论,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道德经》在现代社会最主要的思想价值体现,是其所提倡的和谐理念,老子提倡和平,反对战争,提倡清平顺和,主张以人为本,崇尚简朴,反对奢华,主张服务社会,顺其自然,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来说,有着十分积极向上的意义。老子反对急功近利,反对物质至上,认为人们应当追求物质上的简单,而增强个人内心的修炼。
和谐问题是当前社会中涵盖了思想道德、人文关系、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经济不断进步,这一方面使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累积,各种现代化设施和服务不断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人类身体得到了更好的享受。另一方面,人类对高科技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道德素质开始滑坡,享乐主义思想蔓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爱心、孝心、热情等品质不再是人们做人的基本准则,而成为奢求。
第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家之间的利益战争、种族冲突、主权争执越来越频繁,世界秩序动荡不安,全球政治格局不断变换。
第三,从自然和环境角度来说,当前社会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成熟时期,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越来越恶劣,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导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和与自然界的不协调。在这种现实困境的情势下,人如何追求心灵上的进步,如何在精神世界里中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各种族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发展,如何平等相处,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问题。而《道德经》中关于和谐的认知和其延伸意义,对我们有极大的启示意义,是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和理解的。
二、《道德经》和谐观的表现及其现实意义
(一) 《道德经》中的身心和谐
从根本上说,物质欲望的满足并不能带给人精神上的高度愉悦和最终满足,当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却往往会越来越空虚。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李天一事件”、“南京富二代杀妻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当今社会里,人们往往在疯狂满足物质欲望的同时,忘记了满足心灵的静修。如何改进这些盲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说,色彩如果太鲜艳了,就会让人视觉失灵,失去辨别色彩的能力; 声音如果太杂乱了,就会让人听觉失灵,无法分辨声音的好坏; 食物如果太精美了,就会让人失去味觉,无法分辨食物的味道; 毫无顾忌地狩猎,会让人行为放纵; 珍贵罕有的事物,会让人产生偷窃的行为。因此圣人只求温饱,而不过度追求声色之娱,所以人们应当远离物质的诱惑,而要从心灵上保持安乐知足的状态。由此可以观之,老子主张从“道”的高度来认识自身,以“守中”的方式,去除欲望,无视名利,安守本分,保持人性的真实和真诚,超然物外,做到心人合一,最终达到身与心的和谐共处。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知识理论素质不断提高,但在自我认知方面和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精神空虚,自我膨胀,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了性格扭曲,因此只有从人格和精神方面提高认识,才能塑造身心健康的人。老子认为,和谐不仅仅是人精神上的一种感知,更是一种思想上的价值观念,一种精神境界,只有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个人的身心都和谐了,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因此个人的身心和谐是这一切和谐的基础,老子特别强调了个人的修养与和谐问题,认为只有通过个人内心的修炼,才能消除自我迷惑,才能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心胸,老子的这种思想恰恰是当前社会缺少的,意在提醒人们不要一味追求享乐,要提高自身的修炼,要对自我有充分的正确认知,这对重塑我们当前社会的思想道德体系,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境界非常有益。
(二) 《道德经》中人与社会的和谐
身心和谐是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形成的,而社会和谐的形成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来促进。什么样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说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意思是说,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因为水滋润万物,对万物都有益,却从不与他人相争,只静静藏于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与“道”的本义最相似。善良的人,应当最善于选择自己的位置,心地应当保持沉静,待人真诚、友爱,行为守信,如果从政,则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如果处事,则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所能,行动能够找准时机,正因为这样的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过失,也不会产生怨尤。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群体,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既要依赖于社会,又受到社会的规则限制,因此老子以水喻人提出的这种做人之道,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思想。人与人的相处,要以真诚的原则,以谦和的态度,时刻牢记“中和”这一处事原则,做到“上善若水”,才能和睦与共,使社会整体和谐。
道家文化,以提倡天理道德为主,强调无欲无争,宽容自如。老子认为真正有品德的人,应当平等的对待天地万物和社会中的每个人,无论对方是否善良,是否诚信,都不改变自己的态度,要诚恳接纳百姓的意见,无论对方的意见是否正确,都应当以真诚的态度接纳,要保持纯洁的内心,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德经四十九章》)社会和谐要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基础,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一些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往往做事、做人以个人主义为主,不去考虑后果和对他人的影响,一意孤行,使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社会秩序混乱,要纠正这些人的思想,必须从他们的价值观入手,改变他们对事物的原有认知,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做到《道德经》中提倡的“抱朴守真”。
即是说,人们要坚持自然纯洁的本性,以诚实的态度对人对事,要有高尚的操行,不心口不一,虚假骗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道德经》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使人类能够用更先进的手段来征服和改造自然,能够更加毫无顾忌地在自然界中获取想要的资源,正是这种人对自然的肆无忌惮的利用,引发了自然的失衡,生态危机、气候危机、资源危机、天灾频发、疾病肆虐,这是自然界在不断地给人类敲响警钟。人类长期与自然界的相处证明,对自然界的盲目滥用,不考虑后果的开发利用,无异于饮鸩止渴,只能取得一时的短暂发展,而决不能带来长久利益。老子说,“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五十一章)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六十四章) 是在提醒我们,对自然要有充分认识,要持善良和尊重的态度,对万物要顺应其发展,顺其自然,对待事物,要尊重其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是顺应形势存在的,是一个完整的天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是应当和谐共处的。老子有“天人合一”的说法,即是说,人与自然应当是一个统一体,应当是相互依存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即是说,老子认为,天地万物与人类是同根同源的,人的生命和生存状态与自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指出: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段话是说,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由道、天、地、人四部分构成,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人要尊重天地自然,而不要以宇宙的主宰者自居。
在与自然界的相处中,人应当顺应自然界的法则,才能最终达到世界的和谐,老子认为世界万物之间都有其必然的联系,作为人,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师法自然,使“人道”顺应“天道”,尤其是当前社会中,人们必须依靠自然界发展,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所需,人与自然界是生命共同体。因此,面对当前自然界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当参考老子的观点,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保护予以重视,人人从自我做起,维持生态平衡,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与自然的共同生存。
三、结 语
老子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虽然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远去,然而老子关于人生的思想道德塑造、关于个人内心如何修炼、关于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建立,这些涉及人类精神层面的智慧解读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华,《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哲学的思想和对天、地和自然的认知,更多的是教给了我们在当前社会如何净化内心,与人相处,如何真正做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的和谐、朴实无华的思想,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人与人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和平相处,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参考意义。其“和谐”理论,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对解决人类应对目前所面临的信任危机问题、生态资源问题、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把《道德经》中的蕴含的精神实质真正运用到个人生活和社会进步之中,以老子的睿智解决我们现实困境中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人类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珍.《道德经》中和谐思想之当代价值[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 .
[2]李霞. 老子思想及其道德价值[D]. 安徽大学,2010.
[3]刘俊哲,徐国艮. 老子当代哲学的和谐观及其当代价值[J]. 中华文化论坛,2007(2)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语出《道德经》第九章,意为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老子想要表达的正是适可而止的思想。对企业而言,不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理性追逐利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企业也要有长远的眼光,不涸泽而渔,不...
李觏,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南城)人,是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年青时曾两次应举,皆不第;退而创办旴江书院,教书为业,并勤于着述,有《李觏集》传世;晚年经范仲淹、余靖等荐为太学直讲,教授至老。李觏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体会民间疾苦。他对现实有较...
1老子的特殊主体性毫无疑问,老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具争议、备受误解的一位,而老子所着《道德经》则被公认是一部神秘难解的经书,其版本问题尤为复杂。楼宇烈指出:《老子道德经》一书,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而在其传抄、刊印过程中...
一、《道德经》和谐观的内涵和谐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被简称为和,和就是指万物的自然状态,也是《道德经》的核心理念,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和谐的论述很多,其中最核心的一句毫无疑问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这句话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所体现的“义利相兼, 义重于利”、“真、实、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真是一个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概念。法天贵真思想既是庄子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庄子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贡献。庄子之前及与庄子同时代的典籍之中,极少讨论真字;直到《庄子》一书中,真字才开始大量出现。而通观《庄子...
十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转向没落,政治形势恶劣。北有蒙古掠夺,南有倭寇入侵,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市民暴动也异军突起,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在这样腐朽的土壤里,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悄滋暗长,它的出现如一股新泉注入了一滩腐臭的死水。在这样的...
一、对自然的理性认识与人本思想的确立就在环境保护主义者列奥鲍德出版他的名作《沙乡年鉴》的同年,美国人口学家威廉福格特推出了他的《生存之路》,以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他所看到的包括英国、印度、中国等发达和欠发达国家所共同存在的生态危机状况。书中,...
在儒家的传统中,礼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事物层面的礼器、礼仪、礼制、礼俗等,汉儒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礼代表的是一种祭祀仪式。礼也具有学理层面的意义,它的实质是对伦理关系、道德规范的维护,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
婚姻观是指人们关于婚姻本质、婚姻中涉及道德问题的基本看法。它对人们择偶态度、家庭生活观念以及在婚姻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具有导向作用。[1]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婚姻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误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贵柔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