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教的养心思想
佛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苦乐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妙法圣念处经》云: “自乐自善成,自惑生自苦,苦乐不离心。”人心善良,人的行为就会善良,人就会感得快乐的果报; 而人心恶,就会作恶,人在将来就会感得痛苦的果报。因此,佛教主张以“戒”修身,以“定慧”修心。“戒”是指戒律、持戒,用于规范人的身心,“定”是指禅定,指人内心的专注力,而“慧”则是指般若智慧,是“定”以后对事物所作出的正确判断。戒律、禅定、智慧合称为佛教的“三学”,整个佛教就是由戒、定、慧所构成的。《解脱道论》说: “以三种学成就清净,所谓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于是,戒是戒清净,定是心清净,慧是见清净。”佛教教导人们要培育这“三学”,完善道德品行,致力于内心平静,培育提升智慧。
修心的关键在于培养人的柔软心、慈悲心、清净心、菩提心。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 “诸佛心者,大慈悲是。”《十住毗婆沙论》说: “诸佛法无量无边无尽如虚空,悲心是诸佛法根本。”佛教依靠戒律、禅定、智慧三学修养其心,超越现世苦乐。[9]
六、传统养心思想的当代健康价值
1. 传统养心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人心之全德,是孝悌、忠、信、友、诚等伦理道德标准的总括。老子主张去除心中之情、欲、智,保持虚静。而到了管子、孟子、庄子,“心”成了“道”、“气”之外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其中管子对“心”的阐释最完整、最集中,揭示了“心”的几个方面的作用: 心是德、智、精的聚集地; 心与身的关系; 心与君的关系。
这种对心作用的论述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关系,回答了古代诸子百家所关注的天人、人性、养生、治国等重大问题,可以说是纲领性的理论概括。
首先,心与其他人体器官一样是人天生就有的,其功能也是天生就有的,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实。孔子认为,心可以自由活动而不受到任何约束,“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荀子明确地表明了心的自主活动: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夺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 《荀子·解蔽篇》) 庄子认为人心自作主宰,不可束缚: “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 《庄子·在宥》) 这表明“心”没有外在的力量可以左右、束缚它。
其次,心与欲望有密切相关,心可以控制欲望。老子认为,“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道德经》) .孟子提出“养心莫过于寡欲”,“四十不动心”.荀子认为“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寡欲不是欲望寡少,而是减少满足过分欲望,恢复自然之心,显现自然之心。
再次,心与气存在密切关系。孟子说: “夫志,气之帅也; 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 ‘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这里,孟子提出心的地位要高出气。同时,孟子又提出气也影响心的看法: “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孟子·公孙丑上》) 然而,道家对于心与气关系的看法与儒家不同,他们认为,心不可以控制气,“心使气曰强”.虚静自然之心一旦控制气则成为后天之心,虚静自然之心就遭到破坏。庄子认为,心要像气一样虚而待物才能是虚静自然之心。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1]儒家注重心性修养,修己达人,倡导少私寡欲心性之学,强调修身养性。“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孟子·尽心上》) ,通过道德修养使人达到君子人格。净化人心,让民众与社会都遵循圣人之道,实现“内圣外王”.此外,儒家认为修身实则养心,修养与节欲不可分。孔子说:“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孔子认为人在不同时期对欲望要有所控制,善于降低欲望。[10 -11]
儒家强调以德润身,通过修德来充盈自己,在认识价值的主客体关系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倡导人们修身养德,“德不孤,必有邻”.
2. 现代心脑科学的发展佐证了传统养心思想的恒常价值
科学家在心脏中发现的“心脏智慧”,与脑部所显现的智慧不同,心脏智慧比较像 EQ 而非 IQ.心脏在情绪管理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从生物能量学的角度剖析,每一种生物,包括人类,由任何“场”来看都是一种独特的复合体,由电磁场来看也是一样。没有电磁场,也就没有能够推动导引生物活性的生命力。心脏的磁场非常强大,其强度可达脑的 4000 倍以上,超越身体各处的磁场,使得身体各处的磁场与之同步。精密的高斯仪可以在身体 3 m 外测得心脏的磁场。心能商数学会发现,心脏与脑的电磁场有极强的同步性,当人体觉得越和谐,心脑之间的同步性就越强。
心脏是人体中最强的生物振荡器,他主宰并会使身体其他部位的频率与其同步,当身心处于放松、休息、无压力状态时,事实上我们的身心频率是一致且和谐的。当身心呈现和谐时,全身的功能处于高效率低输出的最优化运作状态,包括免疫、消化、循环、思考能力,甚至创造力,都大幅提升,且顺利运作。虽然心脏是身体中最强的振荡器,但却可以通过训练呼吸频率,使其引导其他频率合一,包括心跳,人们即可以达到合一状态,一个完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状态。
2000 多年前的大德圣贤,他们心性之学的学问,和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身心合一的同步性,直接从心着手非常困难,因为心跳的频率往往不是意志力所能控制的,但有一项身体的主要功能可以穿越于自主与非自主之间,那就是呼吸。孟子、庄子的“气论”与现代的科学研究又是何等接近。
这就表明了传统养心思想及其方式方法,对当代人们的健康意识,具有恒常的指导价值。
七、结 语
养心有助于人们保持健康。现代社会,各种工作都依赖于科技,而人的内心的智慧、活力以及身心活动状态,往往被忽视,人类已进入了“情绪”时代。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在一切对人体不利的影响因素中,不良情绪是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因素。而人具有良好的心性和品行,就不太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就能够保持身心愉悦。儒家以“诚正、仁智”修心。《华严经》云: “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孟子》中说: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荀子》中说: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妙法圣念处经》云: “自乐自善成,自惑生自苦,苦乐不离心。”所以,身心健康与内心的安宁关系十分密切。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自己把圣贤的学问落实到自己的身心修炼当中,自己躬行实践,才能够感召他人。[9]
参考文献:
[1]郑淑媛。 先秦儒道养心观之比较研究[J]. 中州学刊,2015( 2) : 117 - 121.
[2]一文。 养心---养生修为第一要务[J]. 健身科学,2010( 12) : 18.
[3]张丽萍。 庄子“心论”[D]. 西安: 西北大学,2012: 6 -15.
[4]孙颖。《半壁江山一纸书》解读[J]. 文学教育( 下) ,2010( 8) : 19.
[5]南怀瑾。 原本大学微言: 上[M].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14: 253 - 254.
[6]刘爱敏。《管子》四篇哲学思想对《淮南子》的影响[J]. 船山学刊,2015( 3) : 85.
[7]龚鹏程。 仁者寿: 儒门养生法要[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87 -95.
[8]吕锡琛,孙欢。 老子宝俭去奢思想的三维解析[J]. 求索,2014( 1) : 165 -167.
[9]释学诚。 修身与修心[J]. 法音,2015( 3) : 26 -33.
[10]戴黍。 论孔子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体育学刊,2004( 4) : 62 -64.
[11]贾龙标。 儒家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6) : 76 -78.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普适性价值,无论是意识形态功能还是教化功能都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而在近代中国,儒学的普适性受到了西方文化大规模涌入的挑战和中国传统社会解构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体系内的地位开始发生动...
清人章学诚把中国古代编纂文献分类目录的要旨概括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古代无数学人为这种考辨事业倾注了无穷的心血,由此形成了贯穿中国古代文献整理活动始终的一种独特学统求得文献秩序所必须遵循的学术准则。然而,这种学统并不是自主和自足的,因为它...
引言在儒家视域中,舜因其恪守人伦之常和践履圣王之道而被尊奉为世人典范,孔子与孟子赞美舜的德行之处俯拾皆是,两者更是将舜所承载的道德价值作为一种文化自觉。①传说舜年二十就以孝称名于世,流传甚广的《二十四孝》更是将舜的孝行列为首位。此外,舜...
礼仪是人们对社会文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一种追求,是由内在道德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规范。传统中国的礼仪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举止规范,而且还是包括内在修养的一整套道德伦理规范。传统礼仪文化不仅讲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内在...
Firstly,Confuciusconsideredrighteousnessincludesmoralmeaning,secondlyshouldincludecompulsorymeans.Confuciusthoughtofrighteousnessistheactionofthehigheststandard.Confuciusthoughtofrighteousnessist...
孔子是我国也是古代东方的文化巨人。他的思想亦即儒家思想曾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传播到古代中央王朝的周邻政权以及国外,对一些地方和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搜索整理的关于孔子思想的论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所体现的“义利相兼, 义重于利”、“真、实、亲、诚、惠、容”正确义利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1儒家义利观及其近代衍变自孔子创立儒家,便有了关于义利关系问题的讨论。义者,宜也[1]义,所以制断事宜也。[2]义即适宜、适当。利者,人之用曰利,指物质利益。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其义利观是重义轻利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居恶在?仁是也。...
十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转向没落,政治形势恶劣。北有蒙古掠夺,南有倭寇入侵,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市民暴动也异军突起,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在这样腐朽的土壤里,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在悄滋暗长,它的出现如一股新泉注入了一滩腐臭的死水。在这样的...
绪论一、选题意义王符所生活的东汉中后期,君道秕僻,朝纲日陵,随着社会政治危机的日趋严重,官方正统儒学亦盛极而衰,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后汉书儒林传》)面对严重的社会弊端和腐朽的政局,许多儒家学者或愤世横议、针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