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

《蟹工船》中的写实主义表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16 共3145字
论文摘要

  一、日本近代的无产阶级文学和写实主义

  1885 年,日本近代作家坪内逍遥通过发表《小说神髓》提出了写实主义文学观,认为“小说的眼目,是写人情,其次是世态风俗”,给日本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潮,自此大部分政治小说和翻译小说的流行逐步被描写实际人情和现实人生的写实主义作品所取代。

  1925 年 12 月,以革命性的文艺刊物《文艺战线》为阵地成立了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随着当时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不断高涨,日本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也在不断推进,在这之后涌现出了大量的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作,例如叶山嘉树的《卖淫妇》、《水泥桶里的一封信》;黑岛传治的《二分钱铜币》、《猪群》;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党生活者》等等。这些作品都受到坪内逍遥的写实主义文学观的影响,都运用了写实主义手法,将创作的重点都放在了反映当时日本的现实国情和无产阶级的现实生活上,通过对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和工农阶级斗争的描写,来揭露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繁荣和无产阶级的不断壮大。比如说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通过对日本无产阶级的罢工斗争的描写,运用写实主义塑造了站在无产阶级斗争前线的革命者的各种形象,由于运用了写实主义,使得这些作品很快在当时的日本广大工农群众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收到了工农读者的广泛欢迎。

  二、小林多喜二和《蟹工船》

  小林多喜二是日本近代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性作家,同时他也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于 1903 年出生于日本秋田县一个十分贫困的佃农家庭,四岁时跟随家人搬迁至北海道小樽,从小便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在其伯父的资助下,小林多喜二于小学毕业后就读了小樽高等商业学校,毕业之后在北海道拓殖银行工作,工作不久因为发表《不在地主》而被银行解雇。于 1930 年搬迁至东京,自此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1933 年 2 月 20 日在街头从事无产阶级革命地下工作时遭到特高警察逮捕,不幸被严刑拷打致死。短短三十岁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党生活者》、《不在地主》、《蟹工船》等优秀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蟹工船》主要描写了渔船“博光号”上代表无产阶级的渔工和代表资产阶级的监工之间的斗争。由于当时的日本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大量工厂倒闭而失业的劳动者为生活所迫在渔船上做苦力。在监工们残酷的剥削和日本国内、国际的革命运动的影响之下,使得他们逐步意识到团结起来进行反抗剥削的重要性,革命的火种也在逐步萌发,有组织的罢工斗争在开展之后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但是在渔船回国之后立刻遭到了镇压。作品通过对工人们充满血泪的悲惨生活和监工们残酷压迫的描写,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剥削本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能取得如此高的文学成就与小林多喜二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写实主义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

  三、《蟹工船》中的写实主义表现

  小林多喜二在《蟹工船》中对当时日本的国内环境和蟹工船上工人们的工作环境的描写完全采用了一种写实主义的手法,毫不掩饰的将当时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日本最阴暗的一面彻底暴露出来。蟹工船上的工人们住在“粪坑”里,工作在“冰窖”里面,对于他们来说,蟹工船就像是“地狱”一般。监工们完全没有把他们当作正常人来对待,他们不过是获利的工具,对整个环境的描写充满了工人们的绝望颓废和监工们的残酷无情。

  “渔工们的窝里点着像红褐色玫瑰花的小灯泡。香烟的烟雾和人们拥挤在一起产生的闷热使空气变得浑浊、发臭,整个窝恰似一个‘粪坑’。在隔开的舱铺上翻来覆去的人们,看上去就像蠕动的蛆虫一样。渔工监工领头,船长、工房代表、杂工头子随后,从舱口走下来了。船长很珍惜自己那两撇撬起来的胡子,不时用手绢去拂弄它。过道上扔满了苹果皮、香蕉皮、湿漉漉的长筒雨靴、粘着饭粒的木纸之类,活像一道堵塞了的脏水沟……”这一段是对渔工们的居住环境的描写,用“粪坑”来比喻工人们的居住环境,用“大团的大蛆”来形容躺在里面的渔工,甚至对过道上的苹果皮、香蕉皮和木纸片上的饭粒都描写得细致入微,通过这种写实主义表现手法,使读者能够很直接形象地联想到当时渔工们生活环境的恶劣程度,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在很多传统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当中的主人公形象,往往被塑造成为一个个无私奉献,机智勇敢,敢于为了革命斗争奉献一切的光辉形象,他们身上基本上都是汇集了广大无产阶级优点,没有太多的缺陷体现。而《蟹工船》中对工人们的描写完全没有给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伟大光辉形象,他们除了代表无产阶级的基本形象,同时也被作者运用写实主义表现手法赋予了更多的人性,使得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更鲜活,让读者觉得更加亲近真实。

  “就寝之前,渔工们脱下肮脏得像干鱿鱼一般的油污斑斑的汗衫和绒衣,在火炉上扬开。围在火炉旁的人们,两手提起衣衫烘烤,犹如围在被炉旁一样。烘热后,虱子、臭虫吧嗒吧嗒地落在火炉上,吱吱发响,冒出一股像烧人肉似的腥臭味。一烤热了,虱子就待不住,拼命蠕动着细毛足,从衣缝里爬出来。捏起来看,虱子长得圆乎乎的,简直像皮肤上的脂肪粒。有的肥得像螳螂头,看了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渔工们将虱子放在嘴里,用门牙叭的咬死,或用两只大拇指指甲掐死,然后好似小孩在衣服上抹脏手一样,把沾了血的指甲,往劳动服的衣襟上一擦,又开始抓起来……。”

  这是作品当中对渔工们在休息时捉虱子的一段描写,不仅仅是完全没有美感,甚至让人觉得恶心。但是这又让人觉得是真实的。工人们在“粪坑”休息的时候,除了捉虱子还会聊黄色段子、酗酒等等。小林多喜二没有将这些工人们的形象作丝毫的美化,反而将他们人性中丑陋、真实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中通过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大量描写了渔工们对食物、对酒、对女人的强烈渴望。这些正是人性中最本质最原始的诉求。整天受到大量体力劳动折磨的渔工们回到“粪坑”通过酒精来麻木自己痛苦的神经,在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都像“囚犯一般贪婪的狼吞虎咽”,在渔船停靠港口的时候,工人们赤裸裸的调戏贩卖小商品的妇女。“……是呀,要在海上漂四个来月哩,我想往后再别干这玩艺儿了……”,作者通过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将这种充满绝望的最原始的本能刻画得入木三分,但是越是绝望,越是黑暗,往往黎明也就越近了,小林多喜二正是通过这些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在这些最丑陋的人物身上寻找到人性之美,在暗无天日的残酷压迫中寻找到通往黎明的道路。

  小林多喜二对这些渔工的生活的描写并非作者个人的主观臆测,而是作者基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运用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早在 1927 年的时候,作者就对蟹工船相关问题进行过实地调查,通过和船员们的实际接触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些都为后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 年,日本掀起了新一轮的《蟹工船》热,小林多喜二的这部作品重新受到了大量日本年轻人的追捧,还被再次搬上了大银幕。这一现象的产生,我想除了与日本当代大的社会环境有关,同时也和这部作品自身强有力的生命力是分不开的,而支撑着这部作品依然活跃到现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其中大量写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候甚至觉得他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篇具有很强真实性的报告文学让人深思,这也许也是这部作品本身的魅力所在,可以说是写实主义赋予了这篇作品旺盛而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小林多喜二. 蟹工船[M]. 叶渭渠,译. 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 坪内逍遥. 小说神髓[M]. 刘振瀛,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 杨静杰.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的传播[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4] 孟庆枢. 谈小林多喜二《蟹工船》的复活[J]. 东疆学刊,2010,(2).
  [5] 太阳瞬. 黑暗过后的黎明曙光[J]. 作品研究,2009,(4).
  [6] 莫琼莎,赵峻. 日本近*写实主义的突破[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东方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