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

农村经济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25 共396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三章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并且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以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有着重大意义,它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

  3.1 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于我国农村地区。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各地区之间甚至各地区的不同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那么农民走向富裕,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另一方面,又因为以个体状态存在的农户之间综合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大不相同,以及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资源存在着较大差异的条件下,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帮扶和集体的力量,支持通过合法诚信劳动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经济落后的群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所决定的。[18]这就充分说明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农村集体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

  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农村集体经济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当前各地农村生产条件难以得到全面改善,因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如果村民“一事一议”,这也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搭便车者及其引起的连锁反应无法避免。那么农村农田水利灌溉、生产技术、机械化耕作等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主要承担者要依靠谁?答案毋庸置疑是农村集体经济 .其次,农村集体经济能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从本质上说农业现代化是现代高效率生产要素替代传统落后生产要素的过程。在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就是土地如何实现科学有效的流转,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地位高低决定了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否可以顺利发展。相比于个体的适度规模经营,集体所实现的土地连片规模更大,土地流转的规范性更强,在实践中,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俱佳的许多农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本身就是集体经济组织,而且流转土地农户的利益在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保障下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提高了农户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的积极性,有效降低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再次,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环节的现代化,而且也是农业产供销的一体化,能促进农村产业协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展与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服务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既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真是一举两得。

  3.2 有利于完善组织形式,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支撑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实现形式也日渐多样化,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这三种实现形式等都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说过“农村生产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19]认为在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可以由低到高的采取不同类型的合作社,由于互助组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它就成为了在不破坏个体经济和私有财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劳动互助组织,由于互助组经常出现成员调组、重新分组等现象,使得互助组极不稳固。那么在合适时机推动互助组向初级合作社发展就变得十分紧迫。1956 年颁布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大量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产生,其鲜明特点一是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二是由大量小型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通过进一步地合并形成。在这一过程中遵循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取消按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入股获得的报酬,统一实行按劳分配。至此,农村集体经济确立起来,此时的高级社就应运而生,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之一。随后,股份制的引入不仅改变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内部管理方式,使得许多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都成立了三会,这样就健全了内部的决策和监督机制,而且也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是伴随着对不同类型合作社性质的认定而形成的。有效的内部管理在国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国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过程中,学习现代西方公司治理的内容。这对于提升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水平提高运营效率大有裨益。

  3.3 有利于深化市场经济程度,为共同富裕提供动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市场化程度的不均衡导致产权形式和组织形式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差异明显,从而使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程度的不均衡可以诱致不同的产权形式和组织形式。西方国家的产权理论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实现经济组织形式与产权的同步变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产权制度的变迁促使了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反过来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进一步推动了产权制度的变迁。由此可知,在中国新时期的农村生产力水平下,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与产权的变化逐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体经营发展的空间愈益广阔,其优越性和必要性和也日益突显。

  由于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的封闭性及产权模糊性使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举步维艰,因此,只有在组织形式上、经营方式上进行创新,即探索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才能使农村集体经济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构成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体制背景,产权改革形成的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不仅使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出现了按份共有形式,还实现了经济产权共同共有,不仅广泛吸收其他社会资源参与,还吸纳集体成员资金、资源等要素入股,使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资源在集体经济内聚集涌流,盘活了集体财产,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强了集体财产自我积累发展的能力,迎合了市场经济对参与主体开放性的要求。形成了集体经济产权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在实践中,利用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实现形式对农村集体经济及组织进行相应的再造与改革。对内,使其有效的规避了经营管理上的政经不分,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方式;对外,能以自负盈亏、自主决策的经营独立主体身份有效地参与市场的竞争。

  3.4 有利于增加劳动就业,为共同富裕奠定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浪潮。通过深化改革,经济结构得到科学调整,劳务市场实现了对外开放。直接的影响就是农村劳动力打破过去的长期的停滞状态,实现跨地区和跨行业流动。特别是上世纪末至今,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全面的解放,流动规模的增加和流动范围的扩大更为急剧。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每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超过 9000 万人,其中跨省区流动人数占总外出劳动力人口的 1/3 以上。[20]

  对于农村来说,这种大规模流动解决了剩余劳动力资源浪费问题,变负担为利益。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存在一定盲目性的劳动力流动也给我国社会管理稳定方面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后果。对此,必须采取相关解决措施,具体方法包括如下:一是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劳动力的素质高低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践证明,劳动力素质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就会弱,转移的稳定度就会高;反之,劳动力素质低,就业方向少、空间窄,转移难度越大,稳定度也低。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议国家进行政策调控,加大培训力度。分层次、分群体、分时段的进行实用技能培训,支持劳动部门和企业单位开展定单式培训,提高非农就业技能,走出农业和农村。政府要做到一紧一松,坚决抓紧贯彻农村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消除新文盲;适当放宽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用人标准,建构与农业劳动力就业相匹配的新机制,进一步鼓励剩余劳动力流通。二是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盲目流动、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首先要提高重视程度,权责明确,必须把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关工作列上政府工作日程,更要作为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将相关制度规章落细落小落实,保障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更要完善管理,使劳务输出组织和培训网络要分层级、高覆盖的铺展开来。三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引领方向,形成政府宏观指导社会化的就业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竞争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要通过多种形式,这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集体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满足增强党在基层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的需要。”[21]

  党支部要想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必须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这样才能维护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使农村农民不惧各种挑战。它不仅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也有利于强化村级服务功能、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等等,还有利于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为了充分贯彻和实施十八大提出的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党组织挖掘自身潜力,找出自身特色,通过深入分析自身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本乡集体经济,并取得了初步成绩。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发展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