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职业变迁的实证分析。
1.调查概况及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文的调查样本以人口大省河南省为主要样本来源,本人有幸参与了"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河南省农村社会治理综合调查",并借此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农民职业变迁问题展开了调查。此次调研共调查了河南省境内的安阳市滑县枣村乡滑固营村、安阳市滑县桑村乡西桑村、鹤壁市浚县新镇庄头村、濮阳市濮阳县小甘露村、濮阳市华龙区胡七村、濮阳市南乐县寺庄乡赵岳村等 6 个村庄,共发放调查问卷 1000 份,收回问卷 802 份,并对其中的部分农民进行深入访谈,以期得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调查样本采用 PPS抽样法,根据调查样本所在的不同村庄的人数比例投放调查问卷,以尽量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最具有代表性。最后,本文结合 SPSS 数据处理软件与EXCEL 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探讨各变量与农民职业变迁关键指标的关系。
在收回的 802 份问卷当中,从性别比例分析,男性受访者占 59.6%,女性受访者占 40.4%.
从文化程度分析,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例最高,达到 37.94%,其次是具有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达到 21.57%,这个基本符合我省农民目前的受教育水平,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被调查者的参与度与配合度来分析,被调查者较为配合,对于调查的参与度与配合度都比较高,也能在调查中提出新的问题,给出更好的建议。
2.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与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农村中一部分农民将土地流转吸收进来,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扩大与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各地方政府需要征收大量的农业用地用来满足城市的发展,这样就导致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失去土地的失地农民有可能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转变为受雇于他人的职业农民,而不是盲目地选择外出打工。正如斯科特的"生存理性"中所指出的,农民所追求的绝不是收入的最大化,而是较低的风险和较高的生存保障。
通过调研数据中是否进行过土地流转和现在的工作状况进行交叉比对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过土地流转的人当中,仍然从事农业为主的工作的人有 66 人,和以外出打工为主的 70 人数量接近,比例大体相当。
通过调研数据中是否进行过土地流转和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进行交叉比对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过土地流转的人当中有 75 人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有83 人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而这两种收入方式占受访者的绝大多数。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现代农业为职业,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相关工作或者负责经营管理的,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能够长期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民。从事传统农业的生产者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现在进行过土地流转的农民当中还是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从事农业为主的工作,有接近半数的人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这一方面说明了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虽然进行了土地流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向城镇流动,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是占了相当的比例的,这部分人有可能就是从事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或是失去土地的受雇于他人的职业农民。这也印证了农民不会不会无限制地减少的理论研究,说明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调研的数据说明了当前我国农民职业变动的一大趋势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
3.农民职业的非农化。
农民职业的非农化不仅仅是农民职业上的转变,它伴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和城乡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农民职业的非农化是我国的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市化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部分。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的职业变迁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民职业非农农化的研究。从职业变迁角度看,农民职业的非农化是指农民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相关的职业向从事非农职业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民职业阶层不断变迁和分化同步发展的过程。
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可以推动农民职业的非农化转变,相反,农民职业的非农化也可以带动产业结构内部的优化与升级,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随着城乡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现代农民的工作与收入来源正趋于多元化。
通过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农民的工作情况已经由传统农业当中的以务农为主,转变为务农、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与除了务农以外兼顾务工并重,前者占总体样本的 32.79%.而后者占样本总数的37.78%,已经超过了以务农为主的人数;从收入来源情况来看,农业收入与工资收入分别占到了 37.66%和 32.4%,两者不相上下,占主体地位。但还有经营性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支付性收入以及其他类型的收入,说明农民的非农化取得了一定成果,农民职业的转变带来了收入的多元化。
农民职业的非农化不只是发生在城市,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农民在可以再农村实现其职业的非农化转变。这样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合理配置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通过对调研的数据的分析也印证了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职业的非农化是农民职业变迁的主要趋势和变动方向。
4.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职业流向分析。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职业的非农化与农民的市民化等因素都促使在农民职业变迁的过程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和转移。所以在研究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职业流向问题时,我们主要研究以外出务工为主要职业的农民群体,也包括我国特殊的农民工群体。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有 56.1%的受访者都有过进城务工的经历,占总体受访者的半数以上。
通过对部分受访者的访谈发现,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流向呈现出流动不均衡的态势,访谈的结果可以归纳总结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农民所具备的学历、就业技能不同等原因造成的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不同。具有一定学历和就业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有可能获得一份正式的劳动合同或者长期稳定的工作,而不具备这些学历或技能的外出务工者就只能获得一些短期的临时性的岗位,或者只是从事一些没有正规劳动合同的工作,例如受雇于一些小的私营企业主、个体老板,更有甚者因为无法获得工作的机会而成为小摊贩,甚至拾荒者。二是个人对待职业变迁的态度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每个人职业变动的原因不一样,有的人是因为在土地流转中失去了土地,土地被国家征用而成为失地农民,被迫向城镇流动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有的人则是在外务工多年,甚至在城市早已居住生活了很多年,但是由于政策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抑或是自己的乡土情结,他们选择放弃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返回农村就业,所以并不是所有外出务工的农民都希望并有能力落户城市的,每个人对是否留在城市这一问题的观点也不一样。三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各地区农民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他们对待就业的态度和职业的选择有差异明显的不同的倾向性。四是各地政府对中央的政策执行程度不一造成各地农民职业流动发展不均衡。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由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等原因,对待农民的职业流动与转变态度不一,具体执行的政策也不一样,造成不同地区的农民在职业变迁过程中处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状态。
但不管不同地区农民职业流动的差异性有多大,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也能看出其中的共同点。通过对调查数据当中学历与工作状况、最近一年收入是否提高与工作状况的交叉比对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职业流动的两个明显的趋势。
一是学历越高的农民越倾向于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相关的工作,转而倾向于外出务工或是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学历越低的相对来说会更多地选择以农业为职业。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历是小学及以下的受访者当中有 91 人,也就是约 54.8%的人从事农业生产相关的工作,占到样本总体的半数以上;学历是初中的受访者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的比例大体相当,分别是 42.2%和 45.9%;学历是高中或中专的受访者大多数会选择外出务工,这个比例在相同学历层次的受访者当中占到 47.8%,远高于同等学历中从事其他行业工作的比例,可以看得出这部分人可能就是构成"农民工"的主体;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受访者会选择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这部分农民由于有了较高的学历,他们既不愿意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相关工作,也不满足于简单的外出务工。
第二是外出务工从事非农工作的受访者普遍收入有所提高,对自己的收入状况相对满意,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受访者收入相对较低,对自己的收入水平也不太满意。从上表可以看到在和前一年的收入进行对比时,从事农业生产相关的工作的受访者更多地选择了收入有所减少,而选择外出务工的受访者则更多地选择了收入有所增加。
根据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学历有可能成为推动农民人口流动和职业变迁的推动力,而经济收入的增加可能成为吸引农民向城镇流动和转移的拉力。笔者认为这两个明显的趋势有可能促使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职业变迁的过程中,更多的农民根据他们的理性选择当中的经济理性原则选择走出去,提高自己的学历,转变自己的职业。使得农民的职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从而促进我国农民职业的流动与转变,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5.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职业分布与获得途径分析。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当前我国农民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农业从业者、建筑工人、餐饮服务行业的服务员等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的行业,而且这些都是收入相对较低的行业,而从事收入较高、技术含量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的农民相对很少。
具体来看,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已经摆脱农业生产从而转向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大多分布在部分行业的一些基础性岗位上,属于职业层次较低的体力劳动者或服务行业的从业者,而能成为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技术工人、中层以上管理岗位的人数相对很少。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农民职业分布按照其所从事的职业人口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业、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等。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除了农业以外,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和从事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农民排在最前列,这部分人占农民职业分布的大多数。通过对这次调研的六个村庄的统计数据分析也发现,选择外出务工的农民的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产业工人、服务业等行业。
目前,我国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获得工作的途径有限,政府对农民就业的培训与服务落实不到位。通过对调研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农民职业变迁的过程中,大多数农民是通过自谋职业和亲友介绍的方式获得的工作,这两种途径分别占被访者的 45.4%和 37.36%,同时,在被访者中换过两次工作以下的占绝大多数,其中没有换过工作的被访者占样本总数的 31.9%,换过一次工作占 21.84%,换过两次工作的占 25%.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农民职业转变途径有限,且由于自身能力或者没有受到足够的职业培训等问题较难获得提升或转变行业,一旦职业分层形成,进入相应的行业,职业与工作状态相对固定,职业分层相对固化,很难发生变化。
从全国人口普查的调查结果来看,也能够印证此次调研数据得出的统计结果与分析结论。目前,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民在职业变迁过程中职业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农民获得农业生产以外的非农业工作的途径极其有限,且获得的就业机会不多,一般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够得在城市到一份工作已经很不容易,他们在就业选择时机会不多,不会轻易地更换自己的工作。尽管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但今本上都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也从客观上限制和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不利于我国农民职业的变迁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
摘要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和和睦相处更是社会和谐的基...
第三章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中信任危机的信息不对称解读3.1新生代农民工信任危机的信息不对称作用机制信任是否发生以及发生、发展的状态与阶段可以用信任度来衡量,信任危机是指信任完成受到了不利因素的限制,信任度呈现递减趋势的状态描述。信任是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使中国旅游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我国旅游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也进入...
费孝通先生说“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 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然而, 劳动力的大量流动、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却成为现今中国的最基本事实之一。...
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突出问题与大背景2012年是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节点。截至这一年的6月底,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和地方政府签约合作建设智慧城市的总数超过320个。同年11月2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关于开展国家...
引言城市规划是自古已有的学问,古代中国和西方都有许多关于城市规划的精彩论述.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基础主要来自于四方面内容:1)思想基础是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2)最早关于城市规划的立法实践是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3)最早的...
流民是指丧失其原有职业,脱离社会整合,游离于法定户籍管理之外的流动人口。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流民向城市移动的速度加快、范围迅速扩大、数量增多,成为中国城市近代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一、流民产生的原因一是人地...
一、引言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中催生出的产业工人群体。这一群体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助推力。一方面,他们为谋求生计从农村流动到城镇,通过获取各种资源和技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为中国的城镇发展输入了大量...
作为就地城镇化模式之产物的“村改居”, 虽然已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广泛实践, “村改居”社区原村民2基本上获得了城镇户口, 然而原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后, 村民的市民化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摘要国内改革的持续深化、国际格局的深度重塑,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态势、社会结构体系更具复杂化、多元化。我国特有的现象级过渡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成为这场变革的产物,为社会变革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队伍的扩大化与规模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