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2.1 信用风险成因外部分析
一是银行经营体制不明晰 ,我国商业银行的变迁虽然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银行的经营体制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现在正逐步进入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回顾这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银行业的改革的确是一条不平凡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可以说是“大一统”时代,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是双重的,人民银行既从事货币的发行,也要从事信贷和储蓄的业务,因此也就无业可分,“混业”经营成了最原始的形态。顺应改革开发的步伐,我国银行业必须要拆分,中国银行体系出现雏形的标志是开始组建专业的银行,不再是混业的状态,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人民银行的业务开始被剥离出来,原先的扶植农村经济的业务被分到恢复了的中国农业银行。为了有效开展国际业务设立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并且将中国银行作为专业的外汇银行。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最初形态是有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这四大行所组成的专业的银行体系。80 年代后期在我们国家改革的初期其实是没有商业银行的概念的,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也对银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时出现的口号就是“银行的企业化”,在 90 年代初期才出现商业银行,相应的四大行也被改造成为了国有独资银行。90 年代后期恢复了交通银行,同时产生了一批新兴的商业银行,比如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十多家的商业银行。
同时为了使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职能分离,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分别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90 年代后期在全国开始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组建了的城商行有近百家。商业银行开始在 1995 年推广资产负债比例的管理制度,在 1998 年开始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取消控制,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在 1998 年之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信贷资产是按照时间进行分类的,1998 年之后,开始按照国际上通用的五级分类制。银行的上市在 90 年代初期是被严格管制的,直到 2000 年央行明确表示支持商业银行上市,上市浪潮开始在商业银行业之间掀起来。大一统的银行体系被完全打破,由原来的垄断开始变为竞争,由原来的单一开始走向多元,有原来的封闭开始走向开放。加入 WTO 之后,在世界经济的浪潮中,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不仅面临国内的竞争对手,更面临国外的更强大的对手。不改变现状我国银行业将会像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一样在国外银行的进攻下散失大量的市场份额。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这样的大环境,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选择新的经营模式。从加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加强与外资银行市场竞争的能力等因素来看,中国的银行业实行综合经营必然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尽管我国有近千家大大小小的银行,但是只有四大行和个别的商业银行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其他的资本规模都太小,商业银行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对我国整个银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世界前 1000 名银行的数量上我们是非常少的额,不仅无法与欧美和日本这些国家相比,甚至比香港和台湾都要少,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导致垄断,市场竞争不够充分。除了竞争力不足之外,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金融业务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已经实现了从传统金融业务向现代金融业务的转变,我国要实现这一转变会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这里面不仅有历史的原因,还有体制方面的制约。我国银行业目前的现状是国有四大行“大而不强”,与此对应的是股份制银行的发展是“不强不大”.如何赶上国际银行的步伐,缩小与它们的差距是目前银行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是企业经营体制不健全或者是经营实力薄弱。中小企业本身存在很多缺陷,主要的缺陷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资产少,第二类是负债能力有限,第三类是信用等级不高,资产少负债多就会造成资贷率比较高,难以找到担保人。由于这些本身的缺陷使中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当中各种机制和制度都不健全,有的中小企业甚至会粉饰报表,虚假宣传,导致透明度不高,加上一些不守信的行为,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更加的力不从心,使中小企业更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贷款少导致中小企业不能引进先进的技术,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颠覆的创新技术或者新颖的平台模式,想要在已经基本成型的互联网时代胜出会更加难上加难。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经营的稳定性比较差,因此不能很好的抵御风险,更不能吸引外部的股权资本。由于中小企业这一系列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对筹资的要求也会有一些特点,主要表现为对资金需求量小,但是需求资金的频率高,这样造成筹资的成本比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会不堪重负。王永庆曾经说过,企业的经营需要在人事物各方面都有追求合理化,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合理化,要解决人的问题,需要先促使经营体制合理化,使经营体制符合人性。
三是市场融资机制不规范更加集中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融资机制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是按照融资是否在同一主体内划分的,财政融资和金融融资是按照融资中的信用关系划分的。资金筹集、供给和配置的过程就是融资机制的过程。企业主要有两类融资渠道,所有者投资是第一类,所有者投资包括企业的资本家和留存收益;借入资金是第二类,对于借入资金来说,筹资的风险是很大的,借入资金对还款的方式,期限和利息都做了很严格的规定,如果企业借入资金后没有产生足够多的收益来还本付息,那么企业为此付出的代价会很大,有的会拍卖抵押物,甚至有的会因此而倒闭破产。融资机制应该是市场化和多元化的,作为多元市场的重要力量,必须为中小企业开创新型的融资渠道,银行为小微企业提高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2 信用风险成因内部分析
信用风险成因的内部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我国的整体金融大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所以经营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效率比较低;二是对信用风险的管理相关组织机构部不健全;三是信用风险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 .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它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信用活动本身不仅存在损失的可能性,也存在收益的可能性因此这种既有可能造成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二是利益的驱使,几个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会导致整个信用链条的中断;三是可控性,信用风险可以通过控制来使损失降到最低,虽然可控,但是控制起来非常艰巨,我们当前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理的措施具有滞后性,不良资产出现后如果再采取措施,其结果是于事无补,其次是获得数据比较困难。主要是因为信用资产的流动性比较差,持有期比较长,再者加上信息不对称,就使数据的获得更加艰难;四是周期性和累积性,信用风险一旦发生,就不断累积,发生连锁反应,最后很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造成整个社会信用的崩溃。
3.信用风险在我国的现状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基于开放市场环境下信用风险的传导效应、经济波动和调控政策对行业的系统性影响、以及扩张期大规模投资等隐性风险的显性化,大客户业务的信用风险将面临上升压力。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跌宕起伏、产行业政策的不断调整,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凸显,加之部分大客户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经营效益下滑,以往其内部存在的体制与机制问题以及潜藏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渐渐暴露,部分大客户企业所在行业已频发信贷风险,个别集团客户的下属子公司贷款也出现不良情况。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客户业务风险防控压力增大。随着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银行在中小企业板块的利润增长受限,加之国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行业兼并重组,中小企业政策性风险加剧。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大型集团企业的优势逐步显现,目前仍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根据“二八法则”,20%的大企业客户对于银行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我国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银行体制有缺陷,在改革开发以前,我国是计划体制,金融的基本格局是大财政、小银行。
经过改革开发,国有银行治理结构有了初步进展,但我国银行制度还没有真正的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解决,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也使得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很薄弱,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同时对整个社会的经济也非常不利;二是管理信用风险的相关工具比较落后,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相比,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都与国际上的先进国家和地区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三是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的制度是信贷分离制度,贷款由客户经理负责发放,审查贷款由风险管理部负责,但与国外相比,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的干扰比较多,部门和岗位之间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无法完全适应经营目标和运行环境的转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会有极大的阻碍,特别是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资本充足率是总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值,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充足率不高,总资本包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是很不合理的额,核心资本占比能够高达 90%,而附属资本则比较少,资本充足率是一个动态的标准,商业银行要及时的更新资本配备额,从统计的数据上看,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已经有所下降,但是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分子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分母效应,即总贷款余额增加。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经济和监管行业环境,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当经济处于繁荣期的时候,银行业的经营状况会比较好,企业这时候会倾向于扩大规模,因为借贷资金的成本很低,如果经济由繁荣进入低迷,那么企业在繁荣期的债务就很大可能上变成不良债权,会引起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当整个经济环境处于低迷期时,银行是不可能健康的。
国家的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因此在分析信用风险的时候,需要考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对信用风险的影响。随着国家对银行业的监管倾向于放松,银行业受到非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银行业要想生存和获利,势必要增加业务范围和领域,发展金融衍生品,这些会导致信用风险的加大。此外银行业的贷款投向比较过于集中,第一个是行业集中,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第二个是客户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大客户大集团和央企。
在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上,相关部门的独立性不够,审贷分离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杜绝不良贷款,但是由于审批人员不能与客户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可能会由于信贷人员的粉饰而造成误导;责任不明导致责任人制度不能完全得到实施,对责任人的处理没有警示作用;由于实行垂直管理,银行的信贷资金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横向的,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形成,银行业的大多数员工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有一个正确和充分的认识。在信用风险的管理工具方面,我国的信息系统在开发上缺少前瞻性,信息之间赘余,数据的一致性比较差,这严重阻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与以往传统的定性分析不同,越来越注重定量的分析,运用数理统计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