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工程硕士论文 > 环境工程硕士论文 >

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19 共542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根据陕西省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现状和水土流失特性,对全省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核心内容进行了分析,同时就输变电工程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及施工现场迹地恢复效果进行研究,并对陕西省不同区域的典型塔位进行了水土流失预测。研究成果如下:

  (1)输变电工程属于典型的点、线工程。其中变电站建设属于点式工程,输电线路建设属于线性工程。变电站站区开挖、平整和基础的处理,输电线路塔基施工、工程施工便道建设、牵张场布设等活动对地表的开挖、扰动和恢复使地表层植被、地形受到一定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特征随时间、空间发生变化。

  (2)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工程建设期。输变电工程施工扰动的面积随着时间不同而变化。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预测时段主要分为施工期和自然恢复期两个时段。陕南地区自然恢复期为 1-2 年,关中地区 2 年,陕北地区为 3 年。若塔基为复耕方式则自然恢复期为 0.5 年。

  (3)陕西省输变电工程生态恢复模式分为三种:陕北风沙丘陵地区生态恢复应选取防风固沙适宜的树、草种,采用灌、草结合的模式,并结合挡土墙、护坡等工程措施;陕北黄土高原区应选取耐寒、耐旱、耐贫瘠、抗逆性强的适宜树、草种,采用灌、草结合的模式,并结合截、排水沟、挡土墙、护坡等工程措施;关中平原地区应选取具中等耐寒、适当耐旱、耐贫瘠能力,有一定抗逆性、生长快、再生性强的适宜树、草种,采用灌、草结合的模式。塔基占地主要为耕地,应及时种植合适的农作物进行复耕;陕南土石山区应选取具一定耐寒、适当耐旱、耐贫瘠能力,且具有一定抗逆性、生长快、再生性强的适宜树、草种,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模式,并结合截、排水沟、挡土墙、护坡等工程措施。

  (4)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施工控制措施:变电站工程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与工艺,施工生活区应利用站内空地搭建,减少站外临时占地及地表扰动面积,同时施工人员要在限制范围内活动等;线路工程工程施工时,尽量利用已有道路,有效减少开辟施工便道。通过采用飞艇、动力伞、绕牵法、张力放线等先进技术施工工艺,有效实现导引线、牵引绳、导线的不落地展放。并合理布置牵张场、材料场,牵张场、材料场应选在工程施工便道附近的空地或荒地等。选用全方位高低塔腿铁塔,避免大量场地平整和大面积土石方开挖。

  (5)陕西关中平原、陕南土石山区和陕北风沙丘陵和黄土高原区的不同典型塔位进行工程建设期和恢复期的了水土流失预测对比,若工程采用复耕的方式,水土流失量最低值为 0.43t,最大值为 11.61t;若采用播撒草籽的迹地恢复方式,水土流失量最低值为 0.86t,最大值为 29.14t;(6)某典型 750kV 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效果分析。 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9.07%(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值 90%),水土流失控制比 0.96(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值<1),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 99.61%(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值 95% ),植被恢复系数 99.78%(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值 97%),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 53.65%(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值 24%)。

  5.2 建议

  (1)进一步研究探讨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新技术的实际效果。

  (2)水土流失情况复杂,水土保持方案的防治效果难以完全进行定量计算,应进一步对输电线路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应用情况进行调研,找出更加准确的评价方法。
 

  致 谢

  时间飞逝,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就要结束了。回首这段难以忘怀的学习、生活经历,心中感受颇多。

  首先感谢导师乔晓英副教授,从论文的开题、试验设计到论文撰写,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思维方式给予了我不断努力的动力。乔老师在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对我论文的修改与提升,让我能够用学术性语言来展示研究成果,并且学会了坚韧的学习态度;在我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耐其烦的解答,让我茅塞顿开。在此向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论文的完成是对我两年多时间学习生活的检验,而硕士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同门兄弟姐妹的关心和帮助。不知“感谢”二字能否表达心底那份最深的情意。

  非常感谢长安大学研究生院及环工学院各位老师们的帮助与关心;特别感谢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同事吕平海、安翠翠等同课题组的成员,在工作和学习上对我的帮助;再者我要深深的感谢我的父母,对我学业的一贯支持和鼓励,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诚挚的谢意,祝福你们万事顺意,健康幸福!
 

  参考文献

  [1] 余志琴。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S1): 97-98.

  [2] 解新芳, 赵发云。 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中国水土保持, 2000,(1): 35-37.

  [3] 姜德文。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 89-93.

  [4] 赵永军。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M]. 北京: 大地出版社, 2007: 37-40.

  [5] 董立国, 李生宝, 潘占兵, 等。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模式与技术体系的探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8, 10(6): 35-41.

  [6] 吴积善。 山地研究的进展与方向[J]. 地理学报, 1994, 49(1): 660-668.165-174.

  [7] 赵凯, 李晖, 朱雪。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云南省福贡县城空间扩张研究[J]. 热带地理, 2008, 28(6):529-533.

  [8] 栾建国, 陈文祥, 李永祥, 等。 水库小流域生态修复对策初步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 2008, 1(1):134-139.

  [9] 肖国举, 王静。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3, 23(5): 1003-1008.

  [10] Shi H, Shao M. Soil and water loss from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0, 45(1): 9-20.

  [11] Sustaining the soil: indigenous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Africa [M]. Routledge, 2013.

  [12] Taye G, Poesen J, Van Wesemael B, et al. Does the effectiveness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techniques in reducing runoff and soil loss change over time: a case study from the semi-arid Ethiopianhighlands[C] Desert Land: conference on Desertification and Land Degradation. 2013: 53-53.

  [13] De Graaff J, Aklilu A, Ouessar M,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practices in five selected countries from 1960 to 2010[J]. Land Use Policy, 2013: 32.

  [14] 牛崇桓, 陈云明。 国外水土保持概况(I) [J]. 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1997, (2): 1-5.

  [15] Castro, R. D. Overview of the transmission line construction process[J]. Electric Power SystemsResearch, 1995, 35(2): 119-125.

  [16] Gang Liu, Puling Liu, Qiong Zhang, Wen nian Xu. Quantificational Research on the SlopeDevelopment of Loess Table land in the Holocene[J]. IEEE. 20l1. 3341-3344.

  [17] Song wei Jia. Soil Organic Carbon Loss through Water Erosion in Loess Hilly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J]. IEEE. 2010.

  [18] Ming li Zhang, Wen jing Cui, Hao Yang. Effects of Soil Erosion on Soil Quality In Rocky MountainAreas of Northern China [J]. IEEE. 2011. 5936,5939.

  [19] Nearing, M. A., Lane, L. J., Alberts, E. E., Laflen, J. M. Prediction technology for soil erosion bywater: status and research needs [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0, 54(6): 1702-1711.

  [20] G Blaekett, E. Savory, N. Toy, GA. R. Parke, M. Clark, B. Rabjohns. An evaluation of theenvironmental burdens of present and alternative materials used for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J]. Buildingand Environment, 2008, 43: 1326, 1338[21] Tad L. Napie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olicy approaches in North America, Europe, and Australia[J]. Water Policy, 2000, (6): 551-565.

  [22] Francis Zagolski, Charlotte Gaillard.A modeling study of the human impact on soil erosion processeswithin an agricultural watershed [A]. Geosciences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C]. Hamburg: 1999:2152-2154.

  [23] 张凯锋, 李建生, 陈劲跃, 等。 揭阳市榕江 500kV 站线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0(22): 63-65.

  [24] 黄宇, 赵英天。 浅谈新国标下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J]. 四川水利, 2009(1): 47-50.

  [25] 高建荣。 甘南山区输电线路水土流失特征及对策研究[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09(4): 31-33.

  [26] 张灵军, 尚志强。 浅谈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J]. 内蒙古水利, 2009(6): 11-12.

  [27] 王珂, 吴宜, 王娟娟, 等。 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分析[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3): 49-56.

  [28] 高宝林, 周全。 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设施技术评估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J]. 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09(10): 13-15.

  [29]刘卉芳, 徐永年, 陈超, 等。 山区丘陵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分析[J]. 北京水务,2009: 21-24.

  [30]刘卉芳, 徐永年, 池春青, 等。 云南省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特点浅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08,15(2): 133-138.

  [31] 史明昌, 李智广。 新技术在我国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2(2): 1-3.

  [32] 赵永军, 巫明强。 “3S”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及展望[J]. 中国水利, 2001(5): 24-25.

  [33] 刘国彬, 李敏, 上官周平, 等。 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1): 16-21.

  [34] 辛树帜, 蒋德麒。 中国水土保持概论[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2: 74-79.

  [35] 程永锋, 邵晓岩, 朱全军, 等。 我国输电线路基础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电力建设, 2010,23(3): 32-36.

  [36] 徐刚。 小流域水土流失地形因素的定量评价[D].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4.

  [37] 郭索彦, 姜德文, 赵永军, 等。 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 6(1): 51-56.

  [38] 黄宇, 赵英天。 浅谈新国标下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J]. 四川水利, 2009, 30(1): 47-50.

  [39] Zhang X. 一 C. J. Simulating region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erosion, andwheat production using CLIGEN and WEPP models. World Resource Review. 2005, l 7(3): 335, 349.

  [40] Benik S R, Wilson B N, Biesboer D D etc. Evaluation of erosion control products using naturalrainfall events.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3, 58(2): 98. 104.

  [41] Landphair H C, McFalls J A. Performance results for slope protection products, hydraulic mulches,and flexible channel liners, 1995. Performer: Texas Transportation Inst., College Station. Sponsor: TexasDept. of Transportation, Aust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Section. 2000: 4-5.

  [42] Sheridan G J, So H B, Loch R J. Improved slope adjustment functions for soil erosion prediction.AustJ. Soil Res. 2003, 41(8): 1489-1508.

  [43] 王汉存。 水土保持原理[M]. 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0: 98-99.

  [44] Benik S R, Wilson B N, Biesboer D D etc. Performance of erosion

    [45] Benik S R, Wilson B N, Hansen B J. Efficacy of erosion control blankets and soil stabilizers.Performer: Minnesota Univ., St. Paul. Sponsor: Minnesota Dept. of Transportation, St. Paul., MinnesotaLocal Road Research Board, St. Paul. 2000: 140.

  [4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S]. 1991-06-29 公布, 1991-06-29 施行。

  [47]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49-164.

  [48] 高旭彪, 黄成志, 刘朝晖。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模式[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5(6):93-97.

  [49] 张瑞侠, 方天纵, 杨英, 等。 天津市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模式探讨[J]. 中国水土保持, 2010, (5):52-53.

  [50] 高旭彪。 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模数预测方法初步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6(3):116-120.

  [51] 汪仁杰, 黄荣珍。 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模数确定初探[J].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0(3): 72-74.

  [52] 刘震。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M]. 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4: 37-45

    [53]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S], 2008 G B.

  [54] 李智广。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细则编制初讨[J].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25(6): 91-95.

  [55] 余超。 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方法的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9.12.

  [56] 杨爱民, 刘孝盈, 李跃辉。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分类与技术方法[J]. 中国水土保持, 2005(1): 11-13.

  [57] 王汉存。 水土保持原理[M]. 北京: 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0: 98-99.

  [58] 史小栋。 浅谈输电线路水土保持设施工程验收存在的问题[J]. 四川环境, 2010, 8: 78-105.

  [59] 何勇, 刘玮, 刘汉生, 等。 三沪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杆塔优化设计[J]. 电力建设, 2010, 29(6):30-34.

  [60] 崔磊。 子结构法在输电塔全方位长短腿计算中的应用[J]. 电力建设, 2012, 33(1): 50-53.

  [61] 楚秀杰。 山西省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调控模式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 2013.3.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环境工程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