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英国各机构对科研不端的治理研究绪论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发布于:2017-02-08 共8193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日益严重但治理效果不显着
  
  进入科技快速发展的 21 世纪,我国 R&D 投入占其 GDP 的比重逐年增加,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学术工作者为了争夺科研资源,滋生了功利化的科研不端行为,且愈演愈烈。
  
  2002 年 4 月 2 日,中国青年报报导:重庆大学机械学院副教授李俊花 50 元发表题为《宏声新思维通讯》文章,涉嫌剽窃。
  
  2003 年 10 月 25 日,武汉晚报报导:华中农业大学 3 名教授占有他人研究成果被惩处,2 人取消评选职称资格,1 人取消被评资格。
  
  2004 年,北京大学外语学院黄宗英博士涉嫌学术违规,受到学院解聘;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副主编张国銮非法出版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3 本杂志,相关部门给予调查。
  
  2005 年,清华大学医学院刘辉教授涉嫌履历造假且论文署名不当,经方舟子揭发,医学院核实,最终被撤销相应职务,解除合约;2006 年,同济大学杨杰的博士点申请材料涉嫌学术不当,将他人承担的课题列入自己项目中;同年,曝光上海交通大学“汉芯一号”事件,陈进教授被解雇……最近,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英国 Bio Med Central 医学论文出版商公布了 43 篇论文造假,我国占 41 篇,引来国内外众多非议。截止到目前,科研不端行为依然是年年发生,层出不穷,不仅影响了高校、团体的社会声誉,还扰乱了学术界的秩序,长此以往必然对我国文化软实力造成危害。
  
  早在 1984 年我国就出台过《关于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的规定》和《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来规范研究成果。1999 年 11 月政府部门公布《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点明科研人员应遵守的十条准则。随后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为主体,颁布了相关的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但他们倾向于从宏观上规范学术治理,倡导开展符合规范的科研实践行为,缺少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文本细则,使得治理成效不显着。
  
  (二)英国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众所周知,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频频发生科研不端行为,欧美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治理活动如:建立管理机构、出台规范性文本等遏制科研不端行为。透过对这些活动的分析,将其分为政府主导和非政府主导两类,顾名思义,政府主导便是以政府为治理主体,政府具有权威色彩,成立机构,颁布强制性措施;非政府治理是以高校、第三方机构为治理主体,政府并不干预治理过程,相关治理则是由高校和第三方机构承担。从英国治理现状来看,属于后者,是典型的非政府性管理模式。
  
  英国自曝光皮尔唐事件后,又发生了皮尔斯事件、高校里学生抄袭事件、理事会中的数据造假或因署名不当而出现的科研不端现象,使得英国学术上遇到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处理这些不端案件,满足第三方机构的需求,维护国家声誉,追随欧洲和世界发展潮流,英国相继出台了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文本,这些文本具有完整性、可操作性、实践性、体系化的特色,治理程序的文本化推动高效的治理过程,文本的出台带来一定的治理效果。2013 年到 2015 年,在《维护科研诚信协约》的推动下,参与签约的高校纷纷颁布科研诚信年度报告,经分析得出:发生科研不端行为的概率逐年降低,对科研工作者指控成立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
  
  从诺丁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致委员会的年度诚信报告》中可以看出:2013 年 8 月到 2014 年 7 月,教职员工中并未发现科研不端行为,研究生中出现了 2 件科研不端行为案例;[3]伯明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2013-2014 年度诚信报告》中列出了 3 例科研不端行为且指控成立,大学依照实践准则给予了制裁。
  
  当然,还有其他高校亦发布了诚信报告,这些治理案例警醒着高校工作者和学生,使他们在科研行为中严于律己,自觉遵守各方要求。英国公布的各层级文本成为了科研工作者的实践指南,将英国不端行为遏制在萌芽期的同时使得该国学术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本文对英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文本整体现状进行了研究,透析其阶段性走向,通过典型治理文本的个案分析,探究英国治理科研不端行为文本的价值,以期为我国完善高校、第三方机构治理文本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大陆学者对英国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研究有邓环《英国高校遏制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制度概述》,依据其在英国雷丁大学访学经历来分析英国大学遏制学生中不端行为的制度;向梦《英国高等教育系统防治学术腐败的主要举措和启示》分析了英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管理腐败的主要举措并给予评价,进而提出对我国的建议;朴宪群、李健等《荷兰、英国科研管理组织的基本模式与特点》是我国科研管理部门的访问报告,在介绍各国科研机构功能的基础上分析英国科研资助体系和程序。其实还有胡剑《欧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体系研究》、闫娟《国外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成如烟《主要国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他们共性则是以多国家为研究主体,内容上阐述英国第三方机构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
  
  虽然针对英国本土研究较少,但我国学者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就开始研究,至今已有 30 多年历史。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社会各界对科研质量、成果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一方面揭露了很多科研不端案件,另一方面催生了有关科研不端行为的研究,尤其是在 2002 年以后,国内探究科研不端行为的文章逐年增加,至今,已成为学术界理论研究热点之一,纵观已有研究资料,从研究成果产出形式、研究成果主题、研究成果内容三方面进行论述。
  
  1、研究成果产出形式
  
  我国对科研不端问题的关注受邹承鲁院士推动,其对科学活动中存在问题进行的大讨论,揭开国内学者探索该问题的序幕。检索中国知网(CNKI)发现,自 1993 年曝光李富斌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案件后,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1996 年,陈民发表《美国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与争论》一文,首次出现“科研不端行为”,2001 年开始出现逐年递增趋势,2007 年科技部颁布试行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促使文献资料明显剧增。
  
  从出版着作来看,出现直接与科研不端行为相关的着作,或是探讨国外不端行为产生原因,或是分析具体案例进而透析治理过程,又或是直接论述美国治理体系,进而从这些方面来谈对我国的借鉴。《科学家的不端行为:捏造·篡改·剽窃》考察国际科学活动中种种不端行为,探讨其出现原因、防范对策及伦理道德规范等。
  
  《科学与诚信:发人深省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例》论述世界各国的科研不端案例,透过案例阐述欧洲国家治理过程。
  
  从期刊文章、博硕士论文、学术会议看,以“中国知网 CNKI 全文数据库”为搜集工具,以“科研不端”、“科研诚信”等 6 个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索到 4089 篇文章(如表 1),其中,以“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为主,共 2986 篇,占搜集到期刊文章的 73.1%.以“万方数据库”为工具,同样以上述词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到2044 篇文章(如表 2),其中,同样是以“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为主,共 1303篇,占搜集到期刊文章的 63.7%.
  
  2、研究成果主题
  
  从国内研究成果主题来看,涉及到研究主体、研究视角、分析工具三方面。
  
  首先,研究主体有人员、高校、机构。现有资料显示:人员囊括了大学生、研究生、科技工作者、期刊编辑、教师;高校有一般性院校、研究型高校;机构不仅涉及到政府层级,如美国白宫科技办公室(OSTP)、我国科技部与中科院,还囊括了第三方机构,如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德国马普学会(IMPRS)等。
  
  其次,研究视角从单一到交叉,涵盖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视角,如学者冉巨火以法学为视角,从刑法出发,解析科研不端行为;[8]徐梦杰的博士论文指出学术美德和学术规范构成了学术操守,通过引入美国学生学术操守成功案例,在伦理层面分析学术共同体模式与特点,并将其迁移至我国学术情境中。
  
  最后,分析工具以博弈论为主,如张效英、南国君针对科研人员与委托人两个角色进行博弈分析,委托人查处科研不端行为的成本和损失,科研人员正常收入、实施科研不端行为的成本、额外收入和被发现后的损失相关。
  
  学者张保伟亦是从博弈论入手,但其分析的是科研不端行为形成过程和治理策略。
  
  3、研究成果内容
  
  从现有文献来看,研究成果内容以科研不端行为定义界定、表现形式、成因分析为主。
  
  第一,定义界定:我国学术界虽然对科研不端行为研究已有多年历史,但至今仍未形成统一定义。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出“在科学基金申请、受理、评议、评审、实施、结题及其他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违背科学道德或违反科学基金管理规章的行为”都是科研不端行为。
  
  第二,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二、伪造篡改实验数据,三、误用署名权,四、在职称、简历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13]五、一稿多投与重复发表,六、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
  
  第三,行为产生原因有:一是学者自身的原因,或出于利益,或出于道德缺失;二是功利化环境使然;三是“马太效应”下的评价体系;四是欠缺完备的法律和管理体制;五是学术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政权力的束缚;六是惩治科研不端行为强度不够。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伴随美国接连不断暴露科学欺诈事件,国外探析科研不端行为的研究成果增多。之前由于“科学预设了科学家的不谋利、正直与诚实”,使得科研不端行为很少出现,即使有也是出现科学发现优先权之争。
  
  自 1974 年开始,美国科研不端事件逐渐曝光,1992 年,丹麦建立科研不端委员会(DCSD),结束美国单独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时期,世界各国开始着手应对本国的学术不端行为。
  
  国外学者针对英国诚信建设的研究相对于国内来说较多,通过翻译发现:有集中分析英国科研诚信中如何管理良好实践行为,有从商业化中分析英国科研诚信,有通过在英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嵌入诚信文化来达到改善科研环境的目的,还有专门论述英国治理科研不端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如爱丁堡皇家医师学院的编辑大讨论等。虽然在研究范围上超越了国内,但在整个国外研究中仍处于少数,研究者倾向于对全球热点问题的探讨,相关文献梳理亦是从三方面入手:
  
  1、研究成果产出形式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发表期刊文章、专着及召开国际会议是国外科研成果产出的形式。本研究以“Research Misconduct”、“Research Integrity”、等为关键词,在 Wiley Online Library 数据库进行搜索,获得文章 285568 篇,专着 28132 个(如表3),和我国明显不同的是“Research Integrity”和“Academic Integrity”的文章在国外占主导地位,分别为 67.3%和 21.5%;以同样关键词在 Springer link 数据库和EBSCO 数据库搜索,结果仍以“Research Integrity”和“Academic Integrity”为主(如表 4、表 5)。
  
  从国际会议上看,共召开了四次世界科研诚信大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分别于 2007 年、2010 年、2013 年在里斯本、新加坡市和蒙特利尔市举行,推动各国制定科研行为准则、建立科研诚信体系、健全学术诚信相关的教育培训;第四届科研诚信大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大会主题是科研激励和诚信,完善科研体制,促进负责任研究。
  
  本届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科研问题已从对研究人员的研究转移到对科研体制研究中来。
  
  2、研究成果主题
  
  从国外研究成果主题来看,涉及研究主体、研究视角、研究方式三方面。研究主体涵盖了地域、人员、高校、领域几部分,地域上涵盖了第三世界中的国家,如 FrancisKombe 在《改善非洲科研诚信:关注科研不端行为的非洲发言权和前进方式》一文提出2 条建议,旨在改善非洲大陆科研诚信现状;[17]Patrick Okonta and Theresa Rossouw发表《尼日利亚研究人员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率》以尼日利亚为主体,探析科研不端行为原因,提出治理策略。
  
  高校增加商学院,研究方向囊括了临床研究、科学界、出版界、生物医药领域,《临床试验:方法学》从临床研究领域探究科研不端与欺诈行为。
  
  研究视角一方面加入心理学视角,强调学生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态度,基于认知失调理论,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纽约大学 EJ?温斯基(Edward J?Vinski)博士论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对学术不端行为与认知失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20]另一方面融合时代需求,对互联网或网络时代的学术诚信问题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研究方式增加案例研究,如 2006 年韩国、挪威曝光科研不端事件,国外学者 John E?Dahlberg 和 Christian C?Mahler 发表了有关案件评论,其中 2 篇针对韩国科学家黄8禹锡的论文造假案件,1 篇关于挪威 Jon Sudb 医师的大批科学出版物捏造案件,还有 1篇关于美国佛蒙特大学 ET?波尔曼教授不端行为的长篇评述性论文,[22]通过分析案例了解科研不端行为治理政策,明确相关机构责任,梳理治理程序与惩罚措施。
  
  3、研究成果内容
  
  国外对于科研不端行为研究不仅包括定义界定和防治对策,还囊括了科研不端行为防治的具体方面,如《科研不端行为:捏造数据》一文列举 Homme Hellinga、Woo-SukHwang、Jan Hendrick Schon 研究数据造假的案例,阐述了捏造数据的危害,分析了经验教训;《科研不端行为:伪造与告密》、《数据和数据管理:数据伦理》则分别介绍了科研不端表现形式及修正对策;[23]《惩罚程序》具体阐述了惩戒与申诉制度、法规及程序。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对英国治理科研不端行为虽进行一定研究,但相较于全球视角下的研究来说是少量的,是一个仍需要进行探析的专题。因此,文章选取文本视角,对英国治理的文本进行个案研究,在整理、分析英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文本的前提下,重点探究英国高校和英国研究理事会关于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的文本,借此提出对我国政府和高校的改进建议。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
  
  1900 年,赫胥黎在信中这样写道:“你对科学殿堂内发生的令人惊讶的事情一无所知。我担心科学并不比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更为纯洁,尽管他理应如此。”
  
  1942年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指出科学应以“普遍性、公有性、无私立性、有条理的怀疑论”为精神气质。
  
  虽然他们没有指出到底是什么事件使得他们推出这样的论断,但可以告诉我们的是 20 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科研不端行为,迄今为止,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各界对于它的定义却是众说纷纭。
  
  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我国学者开始关注科研不端行为,分析归纳他们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范围是定义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可分为主体范围、形式范围、过程范围三层面。
  
  主体在民法中是指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公民与法人。不同学者对不端主体有不同认知:董正华将不端行为主体阐述为科研工作人员与相关的管理人员。
  
  武莺莺、许峥嵘认为科研不端行为主体还应该囊括项目评审验收、成果鉴定的评议人员等。张九庆将主体归于科学家,而高建明则认为主体是科研人员和管理组织。而在笔者眼中主体是指科研不端行为发起者,实施者,主体范围界定为所有科研工作人员和科研活动中的管理人员。
  
  形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事物的形状、结构。尽管不同学者和机构对不端行为的形式有不一样见解,但基本可以总结为申请书弄虚作假、审批带有名人效应;伪造和篡改数据与内容、剽窃或侵占他人成果、未得到知情人授权泄露隐私、违反涉及到动物保护的规范;一稿多投、署名不当、陈述不当、发人情稿。笔者认为科研不端行为的形式范围不仅包括伪造、篡改和剽窃等基本范式,还涵盖了陈述失实等违反谨慎原则的行为。
  
  过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学者将其描述为科研与评价、争取经费与学术交流、评审与项目申报、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等过程,都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科研活动的某一方面,而陈志凌描述为科研立项、方案实施、报道或评议研究结果的阶段,涉及到科研活动的三个方面,较全面阐述了科研不端行为的过程范围。笔者认为不端行为的过程范围囊括了科研四阶段:课题申请、课题评审立项、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和评价四方面。
  
  因此,综上所述,得出本文中的不端行为定义:在课题申请、课题评审立项、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和评价过程中,所有科研工作人员和科研活动中的管理人员出现的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以及陈述失实等违反谨慎原则的行为。
  
  (二)文本的概念
  
  文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文件的某种本子,也指某种文件,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指导性。无论是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英国研究理事会、德意志研究联合会,还是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早稻田大学,又或者是美国医学院学会、德国马普学会、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都针对部门内部或其管辖范围内的科研不端行为制定了总的治理规范、相关管理指南以及治理惩罚程序,这些内容以正式文件形式呈现。
  
  从广义上讲,文本包括了高校和第三方机构颁布的涉及到所有保障良好科研行为的一切规范和指南。从狭义上讲,治理文本仅仅指高校和第三方机构发布的良好行为指南,一份总指导规范。笔者所要研究的文本是广义上典型高校和第三方机构公布的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一系列规范和指南。
  
  四、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推进我国科研工作持续、稳定发展,采用文献法与个案法,以英国为例,从其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现状入手,在宏观把握其治理文本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分析高校、研究理事会防范科研不端行为的文本,总结其特点,以期完善我国现有治理机制,推进具体化治理程序建设。文章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研究内容:
  
  (一)阐述英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文本发展现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英国治理科研不端行为所出台的文本做出分析,纵观英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文本的发展历程,将文本历程分为分散期、整合期和国际化时期三个阶段,解析并汇总每一阶段科研不端行为治理文本特色,透视英国科研不端治理的历史与现状。
  
  (二)以英国典型科研不端行为治理文本为研究视角,以其高校、英国研究理事会为个案研究主体,在分析他们治理文本的基础上,解析各自文本出台背景、内容、保障性措施、利益相关者及实践价值等。
  
  (三)针对上述个案的分析,从继续扩大治理文本的颁发主体、健全内容的可操作性、建设保障性文本体系、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公布文本的实践价值几个方面论述对我国完善高校、政府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思考。
  
  五、研究意义
  
  科研不端行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学者自身学术形象的丧失、学术界秩序的败坏,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妨碍知识创新、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损失。西方政府为治理科研不端行为出台了政策、法规,高校和第三方机构颁布了各自防范准则,对于非政府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典型范例则以英国为首。因此,分析英国高校、研究理事会治理不端行为的文本显得尤为必要。
  
  理论意义:通过宏观研究英国治理科研不端行为文本的发展历程,在深化对英国学术治理认识的基础上,扩充我国学术文化研究内容,微观分析英国高校、研究理事会的科研不端行为治理文本,归纳其特点,完善我国现有治理策略,丰富文化创新理论。
  
  实践意义:西方国家在进行科研不端行为治理中已形成相对成熟的防范体制,本文基于对英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现状的描述,以英国高校、研究理事会治理文本为例,结合实证研究,探究其治理文本的特点,为政府、高校出台政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在促进高校进行机制、章程、课程改革的同时,形成宽松自由而又规范有序的学术氛围,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
  
  六、创新点
  
  (一)系统整理英国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文本,阶段性分析各自特色。
  
  (二)以英国高校、研究理事会的科研不端行为治理文本为例,探究其出台背景、内容、保障性措施、利益相关者、实践价值等方面。
  
  (三)通过个案分析,结合我国历史文化背景,对我国规范学术行为,净化学术环境,重塑学术形象,完善科研不端管理提出借鉴。
  
  七、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始终贯穿于研究全过程,通过搜索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一)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基于对文献的搜集、甄别与整理,透过分析、研究文献进而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通过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 CNKI全文数据库、Wiley Online Library 等数据库和搜索引擎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了解英国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现状,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二)案例分析法
  
  为了保障研究的实践意义,文章选取了英国独具特色的高校以及研究理事会出台的治理文本,在背景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特点,进而对这些案例文本深入探析,取其精华,借此对我国高校、政府整顿学术秩序、规范科研不端行为提供实践依据。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