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中国管理学学科取得的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管理经典著作中基本概念、理论的介绍,管理大师们成长经历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管理学学科发展路径选择的问题。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管理学经典理论与管理学家成长路径”的管理学原理论文。
原标题:管理学学科发展路径的选择
摘要:通过对中国管理学学科取得的成绩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管理经典著作中基本概念、理论的介绍,管理大师们成长经历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管理学学科发展路径选择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进一步加深对管理学经典理论的学习,辨析管理活动的特征与科学性自我的特色;积极参与管理实践活动的,并通过认真学习与深入实践把握管理活动的学科特性是当今中国管理学界重要的选择和任务。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发展;实践;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学科获得了快速的恢复与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争议与争论。如在2010年前后,中国管理学界在学科发展的十字路口出现了较大的争论: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管理学者应该侧重“中国的管理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管理学者应注重实践研究的导向还是纯的学术研究[1].虽然相关的争论对中国管理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尚未得到管理学界的普遍认同的明确结论和共识。本文在简略分析了中国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情况之后,介绍和总结了管理学经典理论和国外管理学界著名学者的人生经历,最后对中国管理学学科发展路径的选择 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国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与同仁们分享。
一、中国管理学学科发展的概貌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学科是1978年以后恢复和发展起来的。”[2](P1)这是中国管理学界基本认同的一个结论。也就是在短短的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管理 学 学 科 本 科 学 生 在 校 人 数 从2001年 的529 353人增加至2014年的1 491 135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9%;硕 士 生、博 士 生 在 校 人 数 从2001年的40 201、6 235人 增 加 至2014年 的103 366、23 976人,年 平 均 增 长 率 分 别 为12.08%、21.89%;2014年管理学学科本科生在校人数占全部12个学科本科生人数总和的18.54%,硕士生、博士生在校人数占全 部13个 学 科 硕 士 生、博 士 生 人 数 总 和 的14.52%、7.66%;普通高校管理学学科的专任教师从2001年的18 180人增加至2009年的92 816人①,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5.6%[3].由此可见,中国管理学学科的高速发展既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人才市场的巨大需求,也体现了恢复性重建、新建的管理学学科超常态发展的态势。但也可以从统计数据中发现管理学学科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在可以体现教育质量的指标生师比(学生人数/教师人数)上,2009年管理学学科仅在本科生教育上的生师比就 为21.13/1,而 全 部 学 科 总 计 的 生 师 比 为9.11/1,同为社会科学学科的经济学、法学的生师比仅为9.15/1和8.17/1,这里所隐含的现实与发展中的问题也就不言而喻了。
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反映在学科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上,由于中国管理学科恢复与重建基本是从零起步,且一开始就学习、参照了美国商学院培养人才的模式,以致中国的管理学学科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计划,从知识体系到制度设计都基本全盘模仿了美国,导致该学科的建设、成长与发展体现了与众多学科不一样的内涵与发展轨迹。如美国管理学学科长期争论的管理教育究竟应加强学术纯粹性还是增强实践性,管理的知识体系究竟是“知”,还是“行”等问题就一直影响着我国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的选择。又如,早在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初期,袁宝华就为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以我为主,博釆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发展方针;在2004年召开的自然科学基金第二届第一次专家咨询委员会议上,基金委管理学部提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工作者必须面对中国的管理实践开展理论研究;2006年,管理学部在制订的“十一五”战略目标着重谈到:在未来10~20年中逐步建立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学科基础,显著提高管理科学研究为中国管理 实践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008年管理学部主任郭重庆院士在“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章中进一步提出,中国管理学发展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转折阶段,希望中国的管理学者能够在“照着讲”之后,能够“接着讲”:接着中国传统文化讲,接着西方管理学讲,接着中国管理实践讲;2011年在管理学部召开的第67期双清论坛上,提出了“发现规律,解释现象,指导实践”的中国管理学界的历史使命。2011年,在连续担任了两届管理学部主任,并即将卸任的郭重庆却指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的现状是并不令人满意的:一方面缺乏结合中国情境的新理论的提出;另一方面又缺乏经实证、试验验证的方 法、工 具 的 推 出。这 正 如 刘 源 张 先 生 说 的:‘……两头皆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与顶天立地的愿景相悖。’”[4]如此尖锐的批评,特别是学科发展实际情况与学科发展规划目标相距较大的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多见的。
笔者一直认为,要解决管理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样一些问题,或形成较好的共识,除了不要简单地将具有较为特殊社会科学属性的管理学放在自然科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坐标系中进行衡量、辨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十分注意管 理学经典理论的学习,并要在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对管理理论特点的认识、了解与把握。
二、管理学经典理论的再回顾
笔者已经在多篇文章强调过对管理学经典理论系统学习的重要性,也多次着重指出,对于年轻的中国管理学界要努力把握好自我对管理学研究场域、属性、路径的清晰了解与系统把握,迈出的第一步就是系统、认真地学习管理学的经典理论,并结合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社会背景深入了解经典理论所确立的基本概念、理论,揭示的真谛、发展的脉络。缺少这一环,可能的结果就是“虽在学科殿堂中,难辩管理真面目”,极易出现研究对象不明,学科界限不清,基本问题难以辨识的混沌之中,也就难免出现管理学界存在的“混乱而有害的丛林战”问题。笔者知道,过多地引用经典理论的原话可能会使读者厌烦,但为了更好地讲清管理的基本概念,厘清主要的脉络,表述笔者的学习心得体会和有效地回答以上问题,还是准备对经典理论中管理概念的定义,管理活动特点,管理理论特征进行介绍。笔者认为,如果真正细心品味这些内容、读读这些管理名著,并积极参与管理实践工作,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