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戏曲利用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困境
【引言 第一章】戏曲利用电视媒介传播的历史流变
【第二章】戏曲与电视结合的几种形态及传播效果
【第三章】电视戏曲传播中的案例研究
【第四章】新时代下戏曲如何利用电视媒介进行传播
【结语/参考文献】当代戏曲在电视媒介中的传播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二、戏曲与电视结合的几种形态及传播效果
戏曲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在文本内容、表演程式、舞台设计、音乐伴奏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规律,同时依托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和人文风情,演绎出颇具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地方剧种;电视于 20 世纪 50 年代进入中国,与戏曲发展的历史相比,不仅仅是几个辈分的差别,可谓资历尚浅,同时电视作为现代媒介的传播形式之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成像,具备声光画面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段。将电视与戏曲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相结合,能够产生无数种的艺术形式和品种,可谓花样百出。同时,电视戏曲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演变和发展,这如同一个细胞的裂变,产生无数个子细胞,长成与母体具有从属关系却又相对独立的个体,就这样的趋势而言,要想准确地对电视戏曲这门嫁接而成的艺术进行归纳和分类还是颇为困难的。但同时,对电视戏曲已经产生的形式进行具有科学依据 的 归 纳 和 分 类 却 又 不 仅 是 研 究 这 门 混 合 艺 术 创 作 和 发 展 规 律 的 基 本 要求,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探讨电视戏曲艺术,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只要依据合理,言之成理,我们大可认同不同的分类方式,所谓存在即是合理,每个事物的发展本来也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就让不断发展的客观事物进行自我的筛选和淘汰,让时间来说话。
从目前已有的分类理论研究来看,有以下几种对电视戏曲的分类有理有据,得到较多认同,比如就“重点论”而言,①《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一书就将电视戏曲分为“电视文艺”中的戏曲和“戏曲电视剧”两部分,同时在书中对戏曲电视剧进行了重点阐述和分类,这样的分类方式虽没有从全局着手,但从“单一重点论”而言,却也未尝不可。而与之相对的是在《电视艺术辞典》一书中,将电视戏曲分为“戏曲舞台纪录片”、“戏曲电视专题片”、“戏曲电视艺术片”、“戏曲录像艺术片”、“戏曲电视单本剧”、“戏曲电视多本剧”、“戏曲电视短剧”、“戏曲音乐剧”、“戏曲电视小品”等艺术形式的概念,这样的分类可谓细致入微,将对电视戏曲分类的理论依据充分细化,是一种较为基础的分类方式,但同时也因为其基础性和细致化,缺少了对电视戏曲各种形式同类项的合并,这样的分类方式还有待于从更高的高度进一步思考。①在《电视艺术概论》一书中,高鑫教授将电视戏曲分为“电视戏曲节目”、“电视戏曲晚会”、“电视戏曲集粹”、“电视专题戏曲”四类,这样的分类侧重于在电视文艺部分中的电视戏曲上下功夫,这种分类方法淡化了电视戏曲纪录片和戏曲电视剧作为电视戏曲形式的独立存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戏曲的本体化特点。
原广电部副部长刘习良层根据电视与戏曲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在结合中电视化达到的程度将电视与戏曲结合的形式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浅层次的是通过电视报道戏曲工作动态和介绍戏曲知识;中层次的是电视直播或录播戏曲舞台演出;深层次的结合则指戏曲电视艺术片和戏曲电视剧等形式。
杨燕教授在《电视戏曲论纲》一书中,将电视戏曲的现有形式概括划分为四类,即电视戏曲栏目节目,电视戏曲专题片,戏曲电视剧和电视戏曲综艺节目四类。杨燕教授还在书中谈到,这四类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非平行并立的,可以看成一个“山”字形的描述,电视戏曲栏目节目好比“山”字的一横,它既自成笔画,又连接着其它三笔,包容了其它三类形式。这种分类形式包含了较深的哲学意味在其中,戏曲电视栏目与其他三者之间既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完全包含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参考上述诸多分类形式,加之探究电视与戏曲结合后的发展情况,笔者将电视戏曲现有的形式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四类:电视戏曲栏目,戏曲综艺节目,戏曲电视剧和电视戏曲纪录片四大类。四类的定义,特点,典型案例将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予以详细阐述,借此,这样分类的依据和基础也会在下面的阐述中加以论证。
(一)电视戏曲栏目
本文中所研究的电视戏曲栏目主要定义为每天定时定点在电视台播出的戏曲栏目。这一栏目具有“订阅性”的特点,即每个栏目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和时长,固定的内容范围,同时根据不同的地域,迥异的人文风情,每个节目都独具特色,有着自己的风格和内容。根据上述定义,电视戏曲栏目还可以详细地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直播、录播类节目。这一类节目中最典型的当属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CCTV 空中剧院》,该栏目在 2003 年开播,至今已有 12 年的时间,每周三、周六,19:20 黄金时段首播,周一、二、四、五,14:03 重播,以播出经典大戏或折子戏为主体,将京剧艺术家和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的联合演出通过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奉献给广大戏曲爱好者,同时该栏目还邀请到了李世济、谭元寿、叶少兰等十几位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戏曲专家作为顾问,可谓明星大腕云集,集专业性、大众性、多样性于一身,逐渐打造成为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品牌栏目。直播录播类电视戏曲节目的播出,一方面,它将剧场搬上银幕,将宫廷殿堂、戏剧院楼的贵族化戏曲变成了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甜点,观众在看过众多快餐式的娱乐节目后,再重新品味悠远绵长的戏曲文化,也别有一番风味。另一方面,它满足了诸多戏迷观众足不出户看戏曲的愿望,消除了人们因一天的上班劳顿,时间紧张,交通不便等情况下无法进剧场观戏的困顿,缩短了戏迷观众与戏曲的空间距离。此外,这一类栏目因播出剧目的不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喜好、不同口味的观众的需求,生旦净末丑,酸甜苦辣咸,忠信仁义智,或打打杀杀,一饱眼福,或温婉柔情,倾心悦耳,或滑稽幽默,愁云顿消,名角大腕,粉墨登场,列位看官,请您上眼。
戏曲 PK、竞技类栏目。这一类栏目是近几年戏曲栏目中比较火的一类,比如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一鸣惊人》,河南电视台播出的《梨园春》,山西卫视的《走进大戏台》,天津卫视的《国色天香》,这一类节目不仅是央视和地方电视台戏曲类栏目的人气宠儿,而且收视率与诸多其他戏曲类栏目相比也一直居高不下,在“中国最具人气的电视戏曲栏目排行榜”的 TOP 10 中,这一类栏目占居 4 席,其中《梨园春》和《走进大戏台》分列第一、第三名。这其中,河南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梨园春》又独占鳌头。
《梨园春》于 1994 年在河南卫视推出,至今已有 21 年的历史,每周日 19:35黄金时间首播,它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以戏迷擂台赛方式呈现的一档戏曲综艺旗舰栏目,是中国电视戏曲中生命力最强的节目之一。《梨园春》获奖无数,囊括“星光奖”、“金鹰奖”、“兰花奖”等国家级电视大奖,荣膺由美国《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评选的媒体行业的“中国标杆品牌”称号。而同时“梨园春”这三个字坤卦标识,寓意深刻,符合易理,蕴藏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梨园春》是电视戏曲栏目的一大创新,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一的以戏曲演出为主的戏曲展示形式,采用集娱乐化、趣味性、知识性、竞技性于一体的 PK 赛的方式,同时激发观众的多种味蕾,在鉴赏戏曲的同时放松心情,陶冶性情,使得戏曲的传播形式多元化;另一方面,PK 赛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戏曲节目的节奏,戏曲演出与竞赛交错进行,错落有致,快慢不一,节奏鲜明,使得戏曲由以往普遍以为的“十分乏味”变为一呼百应的“特别有趣”,戏曲演出大多是老年人的最爱,而竞技恰恰又符合年轻人的胃口,因此这一类节目为戏曲赢得了更多的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 扩大了戏曲的受众群体,使得戏曲再次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内容;此外,这一类节目还是百姓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诞生了像牛欣欣,邓鸣贺这样的小童星,也诞生了杨丽、王光姣等成人擂主,更多的百姓通过这个舞台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更高的平台,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得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扩大了戏曲艺术在观众中的影响力。
戏曲教学鉴赏类栏目。这一类栏目定义为通过教学、讲解、访谈、演示等形式向观众传播戏曲知识,传达戏曲资讯,让观众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掌握简单的戏曲表演技巧,形成对戏曲艺术的初步认识。比如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跟我学》,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山东卫视的《金声玉振》,还有中央电视台一档日播的少儿戏曲节目《快乐戏园》等,其中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是这一类栏目中的典范。《相约花戏楼》栏目以黄梅戏为主打,同时兼顾对其他戏曲剧种的介绍,将栏目定位在普通人对戏曲的欣赏和参与之中,节目自 1999 年推出到现在已有 16 年的时间,播出了 230 多期,介绍了全国 30 多个剧种,多次获得国家级电视栏目大奖。
这一类栏目是诸多戏曲节目中较为基础和普遍的一类,一方面,它满足了广大戏迷爱好者的基本需求,实现了戏迷朋友们由单纯听戏到可以表演一招一式的愿望,戏迷学戏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不再需要苦苦寻求专门的戏曲院校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这一类节目采用渐入式讲解,分解式教学的方式,从小处入手,从细节着手,把复杂的戏曲动作分解化,激发本来不懂戏、不看戏的观众了解戏曲的兴趣,从细枝末节中发现戏曲的乐趣和魅力,进而观看戏曲、学习戏曲、传播戏曲,从而为戏曲艺术增加粉丝量,提高了大众对戏曲艺术的关注度,为戏曲艺术走进大众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此外,这一类节目的播出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众的审美水平,使得美学哲学原理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大众中去,为提高全民的精神文化层次奠定了基础。
戏曲采风类栏目。这一类栏目主要定位在走进戏曲小巷,探寻家长里短,聚焦戏曲人物,观看台前幕后,跟踪戏曲事件,报道大事小情,回顾戏曲历史,回味戏态人生。比如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戏曲采风》,浙江电视新闻频道的《戏曲红茶坊》等。
《戏曲采风》是一档集新鲜戏闻,丰富资讯,深入报道于一体的戏曲类节目,周一到周日 17:48 播出,该栏目及时更新的《剧院风云》带您领略《CCTV 空中剧院》台前幕后,随时报道的《梨园快递》网络戏曲界第一手新鲜猛料,海量讯息的《戏曲地图》探索藏匿戏曲的大街小巷,精致写意的《翰墨戏韵》解析书画艺术与戏曲的深厚情缘,更有专题特写的《戏曲长镜头》深入剖析梨园里新鲜人事,《今日我上镜》尽显爱戏者百态人生。戏曲采风类栏目是内容最为丰富,报道最有深度,信息量极大的一类电视戏曲类栏目。一方面,这一类栏目打开了戏曲的广度、开拓了戏迷的视野,体现出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和延展性,展现了戏曲本身的张力,一系列信息的深度解读和完整呈现不再将戏曲艺术束之高阁,让戏曲艺术看起来深不可测,而是把戏曲艺术搬 下舞台,搬到观众身边,观众如身临其境,将宫廷艺术视为百姓家常,这种将戏曲艺术接地气的方式让戏曲艺术以更平民化的姿态走入到百姓中,增添了戏曲艺术的魅力。另一方面,戏曲采风类栏目走进幕后,让更多在幕后默默无闻的戏曲工作者走向台前,这不仅是满足观众好奇心的需要,更是对戏曲工作者的一种尊重和回馈,观众通过对戏曲人物、戏曲事件台前幕后资讯的掌握,对戏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作为一名戏曲观众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为电视戏曲和戏曲本体艺术赢得了较为稳定的观众群。
(二)电视戏曲综艺节目
戏曲综艺节目是指以戏曲为主体,将戏曲 艺术元素与其他艺术元素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戏曲艺术进行全新的包装和二度创作,既注重突出戏曲艺术的特色与魅力,又充分体现新元素在戏曲艺术传播中的功用,将电视技术、戏曲艺术、时尚元素相结合,为戏曲艺术和电视艺术锦上添花。这一类综艺节目并没有完全困在戏曲艺术的整体中,而是将戏曲艺术细化为不同的元素,有些节目是运用了戏曲“唱”,有的运用戏曲之“念”,有的运用戏曲之“动作”,有的运用戏曲之“神”,甚至许多综艺节目还将戏曲服装、道具作为展现元素,电视戏曲综艺节目成为最为活跃、最为时尚、最无定型、最具现代审美特色 、最受年轻人宠爱和推崇的一类全新的电视戏曲节目。
目前在电视上涌现的戏曲综艺节目的类型有很多,有戏曲综艺晚会、戏曲 MTV、戏歌、戏曲小品、大型戏曲体验类真人秀等等。戏曲综艺晚会影响力最大的要属每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央视戏曲晚会”,一台晚会近两个小时的时长,融合了来自不同地域的戏曲剧种,汇集了来自不同剧种的名家大腕,经典传统剧目与创意新编剧目相结合,生旦净丑,唱念做打,老少皆宜,是一场完完全全足不出户的视听盛宴。
戏曲 MTV 则是将着名的戏曲唱段与电视画面相结合形成的一种视听相融,兼具韵味与风情的电视戏曲的艺术形式。戏曲 MTV 运用电视技术手段,打破了舞台时空的局限,采用特殊的拍摄技巧,多变的景别、光线甚至三维动画特技,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的优势,将本身有着深刻内涵的唱段与生动有冲击力的画面相结合,将戏曲唱段与节奏感相对较快的画面相结合,让观众重新认识戏曲,体味戏曲艺术的多重样式。在戏曲 MTV 为数不多的作品中,越剧 MTV《心曲》是非常出色的一部作品。越剧本身婉转悠长、清新静雅,从演员到服饰到动作皆可谓精美绝伦,加上电视艺术中布景的运用,时空交错的拍摄手法,不仅让戏迷朋友拍手叫绝,甚至不懂戏曲的观众也大呼过瘾。戏曲 MTV 是音乐电视的一种,是戏曲艺术的大胆尝试,虽在这个流行音乐 MV 占据主流的时代,戏曲 MTV 的市场并没有完全被开拓,但随着时间的逝去,经过几个世纪锤炼的经典戏曲唱段必将伴着日益精进的电视画面的发展展现它绝佳的魅力,同时,也只有更多的戏曲工作者、戏曲爱好者投入其中,尽显才华,让戏曲 MTV 占据一定的市场数量,戏曲MTV 才会逐渐崭露头角,为戏曲艺术的发展锦上添花。
戏歌,得戏曲之“声”之精华,化用戏曲的曲牌和曲调,填上反映现代人生活境况的歌词,用歌唱的发声方式和现代化的配器手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听来声声入耳,唱来朗朗上口。戏歌的创作有两种形式:一为改变流行歌曲、历史歌曲和美声歌曲,二为完全运用创新的词曲,比如《北京 OPERA》、《我是中国人》、《明月几时有》、《雾苏州》、《沈园的故事》、《断桥的传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清凌凌的水、蓝盈盈的天》、《前门情思大碗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戏歌。戏歌短小而精悍,歌曲的旋律感融合戏曲韵味,不仅解决了许多观众缺乏耐心看戏的困惑,又避免了许多流行歌曲落于俗套的现实问题,不仅缩短了大众了解戏曲的时间,又迎合了大众提高艺术品味的需求。
就大型戏曲体验类真人秀节目来说,则是针对于 2015 年 3 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策划并开始播出的《叮咯咙咚呛》这一节目而言的,鉴于在下一章中将《叮咯咙咚呛》作为案例详细分析,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三)戏曲电视剧
在电视与戏曲结合的诸多形式中,戏曲电视剧是最为深度的一种形式。由于戏曲电视剧既有丰富的戏曲故事作为本体,又有强大的电视技术作为依托,是观众最容易接受和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形式,雅俗共赏。戏曲电视剧是电视戏曲结合形式理念的一大创新,将戏曲与电视的结合形式丰富化,1979 年,浙江电视台首先上映了戏曲电视剧《桃子风波》,上海电视台继而录制了越剧电视剧《祥林嫂》,随后,上海电视台又在实景中,用分镜头的摄录方法,制作了越剧电视剧《孟丽君》,此后,四川电视台录制了川剧《三百三》。与以往的电视节目相同的是,为了发展戏曲电视剧,扩大戏曲电视剧的影响力,政府特意为戏曲电视剧设立了“鹰象奖”,从1985 开始,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办一届,一共延续了 12 届。此外,作为国家级的大奖“电视文艺星光奖”和“飞天奖”,为电视戏曲设立的奖项同样位列其中。从 1979 年开始,戏曲电视剧的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30 多年来共创作了几百部电视剧,可谓功勋卓着,其中比较有名的戏曲电视剧有京剧《曹雪芹》、黄梅戏《朱熹与丽娘》、昆剧《司马相如》、越剧《秋瑾》、《孔雀东南飞》等。
按照戏曲电视剧的发展规律和分类,戏曲与电视剧嫁接所产生的硕果已经有三类产生:第一类是以戏曲为主体,这一类戏曲电视剧的戏曲化程度较高,以戏曲表演为主,几乎不改变和减少戏曲的主要元素,重点是突出戏曲本身的特点和意蕴,但不再将表演完全拘泥于舞台,而是一定程度上加入了摄影棚或者实景舞台的元素;此时电视的介入只是丰富戏曲的一种手段,这与单纯的剧场实况转播有极大的不同,摄像机不再剧场的固定位置拍摄,而是在各个机位增加了摄像机的拍摄任务, 此外,由于对单一的演出剧场的突破和改变,镜头的运用成为拍摄戏曲电视剧的重要手段,电视的介入已经开始用视听语言代替舞台语言,并且将戏曲舞台上演员换装、换道具、上下场的时间大大缩短,使得戏曲节目更为紧凑,内容更加丰富精彩。这一类的代表作品有《牡丹亭》、《曹操与杨修》、《法门众生相》、《朱买臣休妻》等。第二类是同样是以戏曲为主体,但此时的电视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这一类的戏曲电视剧更像是对于电视大量介入戏曲的突破性的探索,电视更多的运用蒙太奇、闪回等等手法,有更多的电视艺术思维方式地表现和介入。
这一类作品没有统一的风格,古装戏与现代戏不同,现实主义与传奇故事迥异,共同的特征是尽量寻找戏曲与电视的交叉点,寻找各种解决叙事矛盾的方式方法,比如,《吕布与貂蝉》中,吕布用“翎子功”表现男女调情是任何写实手法所不能替代的,需要保留,并使得全剧风格与其一致。再比如,像《秋江》这样写意为主的段落,以虚拟的舞蹈表演着称,历来具有审美的意义,完全写实就会牺牲掉精彩的身段表演,失去戏曲的神韵。以保持戏曲精华为己任的话,就必须精心探求最合适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在这一类作品中,由于故事体裁的差异、表现方式的不同、戏曲中要保留的精华部分有所区别 ,每一位导演在运用电视元素上的差异性,使得这一时期的戏曲电视剧各有特色,风格迥异,大放异彩。这一类戏曲电视剧的代表有《狸猫换太子》、《情醉老龙沟》、《陈家湾的新故事》、《金龙与蜉蝣》等等。最后一类的戏曲电视剧则以电视为主体,戏曲为介入展开。这一类戏曲电视剧的发展基于第二类戏曲电视剧的发展之上,基于电视技术的突破和大量介入之上,保留了一部分的戏曲元素,而较多的使用了电视艺术的元素。比如,①它保留了戏曲音乐和唱腔,但创作原则基本遵循了电视的写实原则,在表演领域放弃了程式化和虚拟化,追求生活的逼真;语言口语化,有些剧目甚至不用地方方言,而用普通话;削减叙事性唱腔,根据人物性格重新设计抒情唱段;不依赖从舞台剧改编电视剧,而根据电视剧拍摄特点自创剧本、自行设计音乐和唱腔,甚至采用电声音乐、地方乐调来丰富唱腔;表演中进行优化组合,挑选最符合要求的形象上镜,比如唱功最好的戏曲演员配唱腔,最好的话剧演员配对白等等。这种结合使得戏曲与电视剧有了更深层次、更为成熟地嫁接,两者更好地贡献出彼此所具备的特点,实现 1+1>2 的戏曲电视剧的结合模式,为戏曲电视剧开辟新的探索打下基础。在这一类戏曲电视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半把剪刀》、《啼笑因缘》、《原野上的马车》、《庄户娘们儿》等。
戏曲电视剧作为大众最喜爱的形式,雅俗共赏,深入人心,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戏曲电视剧是应该把戏曲作为主体来演绎还是让位于电视艺术?戏曲电视剧如何解决戏曲的写意性与电视的写实性之间的矛盾?戏曲电 视 剧 中 的 戏 曲 故 事 应 该 继 续 让 传 统 来 主 导 还 是 跟 上 时 代 的 步 伐 推 陈 出新?戏曲电视剧的运作是否应该市场化?戏曲电视剧能否像普通电视剧一样在黄金时段播放,获得较高的收视率?甚至说戏曲电视剧如何做才能达到让年轻人追剧的目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戏曲电视剧区区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份量,成为一直困扰编剧和导演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难题甚至更多的困难,戏曲电视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戏曲电视剧的发展之路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感觉任重而道远。
(四)电视戏曲纪录片
电视戏曲纪录片是指独立的、按照纪录片创作规律专门摄制的,表现戏曲艺术、戏曲文化、戏曲艺术家艺术生涯等等内容的电视节目。比如,有介绍不同地域剧种的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京剧》、《大戏黄梅》,有介绍人物的戏曲纪录片《梅兰芳 1920》、《越调申凤梅》,有介绍戏曲文化的大型戏曲文化纪录片《长江戏话》等等。电视戏曲纪录片与第一类电视戏曲栏目中的采风类栏目并不相同,纪录片会更加详细、更加深入地挖掘戏曲信息,内容更加详实、更有深度,着重于信息的纵向剖析,而采风类栏目则侧重电视戏曲的广度,着重于信息的传递。
从电视戏曲纪录片的功用角度来说,它是集综合性、知识性、新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电视戏曲节目,它的拍摄意在反映真人真事,没有虚构、拒绝表演,让观众在人物和事件中体味真实的戏曲人生百态,洞察戏曲发展历史,同时,这一类节目还有极强的思辨性,它不是单一信息的堆砌,不是单一事件表象的反映,而是深入到事件本身,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深度剖析人物和事件,反映真实的生活,揭 示生活的底蕴,揭示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和人生的意义,此外,鉴于电视戏曲纪录片本身的特点和内容形式,它较少的受戏曲本身虚拟性、程式性等元素的制约,而是将戏曲元素作为内容之一适时地添加和表达,较多的运用了电视技术中的旁白和对白等方式讲述,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运用了电视技术,发挥了电视艺术的优势,让电视艺术携手戏曲艺术大放异彩,对戏曲艺术的表达可谓张弛有度,淋漓尽致。举例来说,2013 年,央视大型原创纪录片《京剧》在央视热播,该纪录片经过两年的筹备与摄制,由着名纪录片人蒋樾、康建宁担任总导演,用京剧剧目来为每一集定 名,从《定军山·溯源》讲到《大登殿·绽放》,到《生死恨·抗争》,并终结于《群英会·新生》,八集记录片讲述了京剧开端、发展、停滞、新生的几个阶段,在讲述京剧兴衰往事的过程中,注重讲述名角背后的故事,带观众领略京剧的前世今生,领略戏曲艺术家们的独特魅力,同时纪录片秉持着一种基于历史的冷峻和理性,让观众跟着镜头回到那些带给京剧或呵护或伤害的时代,让懂京剧的观众找回久违的认同,重新感知国粹的高贵不凡,甚至开始探索一条京剧振兴之路,而让不懂京剧的观众能够通过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唤起本身的同理心,从而重新认识京剧,或者至少唤起对京剧的一份尊重。
电视戏曲纪录片是所有电视节目中为数不多的一类,也是最有潜力、最容易引起共鸣和传播的一类,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一类。杨燕教授在《电视戏曲论纲》一书中这样表述:“好的电视戏曲专题片,具备着专题片的体裁优势。不仅富有知识信息量,而且深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底蕴,它真实又朴实,不华丽不花哨,同时又充满思辨的魅力,体现着创作者独特的个性追求和对戏曲艺术的领悟。如果用花草来比喻的话,戏曲专题片不是丰满华美的牡丹花,它是一丛摇曳多姿的翠竹,更挺拔,更耐人寻味。
如果用饮料来比喻的话,它不是咖啡、可口可乐之类,它是中国的绿茶,稍带苦涩,却清香醒脑。在电视里看多了胡编乱造、虚假矫情、质量不高的电影故事片、电视剧之后,能够看到一部好的戏曲专题片,无疑会像见多了粗制油腻之后,突然端上来一盘碧绿清脆的炒油菜,令人赏心悦目,胃口大开。”一番话可谓肺腑之言。电视戏曲纪录片如何打造才能让被束之高阁的戏曲艺术更接地气,让观众容易接受?如何打造才能让内容和形式更丰富,而不只是局限于人物、事件、历史的挖掘?如何打造才能在充分发挥纪录片理性的同时,付诸于较多的感性因素,引起观众的共鸣?如何打造才能让文字和画面精妙绝伦的同时,不做作、不花哨,让作品更加真实,更有灵魂?如果把电视戏曲纪录片比喻为一座冰山的话,我们不仅让观众看到水面之上的冰山,更要带观众挖掘水面之下的部分,让观众观其一角之后有兴趣去探索更深层的部分,体味冰山之大,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是一个广阔的领域,需要电视戏曲工作者长期地探索和贡献。
纵观电视与戏曲结合的四种形式,电视戏曲栏目是最为广泛、最为普遍的一种结合形式,它见诸于各大电视台的戏曲频道中,有直播录播类、戏曲鉴赏类、竞技 PK 类、戏曲采风类,可谓种类繁多,是戏曲与电视结合的一种初级形式,在电视戏曲结合初期, 成为电视观众汲取戏曲知识,鉴赏戏曲最主要的节目形式,然而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电视节目的日益创新,新兴媒体的出现,大同小异的节目形式、几乎一成不变的播出模式和节目内容安排让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使得节目的观众群大量流失,收视率下降,甚至许多节目已经处在停播状态,因此,加强栏目创新,与新兴媒介传播平台相嫁接,打造精品栏目成为戏曲电视栏目未来的趋势和发展走向。
戏曲综艺节目是戏曲与综艺娱乐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形式,是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一种电视戏曲节目形式,也是最容易创新的一种形式,这一形式的结合为传统艺术与现代娱乐接轨提供了可能性,使得古老的戏曲艺术不仅仅停留在教学和表演的展现阶段,而是充分发挥戏曲元素的作用,让戏曲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的展开,同时与时尚前沿组合,相对于其他形式而言,这一类综艺节目有较高的收视率,容易产生新的创意、新的作品,新的突破,因此,较准确的选择并运用戏曲元素,寻找与时尚娱乐前沿的交汇点,打造系列节目或者品牌节目,是这一类型的电视戏曲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戏曲艺术重新吸引年轻观众的重要突破口。
戏曲电视剧是戏曲与电视结合程度最深的一种形式,戏曲电视剧在运用了较多的戏曲元素以外,还结合了电视剧的创作方法,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性,同时还有悬念的设置,增强了戏曲电视剧的耐看性,因此,戏曲电视剧常常会达到一经播出就有极高收视率的效果,但同时,如何让戏曲电视剧中故事的创作更贴近现代生活,如何能够更好地运用电视技术增强戏曲电视剧的可看性,如何让年轻人像追韩剧一样去追戏曲电视剧,这些都是戏曲电视剧今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电视戏曲纪录片的创作在电视戏曲的几种结合形式中数量最少,它真实不花哨,赋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高的节目质量,它深入挖掘戏曲背后的点点滴滴,细数戏曲人物的命运情怀,讲述戏 曲舞台的风云变幻,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开拓了观众的视野,深化了观众对戏曲的认识,正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达到的收视效果,一部好的电视戏曲纪录片能够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味蕾,通过镜头的变换,剪辑的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在电视戏曲纪录片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让纪录片中的戏曲更接地气,用较多的时间成本做好前期的资料准备,提高电视戏曲纪录片的质量,甚至让戏曲纪录片的拍摄进入寻常百姓家,缩短每一集的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多的有效信息,是电视戏曲纪录片发展的探寻点。
由戏曲与电视结合的几种形式可以看出,戏曲与电视一度 有着密切的关系,电视曾经一度是观众在剧场外欣赏戏曲的重要方式,电视对于戏曲的传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无论是戏曲作为本体,还是电视作为主体,还是二者一段时间的相互融合,电视与戏曲一直携手并进,但是,我们也发现,戏曲的电视传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说戏曲本体与电视媒介之间的矛盾,现场效果的缺乏导致观众参与度低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取得辉煌成就,下面是广播电视学论文8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人员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四个方面,系统地对工作内容进行思考,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夯实群众基础,注重社会效益,努力为人民群众带来更优秀、更有价值的广播电视节目。...
1互联网电视的定义顾名思义,互联网就是具有上网功能的电视,电视机背后会有一个网络接口,用户只要接入网络,就可以在电视上实现多种功能比如:在电视上浏览网页和查看天气预报、可以在线观看喜欢的电视节目,还可以下载多种电影,查询股市涨停等情况。互...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曾有世界历史中最为耀眼的农耕文明。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农业也正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农村从落后走进文明,农民从贫穷奔向小康的过渡期和转型期。因此,解决好农民、农村、农业...
近年来,在国内纪录片市场中,影响力最大、特色最鲜明的无疑要属《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创造了中国纪录片收视的历史奇迹,而且充分彰显和传播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甚至形成了一种舌尖现象,进一步推动了纪录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这部纪录片叙事...
第四章乐视网智能电视业务的SWOT分析随着占领我国最大市场份额的优酷土豆合并,视频行业掀起了抢占市场的热潮,各视频网站通过各种竞争策略吸引受众,希望借此机遇在复杂的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作为我国第一影视剧视频网站,乐视网针对未来的市场竞争形...
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全方位地完整地表现张之洞这个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于永昌是张之洞的家乡人,他历时四年,七易其稿,写出了一部百万字历史正剧《张之洞》。在创作过程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影视集团、八一电影制片厂有关...
摘要韩国金牌编剧洪氏姐妹以其独特的无厘头创作风格风靡整个亚洲,体现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后现代主义强调一种无中心、无主体、无体系和不确定的思考活动,主张价值观念多样化,主张表现形式多样化,表现出一种消解传统、离析规范的特征。在洪氏姐妹...
由于在线视频网站和OTT视频点播业务的繁荣, 广电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在线视频的收看模式更符合当今受众碎片化、移动化的观看方式, 而这种模式也间接导致家庭电视开机率降低了30%。...
电视新闻记者在基层采访中抓活新闻,尽管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那么简单.若想做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基层、勇接地气,充分认识抓活新闻的重要性,真正了解和掌握怎样做才能抓活新闻,才能使我们的新闻真切鲜活,眼前一亮,...